皮革膠囊在浙江卷土重來的消息再次牽動了關注食品藥品安全的人的心。兩年前河北明膠案發,監管部門差不多把整個藥品行業翻了個底朝天,今年年初食藥監系統又在全國范圍內查問題明膠。雖然監管部門已經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了,卻還是抵擋不住劣質明膠流入食藥行業。這如同靴子落地一般的消息其實并無多少意外,卻再一次驗證了中國食品藥品安全的艱難困局。
首先可以看到,潘某生產膠囊的全套設備也只要一萬元,資金和技術門檻很低,這意味著違法分子很容易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再起爐灶。很不幸,我們身邊有不少這樣的低門檻領域,尤其是在食品和保健品領域。看看那些惡心指數爆表的各種黑作坊,幾乎都沒什么技術含量,從業者比文盲也好不到哪去。監管人員屬于“正規軍”,管正規企業尚需努把力,和這些數不清的“游擊隊員”的做斗爭根本就沒有勝算,這是當前最大的監管問題。因此社會共治是必然也是無奈,必須發動人民戰爭,讓每一個公眾都變成哨兵。
目前案件查處還在過程中,最令人擔憂的是劣質膠囊的流向。對于一個黑工廠,什么進貨查驗制度、臺賬制度都是浮云,但是小賬本應該還是有的。執法部門和監管部門需要盡快查清劣質膠囊的流向,給公眾一個明確的答案。追回劣質膠囊其實只是一方面,盡管再也不會有專家出來說“吃六個膠囊沒事”,但事實就是這樣,本次事件對公眾健康的風險依然很小。
真正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到底是誰在從這種渠道購買膠囊,或許能順藤摸瓜發現制售偽劣藥品的地下產業鏈,但我更擔心的是最終發現這些膠囊輾轉騰挪還是流入了正規企業。劣質膠囊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完全清除,但是消費者還有一道“防火墻”,那就是正規企業。企業最根本的社會責任,是為消費者提供可靠的產品,如果這一道防火墻倒掉了,消費信心從何而來呢?經歷了數次明膠風波,監管部門和企業一直在“舉一反三”,拉網式排查一輪又一輪,如果還是流入正規企業,真的是一件很令人尷尬的事情。
最后說說主犯潘某,他本來在藥廠做膠囊,沒想到藥廠垮了,他被欠了薪。他本來是一個受害者,但生存的壓力和賺錢的沖動讓他鋌而走險,最后害人害己。等待他們的必然是“最嚴厲的懲罰”,但我們應該反思這些低端從業者的生存狀態。他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就業競爭力,比如潘某失業后雇傭的十幾個老鄉也是河北明膠事件后失業的。他們不干這個,還會干什么、還能干什么呢?如果減少小作坊、黑工廠,必然有一大波低端從業者需要轉行,如果無法讓他們找到一條新的生路,像潘某這樣“重蹈覆轍”幾乎是必然。由此可見,食品藥品安全真不是一個簡單的加強監管的問題,而是提升社會綜合治理能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