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喻博雅
來源:零售商業財經(ID:Retail-Finance)
3月11日,“商務部等有關部門約談沃爾瑪”的消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零售行業激起千層浪。
這一事件的導火索源于沃爾瑪近期向其中國供應商提出的大幅降價要求,旨在抵消特朗普政府近期加征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據悉,部分供應商被要求在每輪關稅調整中承擔10%的價格降幅,這一要求遭到眾多中國供應商的抵制,雙方談判陷入僵局。
盡管沃爾瑪官方尚未對此正式回應,但這一事件所折射出的是全球零售巨頭在國內市場面臨的深層挑戰,從關稅轉嫁的籌謀到供應鏈博弈的升級,從消費場景的碎片化到數字化生態的重構,沃爾瑪中國正站在傳統零售模式與新型產業秩序碰撞的十字路口。
01
跨國零售企業的本土生存法則
據相關媒體報道,包括廚具和服裝供應商在內的部分中國企業,被沃爾瑪要求在每輪關稅調整中降價10%,這幾乎等同于讓供應商承擔全部新增關稅成本,而中國供應商的利潤率普遍低于5%,若接受10%的降價要求將直接導致虧損。
某種程度上,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政策,將沃爾瑪推入了兩難境地。沃爾瑪單方面要求中國企業降價,可能造成供應鏈斷裂的風險,損害中美企業和美國消費者的利益;而沃爾瑪臨時要求中國供應商降價,有違反商業合同的可能,將擾亂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
由于利潤被嚴重壓縮,部分企業甚至開始探索越南等替代供應鏈,但產品質量的不確定性又讓沃爾瑪陷入“成本與品質”的權衡困境。
圖:沃爾瑪門店升級
在行業人士看來,沃爾瑪的遭遇折射出跨國零售企業在華發展的三大鐵律:
首先,供應鏈博弈的本質是價值分配權的爭奪,只有建立本土化的柔性供應鏈體系才能在需求波動中始終保持較高盈利水平;其次,商超大賣場等線下零售業態的“場景造需”不在于物理改造,而在于情感價值的重構,從“交易場”到“生活實驗室”的轉型需要更深層的用戶洞察;最后,數字化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但自主可控的技術底座才是長期競爭力的根基。
深遠來看,這種供應鏈博弈的背后,實際上包含了全球化供應鏈主導權的轉移與中國零售業底層邏輯的顛覆性變革,而中國由“世界工廠”向“價值中樞”的躍遷,顯然正在打破沃爾瑪等全球零售巨頭通過規模效應建立的單邊定價權。
02
高增長與低預期的矛盾
有供應商認為,在關稅壓力下,沃爾瑪在保持其價格策略的同時,也應合理分擔關稅成本,而非將壓力全部轉嫁給供應商。
顯然,沃爾瑪試圖將關稅成本完全轉嫁給中國供應商的行為不合理,但這種不合理背后隱藏著沃爾瑪不想自身利益受損、進而轉嫁成本的真實意圖,從沃爾瑪2025財年第四季度低于市場預期的業績表現也能窺見其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
今年2月,沃爾瑪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據財報顯示,在2024年2月1日至2025年1月31日的2025財年,沃爾瑪全球實現營收6810億美元,同比增長5.1%;營業利潤為293億美元,同比增長8.6%。
在中國市場,沃爾瑪表現出色,年度凈銷售額規模約為203億美元。第四季度,沃爾瑪中國凈銷售額攀升至51億美元,同比增長27.7%,可比銷售額增長率達到23.1%。其中,電商業務同比增長達34%。
圖源:沃爾瑪中國
對于沃爾瑪這樣的龍頭企業來說,光有增長是遠遠不夠的,分析師和投資人需要的是逐年相比“增長幅度”的增長,也就是2025財年的增幅要高于上一財年的增幅。
但這對于一家老牌企業難度巨大,一方面在于同比的基數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在于宏觀環境的巨大變化,政策因素的不確定性以及新興消費人群習慣和需求的巨大差異化。
即便山姆在中國熱度居高不下,且處在擴張期,能有效分擔沃爾瑪的增長壓力,從區域分布來看,山姆在中國市場的增長高度集中于一線城市及新一線城市,在下沉市場的擴張明顯遭遇瓶頸。
圖:山姆會員店
再來看沃爾瑪大賣場業務,過去幾年一直處于調整狀態。數據顯示,2020財年至2024財年,沃爾瑪在中國門店數量分別為412家、403家、361家、322家、296家,關店數量分別為9家、42家、39家、26家。
持續的關店的背后是沃爾瑪大賣場業績表現持續下滑甚至于虧損。沃爾瑪中國首席執行官朱曉靜曾表示,沃爾瑪在中國的發展必須有舍有得,只有學會放棄,才能做到極致。言下之意表現著沃爾瑪大賣場與山姆會員店彼此之間此消彼長的關系。
展望未來,沃爾瑪全球對2026財年的增長預期僅為3%-4%,反映出管理層對宏觀環境的審慎態度。恰如沃爾瑪首席財務官約翰·雷尼所言,新業績預期未加入美國最新關稅政策的影響,與以往年份情況類似,宏觀層面依舊存在較多不確定性。
至于中國市場的持續高增長能否抵消其他區域的疲軟,仍需觀察。但可以預見的是,關稅帶來的成本和通脹壓力,疊加包括中國在內的業務調整,沃爾瑪在全球的經營必將經歷一段艱難時期。
在這場全球零售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沃爾瑪的命運不僅關乎一家企業的興衰,更將成為檢驗零售行業生態韌性的試金石。其能否在供應鏈博弈、場景革命與數字化浪潮中完成“驚險一躍”,將決定跨國零售巨頭在新產業周期中的歷史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