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嶄
來源:電商在線(ID:dianshangmj)
“一覺醒來給我干哪來了。”
這兩天的小紅書讓無數人直呼陌生,首頁的旅游美食和購物分享少了,出現了不少全英文的內容,就連帥哥美女中也出現各色外國面孔,不知道的還以為自己點錯了軟件,誤入了什么海外社交平臺——稱呼自己為“TikTok難民”的美國人,正在小紅書上引起一陣討論熱潮。
美國當地時間1月19日,TikTok禁令即將生效,屆時美國的各大應用商店將停止對TikTok的支持,TikTok也將在美國逐步關停。已經把TikTok當成互聯網快樂老家的美國人,紛紛開始“整活”。
有人放著《今生緣》配樂拍視頻,哭訴自己對TikTok的不舍;有人拿著鐵鍬,表示要挖一條通往中國的地道;有人單膝跪地,愿意給中國自己所有的資料,只求能繼續使用TikTok……
還有不少美國網友,開始分析起什么APP能替代TikTok,開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賽博遷徙,只為能再次獲得互聯網沖浪的樂趣。從字節跳動的另一個海外親兒子Lemon8,到背后同樣是中國公司的短劇APP realshort,再到在扎克伯格旗下的Thread,誰也沒想到的是,最后脫穎而出的,卻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小紅書。
潑天的流量下,小紅書在1月14日凌晨登頂App Store美區下載量第一,中國的小紅書用戶也和來自美國的小紅書新用戶打起了照面,一方詢問著怎么玩小紅書,一方熱情表示歡迎,還有中國品牌和公司趁機開始“出海”,發起了英文筆記歡迎來自美國的用戶。
只是,圖文出生的小紅書,想要接住短視頻出身、月活超15億的TikTok外溢流量并不輕松,監管風險、運營壓力和合規性問題依舊存在。而當新流量襲來后,如何留下這波流量,始終是考驗小紅書和眾多互聯網公司的恒久命題。
01
TikTok難民,在小紅書交“貓稅”
“親愛的中國朋友,我是來納貓稅(pay cat tax)的!”
講著拗口中文的美國人一邊在小紅書上發筆記秀出自己的貓咪,一邊忐忑地問了一句:“你們滿意嗎?”
小紅書上的“貓稅”
無數涌入小紅書的美國人,正在向小紅書的中國本土用戶納“貓稅”——最早進入小紅書的美國網友發帖詢問怎么能友好交流,有中國網友評論,想要玩轉小紅書,那就要多發自己家的可愛小貓給大家看。消息再傳回美國,就成了納貓稅,一張貓貓照片,就是打開小紅書這個社交平臺的鑰匙。
小紅書在海外的一夜爆火,堪稱“躺贏”。
隨著1月19日的臨近,TikTok禁令成了海外最火的話題,就在不少美國網友憂愁之際,不少TikTok博主開始安利起“red note(小紅書)”,還做了下載教學,表示“小紅書就是中國版TikTok”。
在博主的呼吁下,“TikTok難民”開始轉移陣地,希望獲得小紅書的收留,把小紅書變成新的互聯網快樂老家。
截至北京時間1月15日15點,小紅書話題“cattax(貓稅)”有近1萬篇筆記、瀏覽量超過713萬、討論量超過21萬,話題“TikTok refugee(TikTok難民)”下有著超過2.3萬篇筆記,瀏覽量超過1140萬、討論量超過30萬。
在相關筆記的評論區里,有的中國網友發出自己的英語作業,遠程救助大洋彼岸的美國網友;有的直接開始教美國人下拼多多幫忙“砍一刀”:“這可都是難得的新用戶啊”;有的調侃應該把小紅書的負責人送去學英語,或者趕緊聘請有經驗的TikTok首席執行官周受資,畢竟一回生二回熟,方便以后面對美國的質詢……
有流量的地方,自然也有生意。
各個中國App紛紛蹭熱度
小紅書上,有博主已經開起“英語角”直播間給自己的賬號引流,還有人開始全英文直播帶貨,把電商生意從TikTok帶向小紅書。不少公司的官方賬號也蹭起這波小紅書的流量,發起“抖難財”。
網易游戲全英文表示想和海外網友一起玩游戲,餓了么則穿梭在各個帖子里,時不時就發一句“Are you hungry(你餓了么)”,美團、美圖秀秀和釘釘等App也紛紛發力,在小紅書招攬著來自美國的潑天流量。
遠道而來的TikTok難民,也快速融入了小紅書。
有的交了貓稅后就開始發自拍,企圖在中國網友這混個“眼熟”,成為下一個網紅,還有的美國女生已經掌握社交平臺的套路,跑到秀肌肉的中國男博主評論區,調侃自己“有點小錢”,詢問著“Do you want a green card(你想要綠卡嗎)?”
02
美國遠水,解了小紅書近渴
美國流量涌向小紅書,更像是一次自發行為,小紅書也不費吹灰之力就在一夜之間出海成功。
能夠承接TikTok的流量,一是得益于小紅書此前在海外立下的口碑。
最早的小紅書從7個境外購物指南PDF發展而來,也就此有了一批有著海外生活、旅游經歷的用戶:畢竟不出國游玩,也就不會去搜索小紅書的購物指南。隨后不斷發展的小紅書,也自帶一股精致且實用的氣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稱為“中產生活風向標”,俘獲了海內外無數用戶。
小紅書和胡歌拍攝的宣傳廣告
“小紅書在海外,更像是一個App綜合體。”在加州生活的張岳介紹,很多海外留學生和華人都會用小紅書互通有無,相較于國內,海外的生活類App并不齊全,一些App也更針對海外用戶,對于華人來說不算方便,而小紅書,約等于社交+百度+大眾點評+避雷指南,“出閑置、招租、找攻略,都能通過小紅書解決”。
張岳透露,一些歐美國家的餐廳,還會主動邀請亞洲面孔的顧客發小紅書好評和探店筆記,“相當于大眾點評的打卡有禮”。
華人生活圈的熱度,自然也輻射到了海外本土居民身上,為小紅書打下了海外的口碑基礎。
只是,雖然有了海外用戶的基礎,但小紅書的出海計劃一直屢戰屢敗。
2021年—2024年,小紅書曾多次推出過面向不同海外市場的獨立App。如針對日本市場推出時尚社區Uniik、露營社區Takib、美妝社區habU、城市生活社區S'More,再比如針對東南亞市場的海外版小紅書Spark,和針對歐美市場的家居社區Catalog。
S'More上的截圖,圖源:白鯨出海
但這些App都沒有激起太大的水花,甚至陸續關停。
直到現在,小紅書的海外市場依舊是以主站 App 為主,也沒有針對不同國家進行分區。白鯨研究院數據顯示,小紅書 Google Play (谷歌商店)海外主站上,有39%的用戶來自馬來西亞和新加坡,37%的下載來自中國港澳臺地區——比起拿下歐美市場,小紅書似乎更想先拿下同為華語區的海外市場。
這次TikTok的海外流量,堪稱潑天的富貴,雖然意外,卻也解了小紅書的近渴。
隨著互聯網流量見頂,各個社交平臺的用戶規模增長速度也逐漸放緩。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顯示,在2023年,小紅書的月活躍用戶達到3.12億,而在小紅書2024年3月舉辦的商業合作伙伴大會上,官方數據顯示,小紅書月活用戶數達到3億+。
用戶規模增速放緩的小紅書,一方面開始在虎撲等“直男社區”打廣告,吸引男性用戶,一面在2024年開始了更接地氣的推廣行為,通過在線下送雞蛋等方式,吸引中老年用戶群體。
曾經貼著“中產生活風向標”和“年輕化”標簽的小紅書,也不得不向下沉市場低頭,以講出更好的故事給資本市場。
如今,小紅書的線下地推成果如何還未知,卻已經在TikTok禁令的影響下吃了個飽,不僅收獲一批海外用戶,還通過海外用戶的討論獲得全網關注,暫時解了流量焦慮的近渴,實現了一次現象級的破圈。
03
小紅書,“消化不良”
流量往往與風險并存。
對于月活3億的小紅書而言,TikTok的流量堪稱難以消化的流量。據調研機構Statista發布的數據顯示,TikTok的月活已經達到15.82億,雖然并不是所有用戶都會涌入小紅書,但這波流量也足以讓小紅書備受壓力。
一方面,是交流和監管、運營風險問題。
對于抖音而言,打造海外版本TikTok,其實就是在做風險預判和隔離,這也是快手、阿里巴巴在出海產品上打造海外版本的原因。同時,審核難度增大,來自海外的用戶除了用英文,還用起了西班牙語、法語等語言,如何針對這些內容去做審核,避免爭議,都是需要考量的問題。
日本畫師宣布退出微博平臺
2023年7月,馬斯克宣布推特將限制用戶每天看貼的數量,隨后不少日本畫師開始涌入中國的微博,被網友調侃是“逃難而來”,而今,這些日本畫師大多已經回歸推特,曾創立的微博賬號也已經荒廢。
從一些小紅書網友的反饋來看,這一隔離確實有必要:在社會熱點話題和敏感話題上,中外網友有著不少不同的見解和觀點,而不同文化背景、社會環境和政策因素,也會產生天然的溝通壁壘。小紅書上,甚至已經有中國網友開始質疑大家對于美國用戶過于熱情,小紅書給美國用戶推流,“同樣是發小貓照片,怎么美國貓就更受關注?”還有人開始冒充外國人“起號”。
另一方面,是留存問題。
雖然被海外稱為“中國版TikTok”,但圖文出身的小紅書,和短視頻平臺依舊存在不少差異,眾多涌入小紅書的美國網友,也以發布圖文內容為主,有著強“種草”心智的小紅書,和偏重“娛樂、休閑”的TikTok還是有著本質的不同。
目前進入小紅書的TikTok用戶,大多圖的還是新鮮感,愿意翻譯中文,通過較長的路徑去使用小紅書,但當熱度過去,在語言不通的環境下,大多數用戶,或許還是更愿意回到自己熟悉的社交平臺上去溝通交流:畢竟,刷TikTok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休閑娛樂。
而在小紅書之外,其他社交平臺的競爭同樣激烈。國內的抖音,快手海外版和美國本土的Instagram等軟件,也都瞄準了這批流量,希望接手來自TikTok的潑天富貴。平臺之間的競爭,并不是誰先獲得最多關注,就能走到最后。
不少美國用戶進入了抖音發布作品
最為重要的,則和小紅書網友調侃的情況可能類似:在印度封禁TikTok后,大撥用戶涌入了快手海外版kwai,隨后,kwai同樣被印度封禁。
當美國網友涌入小紅書,把小紅書捧上全球熱搜后,美國方面自然也會開始關注起小紅書,而比起總部已經在美國加州的TikTok,總部在中國上海的小紅書,甚至更沒有多少為自己“辯護”的余地。
網友調侃的小紅書“早C晚A(白天中國人用,晚上美國人用)”顯然只是一個完美的設想,小紅書還不能完美消化這波洶涌的流量,也難以判斷能留下多少來自美國的用戶,這或許也是小紅書官方一直沒有拿出什么舉措的原因:與其自亂陣腳,不如讓流量先飛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