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雨
來源:餐企老板內參(ID:cylbnc)
餐飲開年首秀:漲價
頭部餐企漲價,不再藏著掖著。
2024年12月,蜜雪冰城漲價引發關注,公開信息顯示,部分區域門店的飲品和甜品均上漲1元,如招牌冰鮮檸檬水從4元漲到5元,2元冰淇淋漲到3元。據蜜雪官方回應稱,這次漲價僅在3市7區,覆蓋廣州、深圳和北京部分區域門店,屬于區域性調整,主要是基于租金和人工的考量,也是為保障加盟商的利益。2024年3月,上海部分區域門店已經率先調價,調整幅度類似。
沒過多久,#肯德基漲價2%#話題沖上微博熱搜。據悉這是品牌近兩年來首次產品價格調整,調價平均漲幅為2%,具體調整范圍在0.5元至2元不等。肯德基相關負責人表示,結合運營成本變化,公司會定期評估謹慎調整價格結構,本次調價舉措是基于市場挑戰和機遇,旨在繼續為消費者提供性價比高的用餐選擇。‘瘋狂星期四’特惠和‘周日瘋狂拼’活動等優惠套餐維持原價。
緊接著,又有多名網友反應在元旦期間,瑞幸咖啡部分地區門店有漲價現象,也得到了來自四川、浙江等部分門店的證實,據悉是部分單品價格確實上漲了3元,原因主要是受物料、運輸成本和商圈綜合因素的影響。實際上,2024年2月,瑞幸已經收縮9塊9戰略。
此前麥當勞官宣外賣收費新模式,稱麥樂送外送費定價由9元調整為6元,并根據餐品數量收取打包服務費,對此有網友認為雖然配送費下調了,但新增的打包費有可能會使總費用增加,那這就是一種“變相漲價”的行為。
實際上,此前早已有許多品牌忍不住,在暗戳戳漲價,甚至直接呼吁拒絕卷低價。
2024年10月,#星巴克放棄價格戰#登上微博熱搜,提到在北美等市場,星巴克徹底取消“買一送一”和“降價50%”等活動,這一輪改革首先被動刀的就是“低價策略”。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或許實屬品牌無奈之舉,根據財報數據顯示,星巴克2024財年第二財季營收是85.56億美元,同比下滑1.84%,凈利7.72億美元,同比下滑14.96%,均不及市場預期。
再如,2024年9月,喜茶公開發表的一封《為用戶創造差異化的品牌和產品》的內部信引起行業反響,里面直接提到“不做同質化產品、不做單純的低價內卷......”意在擺脫行業內卷的現狀。
2024年7月,#薩莉亞漲價了#沖上熱搜頭條。據消費者反應,薩莉亞曾售價18元/份的牛肝菌雞肉芝士烤飯,價格小幅上升至20元;售價11元/份的金槍魚沙拉,價格上漲至12元。官方回應稱,“是因為原材料成本上升,供應商漲價了,為此對個別菜品進行小幅價格調整。”
2024年5月,據界面新聞報道:“Tims小程序及第三方外賣平臺上,烤牛肉貝果從27元漲至29元,無肉也歡火腿蛋貝果堡從20元漲至22元,部分套餐也有所提價。”品牌官方將其歸因于“公司對運營成本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評估和考量后決定的。”
“品牌經營靠的是利潤支撐,當利潤支撐不住了,就必須采取漲價手段,這是合理的。當淘汰一批效益差的品牌之后,也給最后留下來的餐飲品牌以漲價空間。”江邊城外創始人孟洪波直言。
02
從“降價潮”到“漲價潮”?
過去兩年,整個餐飲行業、餐飲商家都籠罩在價格戰中,熱衷卷低價。
背后,是消費回歸理性,顧客追求經濟實惠的用餐需求,是極致性價比趨勢的到來,是餐飲門店客流下滑而導致的流量危機,亦或是創業小白批量涌進帶來的餐飲市場繁榮熱鬧。
創業小白入場,選擇的第一步基本是卷低價營銷,在巨大讓利活動和優惠力度誘惑下,使得門店在短期內引來大量薅羊毛顧客,引發排隊現象。
在此環境里,不少頭部餐企也被迫加入價格戰,主動降低身價,其中不乏有呷哺呷哺、南城香、慫火鍋、西少爺等品牌。比如南城香的3元早餐隨便吃,小火鍋等模式,更多品牌高喊“價格回到十年前”,主打一張情感牌。
眼下,降價潮還沒有完全結束。
此刻,頭部餐企卻陸續逆“市”而為,掀起“漲價潮”,繼而引發極大關注度。
不難發現,創業小白涌進卷低價營銷已經給行業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這背后形成了一連串的閉環效應:短期內靠低價營銷,營造門店客流大增和生意繁榮的假象;但時間一長,門店已經無力支撐越來越高的營銷成本,更無法繼續給顧客提供低價優惠,為此只能取消優惠,這一操作帶來了顧客驟減,羊毛黨不再光顧,門店一片凄涼,創業小白加速離場。
對于熱衷于薅羊毛的顧客來說,長期的低價營銷逐漸沒有了新鮮感,他們到店只為了薅羊毛,并不是門店的忠實客群,所以一旦沒有了低價誘惑,這些人只會盡數散去。
據了解,江邊城外在2023年就采取了“收回折扣,禁止打折”的戰略舉措,避開價格戰;前不久,聚點串吧也向內參君透露,長期的低價優惠并沒有給門店帶來新客增加和業績提升。
那么,現在頭部餐企漲價,或許就是另一種信號:打擊惡意低價內卷,加速結束價格戰進程,回歸餐飲本質。而且,停止惡性競爭更是當下經濟形勢的調控方向,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指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03
餐飲無處可卷
漲價也不是輕易能做到的
不止如此,越來越多品牌已經識破價格戰的惡劣影響,除了漲價,品牌也在其他方面未雨綢繆。
連鎖品牌采取戰略性收縮,收縮經營區域,減少管理半徑成本,通過回歸有效規模,做有質量的單店和運營。比如,鼎泰豐退出華北市場,慫火鍋退出武漢城市;西貝xibei全力升級和著重發力西貝xibei和賈國龍小鍋牛肉兩個正餐品牌;九毛九賣掉賴美麗和那末大叔,集中發展主營品牌;關閉經營不善的門店,這里面,海底撈、南城香、呷哺呷哺等都有所行動。
頭部餐企的多品牌建戰略,例如海底撈2024年大力發展的紅石榴計劃,就以一種新的“創業”模式展開,鼓勵孵化和發展更多餐飲新品牌。目前,海底撈在營創業項目包含焰請烤肉鋪子、火焰官BarBecue、小嗨愛炸、小嗨火鍋等烤肉等多品類。
但是,面對持續增加的人工、食材和房租三座成本大山,品牌門店經營利潤的下滑,或是不同區同不同門店的經營差異化等,頭部餐企不再吝嗇和小心,而是直接以漲價抵制降價潮。
頭部餐企逆勢漲價,也是實力展現。他們背后是強大供應鏈,強大貨源和物價管控能力,穩定經營實力和現金流等優勢。關鍵是,頭部餐企身后,是深耕多年積攢下來的一批忠誠的客群,在他們心中,對這個品牌賦予了超高的認可度和信任力,頭部逐漸成為行業的風向標。
消費者是門店和品牌的堅定擁護者,他們對于調價保持很高的敏感度。有人表示,漲價的前提是產品質量和服務保持不變,甚至是否能否超出預期。就以蜜雪冰城來說,蜜雪冰城已經把性價比做到了極致,如開在泰山頂上的蜜雪門店,一杯檸檬水定價只貴一塊,收獲眾多游客好評,所以對大部分顧客來說,4元一杯檸檬水已經足夠實惠,漲一塊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和波動。
“圍繞消費者做增值服務,踏實地去鉆研好吃的品質產品,即便是品牌漲價,得益于消費者品牌認知度高,漲價在合理范圍內,大家還是愿意去消費。因為這種品牌能夠提供穩定的產品,服務和環境都足夠好,給予顧客情緒價值體驗。”李軍力燒烤創始人李軍力坦言。
誠然,頭部餐企能夠憑借實力敢為人先,這是中小連鎖很難達到的。
但是,他們漲價的背后,也是順應餐飲行業發展,意味著惡性內卷和價格戰將走到盡頭。
南城香就是一個從卷入價格戰,到現在極力擺脫價格戰的典型案例。
前兩年,南城香創始人汪國玉公開說“價格戰必須要打”,而現在,結局似乎不容樂觀。
除了價格實惠,南城香還曾推出“顧客不滿意就退單”,餛飩皮破了免單、羊肉串烤糊免單;還有提供免費的水果、餐具、紙巾這些非常人性化且親民的用餐服務。
結果換來的確實利潤下降,用餐體驗變差,“羊毛黨”進店拿筷子、吃西瓜、占位子、免費喝粥成為常態,顧客點外賣的不滿意度越來越高,以至于門店免單費用從最初的1千、2千到了1萬,甚至一位顧客出現了20次不滿意。最終,汪國玉得出“不要挑戰人性”的結論。
于是,南城香取消門店的免費水果和餐巾紙,而這突然消失的“羊毛”不見了,讓顧客們吐槽和不滿,但是通過價格戰手段吸引來的一批“羊毛黨”終究不是核心客群,南城香現在的做法亦是極力挽回損失,重新尋找忠實的回頭客。
畢竟,亂糟糟、鬧哄哄的用餐場景一度把真正的忠誠客群推至門外,談不上好的體驗感,只想趕緊吃完離開,這樣,無論產品再好也許都無法填補這批高品質客戶的心理需求。
“能夠漲價也是一種本事,價格戰不會無限往下打,降到一定程度會反彈,一個品牌最終靠的也絕對不是低價。漲價后的下一步,是即便你的價錢比人家高,消費者也愿意花錢買。”他坦言。
04
提質漲價,戰略收縮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恰如外婆家創始人吳國平所言“消費者追求物美價廉,但一定不是越便宜越好。供大于求,市場流量不夠用,大家都在爭搶,但僅僅用低價來爭搶流量,勢必會導致惡性循環。面對亂象,破卷的最好方式就是找到自己的節奏和稟賦,做適合自己稟賦的事情,成功可能才是屬于自己的。”
過去兩年時間,就有品牌始終堅持做自己。“卷低價性價比是偽命題,不管市場怎么變,人們追求品質生活的需求是上升的,品質餐飲不會消失。我們堅決不降價,不辦儲存卡、不去要好評、不做低價營銷,品質餐飲不等于高價,而是在不同價格段里,保證產品和定價對等。卷入價格戰的結局,無異于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小放牛總經理張志民直言道。
在極致性價比面前,西貝xibei創始人賈國龍直言“消費需求終歸要回到去低質和追逐品質上,極致性價比有生存空間,但不能要求所有品牌都要做極致性價比。一部分是剛需,另一部分是追求其它價值,食材更好、體驗更優、就餐細節更完善等。提質不是貴價,而是在這個價格帶里,讓顧客消費得物有所值。”
《國務院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也指出,要著力提升服務品質,以創新激發服務消費內生動能,培育服務消費新增長點。商務部研究院服貿所副所長俞華表示,“品質消費是指居民消費不再局限于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是更加注重高品質的商品及服務質量,包括品牌美譽、消費體驗以及人文理念,以餐飲為例,餐飲正在成為社交、體驗和探索的重要場景。”
未來,在品質餐飲、價值餐飲和極致性價比趨勢下,品牌必然都要追隨這些腳步,或許會有更多品牌加入這場“漲價潮”,但是實力不同,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切勿盲目漲價,蚍蜉撼樹。
05
審視自己,強化內功
比盲目跟進更重要
2024年,餐飲行業站在十字路口,感受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跟隨時代變化的同時,餐飲品牌還需要繼續苦練內功。
重新審視自身,圍繞三大成本,重新優化和搭建品牌的盈利模式。“價格戰背后是市場消費疲軟,因此商家的第一反應就是降價,利用低價來刺激消費。但是,多年來企業背后的三大成本基本固定,突然的降價,首先受損的必然是品牌合理的經營利潤。所以不是用老品牌做降價自救,不如通過創造新品牌去應對消費頻率降低的現象,重新打造盈利模式。”孟紅波表示。
改變經營思路,跳出餐飲看餐飲,強化控制成本、效率管理和獲客能力。“通過提高來客數保持利潤和持續經營能力。若企業有能力把產品做好還便宜,市場必然有。但如果采用惡性降價手段去獲客,未來一定不會有好的發展機會,企業也不可賺到錢。”比格創始人趙志強坦言。
重新認識消費群體,篩選高質量和高粘度的忠誠客群,提高門店復購率。麥當勞中國首席執行官張家茵將2024年定義為“消費習慣重置”的一年。時代在變,主流客群在變,餐飲品牌內部打價格戰,短期受益的是顧客,但同時損失掉的是服務、產品標準和質量,這對品牌后期的長久建設百害而無一利。減少薅羊毛的人,顧客整體素質提高,產品品質和服務體驗升級,真正實現精細化服務,去除無效客群,門店整體的利潤率才有可能會得到提升。
品牌還需儲備多方面人才,腳踏實地本沒有錯,固步自封則會讓企業停滯不前,而過分激進也會快速被市場淘汰。學習能力、團隊能力缺一不可,既要學習老一代餐飲人踏實肯干的精神,又要具備新晉餐飲創業品牌們的創新精神。
“餐飲已經不是傻子都能干的了,廚師手藝好就能干的時代了,它需要營銷、策劃、財務、技術、包裝等等多維度的人才,如果餐飲老板沒有學習精神,沒有克服萬難的勇氣,沒有謙虛謹慎的做事風格,等待的只有滅亡和退出潮流!”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