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德
來源:連線Insight(ID:lxinsight)
再次對話央視,農夫山泉鐘睒睒帶著主持人來到了中國臍橙之鄉贛南。
這些年,鐘睒睒行事低調,鮮少露面,唯有談起農業滔滔不絕。
先是在今年11月,鐘睒睒高調現身江西贛州,全面回顧了當地與農夫山泉近20年的合作歷程,對農業、直播帶貨等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然后,他還罕見地兩次登上央視:今年8月接受《對話》欄目采訪時,鐘睒睒提到自己對農民身份的高度認同,因此農夫山泉長期專注在與農業相關的領域。
在近期節目里出現的橙汁加工廠,為了保證產品的最佳口感,要在橙子收獲的那四五十天里,運到廠里,高效生產成果汁。
農夫山泉信豐工廠
“采一個橙子,怎么剪下都有標準,所以橙子的管理最重要的是什么,是離開樹的時間,最高標準是24小時,但我們基本在36個小時,你看36小時出來的味道和剛采摘下來的味道,還是不一樣”,鐘睒睒在節目里說道。
這些細節背后,是大量的投入和“九死一生”的探索,也是鐘睒睒想要帶農民共同富裕的決心。
當鐘睒睒關于農業發展的思考登上央視、農夫山泉帶動贛南臍橙產業升級的典型案例被新華社報道,也意味著,鐘睒睒距離自己的愿望,又近了一步。
01
農業很苦,但鐘睒睒想要扎進去
江西贛州,是農夫山泉重要的種植基地。2007年,鐘睒睒踏入這片領域,基于對農業潛力的洞察、助力農民的愿景,開始涉足農業板塊。
盡管遭遇多次挫折與困境,但農夫山泉最終還是留下來,與贛州農民共度了長達十七年的歲月。
《對話》節目中,鐘睒睒又一次來到這里,不僅用“九死一生”來形容這段經歷,還分享了他初入贛州、與農民種橙子、抗擊黃龍病等不為人知的故事。
在談到初入贛州的經歷時,他提到自己當時的觸動頗深,“我們到這里種橙子的時候,就知道它是革命老區,是貧困山區。除了橙子沒有別的出路,沒有別的作物可以種植。”
當時,作為革命老區的贛南正在全力進行脫貧攻堅戰,而農業產業對于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鐘睒睒憑借對農業產業潛力的敏銳洞察,看到了橙子這一看似普通的水果,背后潛藏的龐大的產業能量。結合其早年對農業的研究與實踐,鐘睒睒有把握可以借此為當地農民開辟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但很快,鐘睒睒與農夫山泉迎來了漫長且艱辛的數次調整與碰壁。
對著央視的鏡頭,鐘睒睒回憶起2013年那場席卷贛州的“柑橘癌癥”——黃龍病災害。他在節目中提到,“這個地方遭受的災害是滅頂的。以前漫山遍野全是全國最好的橙子,但2013年以后就夷為平地。”
面對這一嚴峻局勢,鐘睒睒沒有選擇退縮,不惜額外投入成本補貼果農,直接將收購價從1元提高至2.6元一斤,改變以往低價收購的市場常態。
這一舉措在當時的國內市場上幾乎是獨一無二的。
而為了獲取果農們進一步的信任,在農夫山泉已擁有安遠工廠且其產能充足的情況下,鐘睒睒毅然決定建造第二座工廠——信豐工廠,并于2016年正式投產。
鐘睒睒提到,這座工廠年均開工期只有45天,至今還是虧損狀態。
除了解決果農當下的受災問題,鐘睒睒也從長遠角度思考災害防治的問題。自2017年起,農夫山泉專門成立“柑橘黃龍病防控技術研究”項目組,持續7年深耕于此,累計投入千萬元。
在節目中,鐘睒睒特別展示了一種創新方法——通過訓練黃龍病搜索犬,檢測黃龍病。這些特殊的“戰士”憑借敏銳的嗅覺,可以更及時發現病害隱患,比果農的肉眼判斷更為精準。
他表示,這一方法雖然在初期遭遇了部分果農的質疑,但隨著實踐的證明,果農發現“狗是對的,人是錯的”,后來他們還主動請求“再多引進兩條搜索犬”。
目前,全世界只有少數國家使用黃龍病搜索犬這種成本低、效率高的方法。
在災害最嚴峻的時候,果農面臨嚴重的經濟困境和信心危機之時,鐘睒睒不僅“自掏腰包”加大扶持和補助力度,還從長遠角度思考防治手段。
這一切有效的行動,讓飽受困擾的果農們有了繼續種植臍橙的信心,也為農夫山泉在當地的后續發展贏得了“人心”。
02
垂直型企業的助農實踐:
授人以漁,深耕產業
種好橙子后,怎么賣出去?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
在贛州的探索經歷,讓鐘睒睒明白了一個道理,單純的銷售與采購,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產業的問題。
他以直播電商舉例,其雖能憑借主播的流量優勢,在短期內實現農產品的一次性成功銷售,然而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堪憂。
“你今年幫他賣了,你明年還幫他賣不賣?……你給農民一個錯誤的信息,這個東西可以大賣,我可以大種,但往往農民收到這個信息以后,他第二年種下去以后賣給誰……你真在助農,也沒有作假,也是事實。但是你有沒有給農民有三點水的那個‘漁’。”
簡而言之,這種行為無法真正解決農業產業面臨的深層次問題。與之相對,鐘睒睒堅信,真正行之有效的助農路徑應當是“授人以漁”。
基于這一思考,鐘睒睒在節目中著重強調了一個概念:企業要從平面型向垂直型轉變。
他清晰地闡述了兩者的差異。在他看來,平面型企業的業務深度較淺,主要聚焦于銷售與采購這兩個端點,模式相對單一。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垂直型企業。在央視的鏡頭下,鐘睒睒邊說邊描繪:其下方扎根于農民群體,向上延伸涵蓋工業生產、商業運營、售后服務,同時兼顧消費者反饋,最終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垂直型企業在農業產業發展中,如同一棵深深扎根于土壤的參天大樹,為產業提供內生的發展動力,使農民能夠找回本應屬于他們的“自主權”。
“沒有人是無所不能的,人的局限性,人的知識的有限性,在知識爆炸面前,人的個人知識系統越來越小,哪怕你加上人工智能,你都是越來越小的。”在節目中,鐘睒睒吐露了對于知識的敬畏,感慨人類的渺小。
人類的知識有限,無法用一輩子窮盡,但如果拋棄無限拓展知識疆域的野心,在一個知識系統內深耕,或許還有可能。也許正是出于這種對人類和自我的認知,鐘睒睒才會將農夫山泉打造成一家垂直型企業,在贛南孜孜不倦地學習一切關于土地、關于臍橙的知識。
農夫山泉在農業領域的實踐,就是以這種方式,為果農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和希望。
過去,果農們面臨著諸多困境,如橙子價格低廉、銷售渠道不暢、種植技術落后等問題。例如,在節目中,有果農回憶起父輩種植橙子的時代,橙子價格低至二毛錢、五毛錢一斤,還常常面臨滯銷的困境。然而,自從農夫山泉入駐當地后,農夫山泉和果農簽訂收購合同,并來到田間地頭指導種植,自家果園收入最高的一年竟達到了80多萬元。
在贛州,許多果農不僅還清了債務,還購置了車輛、房產,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他們的收入從過去的不穩定、微薄,轉變為如今的穩定增長,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一位果農感慨地說:“和農夫山泉合作之前,我們銷售無門,只能守著果園發愁。但現在,我們不用擔心橙子的銷路,只需要專心把橙子種好,日子過得越來越有盼頭。”
通過這種全方位、深層次的產業布局,農夫山泉不僅帶動了整個農業產業鏈的升級和發展,也為農民創造了更多的收入來源,推動了當地產業的繁榮。
03
走彎路、高投入,但鐘睒睒覺得值
在農業領域的探索,鐘睒睒并非一帆風順,遭遇了諸多失敗和挫折,也經受了許多質疑。
初入行業之時,他曾由于認知局限,缺乏經驗和專業知識,走了不少彎路。他提到,臍橙榨汁的技術,巴西、西班牙、佛羅里達等地的農民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成熟的技術,而自己在初期卻對此了解甚少。
將失敗視為寶貴的學習機會和成長的動力源泉,是優秀企業家身上常見的品質。
鐘睒睒深以為然,他在節目中指出,就像在制藥過程中使用小白鼠進行試驗一樣,雖然試錯成本高昂,既耗費精力又花費時間,但這是從書本到現實、從意向到具象的必經之路,是無法回避的過程。
他也呼吁其他企業家,“我們要學習新的東西,打破原來的自己知識結構的藩籬。我們的知識是不足以支撐當代社會前進的步伐的,問題出在我們身上。”
此外,在農夫山泉的產業版圖中,農業板塊長期處于虧損狀態,這一現實情況成為了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然而,鐘睒睒卻有著自己獨特的考量。他秉持的農業發展策略一向是高投入、重扶持。在他的規劃中,贛州這座工廠的固定資產投資預計高達20億,當前已投入12億,還有兩個生產線仍在建設中。
圖源農夫山泉官網
鐘睒睒在節目中指出,“沒有一個企業家是不算賬的,(要看)他算的是什么賬,是農民的賬,還是社會效益的賬。”
也就是說,從農業實業家的角度出發,鐘睒睒算的是一本關乎農民、產業和社會的綜合賬。
鐘睒睒之所以如此堅定、不氣餒,源于他內心深處與農民的緊密聯系。他出身草根,曾有過17年的農民經歷,始終對“農民”這一身份有著深厚的認同感。
此外,他在《浙江日報》農村部擔任記者時,曾跑遍浙江八十多個縣市的田間地頭、村落農舍,產出《六萬公斤蘑菇倒入新安江的教訓》《白菊花生產的風波》等一系列直擊農業痛點、講述農民困境的深度報道。
這些經歷使其與農民之間建立起了一種深厚的情感紐帶和強烈的共情心理。他認為,“我們欠農民很多……因為做過17年的農民,沒有同樣的生活經歷,不可能有共情。”
鐘睒睒的首要目標是助農,面對農業板塊的戰略性虧損,其實并不著急,他清晰地認知到:“短期是成本,不是虧損,”實際上是為拉起一個具有領先性和巨大潛力的產業奠定基礎。
他所關注的是農民的收入是否能夠穩定增長,整個社會是否能夠從產業的發展中受益。同時,他秉持著共同富裕的理念,耐心等待產業成長、樹齡增長、產量提升,等待農民與企業的雙贏、產業崛起的局面到來。
在贛州臍橙加工工廠,遠遠就能看到“農夫山泉”四個大字底下,還有另外六個字——“農民富、中國強”。
對扎根農業的執著,對共同富裕的追求,讓外界看到了鐘睒睒的AB面:其既有敢為人先、不屈不撓的企業家精神,也具備始終心系農民群體、在商業拓展中帶動農業發展的“情懷”。
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位企業家的社會責任與擔當,也為中國農業產業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