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啟承資本(ID:genbridge)
食飲價格戰、產品同質化、消費熱情下降……下一步該怎么走?
過去幾年,一場新消費革命席卷了幾乎所有品類。飲品、烘焙、甜品等非正餐的食飲消費,由于其高頻、高流量、高毛利等特征,在這場品類變革中首當其沖。
對新人群、新需求、新渠道反應滯后的傳統品牌,正在艱難求生:甜品品牌許留山在大陸全面閉店;桃李面包連續三年凈利潤下滑;昔日的連鎖烘焙巨頭克里斯汀即將退市。
挑戰者們也沒能如愿接管消費者的下午茶,而是陷入內卷的泥潭里苦苦掙扎:新茶飲們把戰火燒到了15元價格帶;墨茉點心局、虎頭局等中式烘焙黯然退場;鐘薛高被斥為“雪糕刺客”,業績比三年前縮水近八成。
傳統品牌丟盔棄甲,新品牌不戰自敗,食飲消費為什么這么難?
究其原因,今天的消費者需求已經進入既要、又要、還要的年代。舊的品牌缺少差異化和個性化,新的品牌又溢價過高、不具備性價比。產品好、價格好、購買方便,只有這三種要素同時具備,才能贏得消費者的長期復購。
那么,這樣的產品究竟在哪里?
新一代高效率零售業態/連鎖(比如便利店、折扣店等)可能是一個答案。在增量轉存量的背景下,離用戶最近的零售商往往能最快應對需求的變化,是掌握流量主權的角色,因而取代品牌成為產業鏈上的鏈主。
以果汁品類為例,不同于傳統商超和零售小店在市場份額上逐年縮水,便利店的果汁銷量近十年來一直穩步提升。而且,便利店的主力消費人群是一二線年輕消費者,更愿意為健康、新鮮、差異化的產品買單。例如,超高壓冷殺菌的HPP果汁,在便利店渠道就備受青睞。
這些零售商有能力對原有的生產流通體系進行效率重構,通過上下游協作實現產品共建能力,以深度綁定或是自有品牌的方式,向市場輸出有競爭力的好商品。
對比日本便利店業態的發展史,羅森、7-11等渠道無一不具備龐大的合作工廠網絡,利用差異實惠的自有產品拓展新的人群和場景,實現消費者的“美食平權”。
消費行業從來沒有唯一正確的打法,線上線下仍有結構性機會。為探討品類的更多可能,啟承舉辦了一系列“品類日”活動,持續召集各品類產業鏈各環節的高手,組成“新食飲發展聯盟”,共同探討產業機遇。
這次品類日中,我們邀請了來自飲品、甜品、冰品、烘焙等各品類各環節的企業,其中既有盒馬爆款產品背后的明星供應商,也有區域性的連鎖零售龍頭,更有在線渠道中的隱形冠軍。他們齊聚長沙新佳宜便利店總部,共同探討烘焙、甜品和飲品品類的突破與創新。
在交流中,精彩的觀點不斷涌現。集生豆加工、咖啡生產和觀光旅游一體的正大咖啡提出,咖啡銷售的場景化是重要趨勢。盒馬爆款HPP果汁的供應商“如果食品”,和出圈果汁冰球“葡萄冰”的創造者大橋道,分享了他們做差異化產品開發的經驗。李陌茶則分享了如何通過抖音直播,一年賣出15億茶葉。
渠道在商品開發上也頗有心得。生鮮連鎖品牌錢大媽和區域連鎖便利店新佳宜,分享了他們通過單品撬動品類發展、優化利潤結構的心得。推出毛尖啤酒的多樂囤,找到了貼著地域標簽做產品的機會。最后,會員店專家李新林提醒大家,要給每個商品賦予故事,因為故事就是賣點所在。
以下是啟承資本“品類日”活動中的嘉賓觀點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