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尋空
來源:尋空的營銷啟示錄(ID:xunkong2005)
百事可樂最近玩了一把“瞞天過海”,將戰火燒到了可口可樂的“后院”。在一場精心策劃的營銷戰役中,百事可樂推出了“臥底杯”,讓“特工”潛入麥當勞、漢堡王等可口可樂的“地盤”,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飲料大作戰”。
百事這場活動的核心是強調百事可樂與漢堡的絕佳搭配。在官方推出的廣告中,百事可樂的“特工”們潛入了麥當勞、漢堡王和溫蒂漢堡等快餐連鎖店——這些地方與可口可樂有著官方的合作關系。他們的任務是將顧客的飲料換成百事可樂。
更有趣的是,這些被替換的飲料杯都發生了變化:在溫蒂漢堡的杯子上,標志性的紅頭發變成了百事可樂的藍色;在漢堡王的標志中,漢堡間被夾入了一句“this is Pepsi”;而麥當勞經典的“M”則被拼成了兩個“P”。最后那些喝了百事可樂的顧客,自然是露出了不可思議和興奮的表情。
百事的視頻在美國已經引發了震動,廣告發布后迅速在社交媒體上引爆,截至目前,相關視頻在YouTube上的觀看次數已超過140萬,點贊量超過2.5萬。
在Instagram、Facebook、X 和 TikTok 上,也有大量網友討論。有網友表示在百事可樂的廣告中看到了可口可樂,這是一個罕見的鏡頭,有網友表示,希望在麥當勞中喝到百事可樂。
這個廣告雖然對可口可樂的挑釁意味比較強,但因為視頻幽默、有趣,幾乎沒有誰攻擊百事可樂,這個廣告獲得了不少好評。挑釁可口可樂,是百事可樂營銷的一個策略,這并不是第一次,多年來,百事可樂一直在做類似的內容。
01
用廣告挑釁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是認真的
從1975年發起“百事挑戰”開始,百事可樂就奠定了一個不容置疑的基調:用創意挑戰可口可樂的霸主地位。
●百事挑戰:用真實測試挑戰霸主地位
在 20 世紀 70 年代,可口可樂穩居全球飲料市場的霸主地位,控制著大部分市場份額。作為后來者的百事可樂雖然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但在消費者心智中仍然居于可口可樂之后。
為突破這一市場格局,1975年,百事可樂首次發起了一場大膽的營銷活動——“百事挑戰”(Pepsi Challenge)。為了直接挑戰可口可樂的市場領導地位,百事團隊在全美范圍內組織了一場品嘗測試活動。
在盲品測試中,消費者分別品嘗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但它們的標志被去掉,然后選擇他們更喜歡的飲料。結果顯示,大多數人更喜歡百事可樂的味道。廣告中,消費者的驚訝反應和對百事的肯定被強調,傳遞出“百事可樂的口感更優”的信號。
百事挑戰,實際上證明了營銷學上的一個效應:品牌的標識、色彩等元素會影響消費者對產品好壞的判斷。
這一戰役推動百事在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的市場份額顯著增長。根據當時的市場分析報告,百事在某些地區一度縮小了與可口可樂的差距,甚至超過了可口可樂。
如在達拉斯地區,百事可樂的市場份額從4%提高到了14%,僅用了兩年時間。到了70年代末期,百事可樂的市場份額穩定上升,1978年夏天,尼爾森市場調查數據表明,百事可樂在超市的銷量超越了可口可樂。
主導這個事件的約翰·斯卡利被譽為營銷奇才,喬布斯后來把他挖到了蘋果。
此外,百事可樂通過直接對標可口可樂,塑造了大膽、創新、不拘傳統的品牌形象。這一形象吸引了更多年輕消費者,讓百事逐漸成為更時尚的飲料選擇。為百事之后的廣告——我們是下一代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我們是下一代:用流行文化鎖定年輕人
百事可樂在 1975 年通過“百事挑戰”獲得了階段性成功,但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仍被視為“可口可樂的替代品”。為了繼續爭奪市場份額,百事需要從單純強調“口感”升級為全面的品牌定位。
1980年代是美國“嬰兒潮一代”成長的關鍵階段,年輕人逐漸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力群體。年輕一代崇尚個性、創新和自由,對傳統觀念產生了疏離感。百事意識到,通過迎合年輕人的價值觀,可以撬動這一新興消費群體。
1984年,百事可樂推出了“我們是下一代”(The Choice of a New Generation)戰役,再次對可口可樂發起進攻。這一次,它將目標鎖定為年輕消費者。
當時百事可樂邀請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流行偶像——邁克爾·杰克遜作為代言人,推出大量廣告片,展示年輕一代活力四射的生活方式。廣告中,百事可樂被塑造成一種象征青春、活力和潮流的標志。相比之下,可口可樂成了古板過時的父輩才喝的飲料。
邁克爾·杰克遜的代言提升了百事可樂的品牌國際影響力,同時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年輕消費者,也將自己青春潮流的定位展現的淋漓極致。
●萬圣節廣告:用幽默的挑釁引爆社交網絡
2013年萬圣節期間,百事可樂推出了一則極具創意和挑釁意味的廣告。廣告中,一罐百事可樂穿上了“可口可樂”的披風,仿佛在裝扮成“一個可怕的角色”。
廣告旁邊的文案寫道:“祝祝你有一個恐怖的萬圣節!”這一廣告迅速引發社交媒體上的熱烈討論。甚至有網友替可口可樂設計反擊海報,文案為每個平凡人都渴望當英雄。
這場你來我往的互動,使得萬圣節期間兩大品牌的相關話題達到了社交網絡的討論高峰。
●最具爭議的廣告:腳踩可口可樂買百事
在百事可樂幾十年的挑釁歷史中,一則廣告至今仍然在網絡上廣泛流傳,也被認為是最具爭議的營銷案例。
在這則廣告中,一個小男孩站在自動售貨機前,先買了兩罐可口可樂,放在地上墊腳,借此夠到售貨機上百事可樂的按鈕。最終,他成功買到了百事可樂,拿著離開,而兩罐可口可樂被留在了原地。廣告流傳度非常高,至今都在營銷界被津津樂道,但也因為“直接貶低競爭對手”的做法而受到質疑。
這個廣告鮮明體現了百事可樂的競爭策略,毫不避諱談論競爭對手,簡單、直接地說明自己比競爭對手好。
百事可樂的挑釁策略雖然有爭議,但無疑是成功的。通過不斷地挑釁競爭對手,百事可樂成功地吸引了廣泛的關注,并為其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了份額。這種策略也為百事可樂樹立了一個大膽、自信的品牌形象。
02
百事可樂推出臥底杯,圖啥?
為什么這么多年來百事可樂一直不知疲倦地用廣告挑釁可口可樂?答案肯定是從中獲得的收益遠大于損失,這次臥底杯戰役也不例外。
●來點新變化,挽救頹勢
百事可樂的日子最近并不太好過。
百事可樂今年第二季度整體銷量下降3%,已經連續第八個季度下滑,第三季度營收同比下降0.6%,至233.2億美元,未達到市場預期的237.6億美元,創下四年來最差表現;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5.18%,至29.3億美元。
銷售越來越差,總得有點新變化,如果產品沒有什么大動作,就得在營銷上做點什么,最起碼對內外都提振一下信心。
今年年3月,百事可樂就有所行動。在全球范圍內,包括中國在內的120個國家,全面啟動品牌煥新行動。此次煥新不僅更新了品牌標識,還推出了全新的品牌主張“渴望就可能”(THIRSTY FOR MORE)
今年 9 月,百事推出“百事追車”廣告,這是為了推廣“Food Deserves Pepsi”(美食值得百事)戰役。
廣告中,一輛百事主題跑車追著披薩送貨員,確保送餐人手中有百事可樂可以搭配披薩。視頻結尾展示消費者一邊享用披薩、一邊喝百事可樂的場景,進一步強化百事作為食物最佳伴侶的品牌形象。11月推出的臥底杯,是美食值得百事戰役的延續。
通過推出一系列營銷,百事欲提升消費者,百事可樂搭配主流食物如披薩、漢堡的心智,提振市場。
●跟年輕人溝通
百事可樂的營銷一直注重與年輕一代對話,以此對比可口可樂,將自己塑造為潮流、青春的象征。
1980年代,百事通過“我們是下一代”的廣告,把自己塑造為潮流和青春的象征。當時的年輕人是千禧一代,百事選擇了電視廣告這一主流媒介,通過邁克爾·杰克遜的音樂和舞蹈,向年輕人傳遞“屬于你們的品牌”這一信息。
而今天,百事的目標消費者是Z世代,消費習慣已經完全不同。Z世代更喜歡短視頻和互動性強的內容,因此百事的廣告也轉向YouTube、TikTok等社交平臺。“百事追車”和“臥底杯”通過有趣的視頻內容在社交網絡上引發大量討論,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
百事的策略始終圍繞一個核心:年輕人在哪里,它就去哪里。
●形成病毒傳播,引發話題
有些營銷內容,在發布之前品牌就知道它會成為熱點。百事可樂推出“臥底杯”廣告時,這一策略已成定局——挑釁老大可口可樂注定會引發巨大討論。
廣告發布后迅速在社交網絡上掀起熱潮,每一個鏡頭都被網友扒出來分析和討論,尤其是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同框的鏡頭,成為了公眾討論的焦點。這種爭議性的內容設計,不僅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還激發了他們分享和討論的欲望。
當討論量達到一定規模時,百事可樂想要傳達的核心信息——美食搭配百事可樂,也被不斷擴散,從而實現了品牌傳播的目標。
●老二碰瓷老大,受傷的總是老大
在營銷戰場上,老二挑戰老大的案例屢見不鮮,但反過來卻幾乎看不到。這背后的邏輯很簡單:老二主動挑釁,是為了爭取與老大相提并論的機會。對于百事可樂而言,只要消費者認為它足以與可口可樂正面對抗,這本身就是成功。
當臥底杯視頻出現后,如果可口可樂選擇不回應,消費者會默認這一切是事實;如果選擇回應,則意味著百事的挑釁擊中了要害。
類似的廣告,對于老二來說,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沒有啥損失,而對于老大來說,就像吃了蒼蠅一樣,回應也不是,不回應也不是,非常難受。
結語:
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的較量,幾十年來一直是快消品行業最經典的營銷案例。然而,細細品味這場長達百年的品牌博弈,你會發現大部分時間是百事可樂主動發起攻勢,以挑戰者的姿態直面可口可樂。
作為飲料行業的“老二”,百事深諳競爭的核心邏輯——通過挑釁“老大”,不僅能獲得話題熱度,還能在消費者心中強化自己的市場地位。
百事多年來打造了無數經典的挑戰廣告,它們提升了百事可樂的品牌形象,增強了與年輕消費者的聯系,還通過病毒式營銷和社交媒體的廣泛討論,有效地提高了品牌的市場份額和市場影響力。
顯而易見,這樣的挑戰策略,百事可樂會一直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