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岳
來源:?科工力量
當9塊9甚至6塊6的低價咖啡滿世界涌現的時候,高端精品咖啡憑什么賣一杯三四十塊?因為品質?口感?還是門店氛圍?品牌情懷?精品咖啡到底哪里“精品”?曾經賣三十幾塊錢的咖啡現在為什么在慢慢下調價格?不參加價格戰的咖啡品牌如何生存?不求體量,就想安安靜靜地做杯精品咖啡可以嗎?
這些靈魂拷問是整個現制咖啡行業都需要關注的話題。隨著阿拉比卡咖啡期貨價格暴漲至3.26美元/磅,咖啡豆從來沒想過自己的身價已經突破了歷史新高,這已經突破了1977年3月創下的最高點。
11月28日,阿拉比卡咖啡期貨價格暴漲至3.26美元/磅,突破了1977年3月創下的歷史高點。? 圖源:彭博社
自2023年9月以來已經上漲了123%,而此前4月,阿拉比卡咖啡豆期貨曾一周飆升了12.5%。雖然期貨的變化不會立即體現在終端消費上,但是市場端卻反其道而行,根據紅餐網的報告數據,消費者對于咖啡的消費,會更趨向于選擇價格帶10-20元的產品,這一圈層至少有80%的消費者,甚至有一大部分希望消費10元以下的產品,愿意買25元以上的人群僅有4%。正所謂“精品咖啡非常好,但是9塊9的瑞幸是塊寶”,曾經代表著小資而高雅的咖啡,就這樣變得和白菜土豆一樣平易近人了嗎。
01
?什么才算精品咖啡
其實消費者并不會把咖啡研究得太透,一般來講絕大部分人喝咖啡只關注兩個點,一是提神,產品功能上咖啡的的確確可以續命,讓打工人在熬完夜的第二天還能打起精神工作;其二是社交,周圍的人都在喝,自己不喝顯得不合群,很多時候咖啡是鏈接關系和情感的社交媒介,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客戶之間有什么表達感激或尋求幫忙的,通常一杯咖啡可以很好地推動事態發展,如果不行就兩杯。
但是三四十塊的咖啡,和十塊的咖啡喝起來有什么不同,和柑與橘一樣,大部分人都是傻傻分不清楚。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還真是有官方定義,咖啡產業通常用的評分體系是來自于SCA(由“美國精品咖啡協會”與“歐洲精品咖啡協會”合并而成的非盈利性組織)和CoE(卓越杯,國際性咖啡評級賽事),他們的評價滿分雖然都是100分,但是項目略有不同,一般來講要看咖啡豆的產地,出身在某個高貴的莊園產區,身價必然會不同,當然精品豆的產量也不會很高,判斷上主要是看香氣、口味、酸度、醇厚度、平衡度、一致性、干凈度、甜度等,而且基本上都是需要通過嚴謹的手沖操作來制作,只有“考試”拿到80分以上的才有資格被叫做“精品咖啡”。
位于云南保山的咖啡莊園。近年來,地處高黎貢山與怒江之間的咖啡莊園出產的鐵皮卡、瑰夏等優質品種咖啡,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優質的種植技術和品種選擇,已為其在國際市場上贏得良好聲譽。? 圖源:云南保山文旅
對比我們在商業連鎖咖啡門店里面買到的咖啡,大多都是工業化批量生產,采摘、加工、烘焙都比較粗放,所以,真正有多少咖啡可以達到“精品”這個水平呢?答案不攻自破。
那么很多人可能會說,以前花三四十塊喝的是不是也不算精品咖啡?被“忽悠”那么久,現在才覺得9塊9才是咖啡的正確打開方式?這個觀念倒也不應該有,對品牌來說,任何商業市場都有培育和試錯的成本,上世紀九十年代左右,麥當勞、肯德基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其實都是天價,有錢人甚至以在肯德基門店辦婚禮為驕傲。咖啡市場也是這樣的,新鮮的東西本來就有吸引消費者的魔力,更何況咖啡自帶功能性和社交屬性,包括各種創新的咖啡產品和周邊,這些都是具有不同附加值的,但不得不說,咖啡這個行業剛開始幾乎就是一頭站在風口的豬。
90年代珠海開業的麥當勞? 圖源:中新網
02
精品咖啡現狀如何
現在賣三四十塊的算不算精品咖啡?應該說具體看產品,大部分算。因為不算的基本都降價了。
起步于上海的Seesaw是國內比較早的精品咖啡代表,2012年開出第一家店,最高峰門店超過了130家,經過不斷的努力,到2024年年中僅剩80多家,半年間關店三成。Seesaw在咖啡的專業上是有匠人精神的,從手沖、虹吸、冰滴到拉花都有很講究的手法,甚至還開發了咖啡課堂,在開放式的吧臺講解精品咖啡豆,培訓咖啡師,收獲了不少忠實的粉絲。盡管Seesaw已放開了加盟,但無論是放開的時機,還是加盟的門檻,對投資者都是不友好的。Seesaw甚至嘗試加入價格戰,把三四十塊的咖啡賣到九塊九,但很明顯玩不過頭部品牌,順帶把自己的定位和初心都給搞丟了。
Seesaw咖啡門店
M Stand,同樣來自于上海,2023年拿到了數億元的融資,重量級的投資方如CMC資本、挑戰者資本、小紅書等給M Stand帶來了極大的信心,2023年開出了248家門店,但2024年卻出現了大幅放緩,截止到11月都開不到70家。M Stand所堅持的“一店一設計”和大店風格不可避免地帶來了運營壓力,高客單價的定位在當下環境步履維艱,與Puma、Levi’s、歐萊雅的聯名營銷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品牌形象,但這是精品咖啡的可持續生存之道嗎?已有消費者聲音認為M Stand的品質在下降,這難道不是很重要的警鐘嗎。
M Stand
英國連鎖咖啡品牌Costa在2024年關店近100家,在華總的門店數量不足400。Costa一直強調自己正統的英倫血統,很自豪自己獨創了混合咖啡豆,可以把阿拉比卡和羅伯斯特兩種咖啡豆完美配比,通過慢火烘焙的方式,使其迷人的香氣和油脂得以保留,并且一直宣稱手工制作,堅持使用半自動咖啡機。這些“驕傲”造成的“后果”就是讓整體表現得不倫不類、老態龍鐘、出餐慢、缺少和新生代消費者的鏈接和共情,在年輕人的心智中,喝咖啡似乎都不會想到有Costa這個選擇。
自認為開創了國內精品小館的Manner在最開始的時候的確很精致,小店快取的方式獲得了不少CBD白領消費人群,但資本改變命運,有錢之后的Manner快速擴大門店規模,但也開始與原來的定位以及“精品”漸行漸遠,開更大的門店,開到更核心的商圈,強調單店坪效。要求咖啡師做得又快又好又不能要高工資,要馬兒跑但又不讓馬兒吃草,可想而知,用秒表掐著出餐時間的咖啡師,怎么可能有做出“精品咖啡”的心境,能做到心平氣和完成上級要求的KPI就已經很好了,在低薪酬回報和強調“人效”的高壓鍋當中,員工爆發出與顧客的沖突也就不足為奇。
最初,manner咖啡吸引打工人的點之一是自帶杯買咖啡減5元? 圖源:中新網
03
能全怪九塊九嗎
從以上的幾家行業代表來看,高端精品咖啡品牌似乎都過得不怎么樣,成功的案例似乎都是相似的,而不成功的總是五花八門。但是有一個比較一致的聲音,就是精品咖啡的衰落,是拜低價咖啡所賜,瑞幸和庫迪掀起的價格戰風暴似乎直接改變了咖啡消費的心智,而且他們大量的開店也把各個大小品牌逼到了角落,跟價格戰是死,不跟死得更快。結果瑞幸和庫迪打得不亦樂乎,身邊卻哀鴻一片。
實際上,現制咖啡行業并不是一個高度同質化的市場,就像咖啡有不同的等級、品種一樣。很多咖啡品牌熬過了三年疫情,卻沒有熬過價格戰的內卷,就是因為沒有弄清自己的定位,沒有真正做出差異化,沒有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從國內的咖啡市場來看,經濟環境的波動確實有一定的影響,消費降級的大背景催生了頭部品牌的價格戰,頭部品牌有足夠的資本、供應鏈和體量來支撐長期的價格戰,但腰腿部品牌沒有這樣的實力,這個時候就應該學會錯位競爭。精品咖啡本來就是要突出“高端、精品”,定位是咖啡行業中的“輕奢”階層,無可厚非,經濟環境的向下會讓這個圈層變小,但并不是完全消失,這與奢侈品市場不一樣,經濟下行會讓奢侈品整體失速,因為那完全不是必須的。但精品咖啡仍有目標群體,特別是經過這么多年的培育,對高品質、高品位的咖啡有追求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可能未必是每天一杯,但上述提到的“功能性”和“社交性”這兩個需求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需要有其他賣點或觸點來拉動這種消費。
04
精品咖啡還能做嗎
當然能做。但精品咖啡肯定不太能做大,因為模式不適合,高價決定了消費者對你的產品和服務是有要求、有期待的,對于不少愛去精品咖啡店的人群來說,那一點點酸度、苦度的區別,也許就是最吸引他們的地方,他們是否復購,取決于他的消費體驗和體感,功能上是產品所帶來的味蕾感受,社交方面是品牌提供的其他附加值讓客人覺得值得。
手沖咖啡? 圖源:pixabay
所以,定位決定了一切。
一、除了選址還是選址
開在哪里永遠是餐飲品牌的第一個重要課題。Seesaw的加盟門檻很高,一家門店大約需要投資100萬左右,品牌方也要求加盟商要在富人區、核心商圈去選址,這當然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些區域的人比較有錢,也需要喝咖啡,但是Seesaw可能忽視了一個問題,這些人未必有時間、有心情慢悠悠來享受一杯咖啡。所以,搞清楚精品咖啡的目標人群在哪里,以及他們什么時候會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置戰略分析。
隨著國內假日經濟的發展,精品咖啡品牌一定要善于借助文旅產業來做文章,比如與網紅旅游景點結合,與區域經濟聯合,比如開在創意產業園區,通過文化主題、音樂會、畫展等方式的跨界鏈接聚攏咖啡愛好者,等等這些才能創造出除了產品以外的附加值,這也決定了精品咖啡不一定在核心商業地段開店,相反未來有更多會出現在租金成本較低的地方,如熱門景點、博物館、音樂廳、文創園、文化會所等區域。
云南保山地區的咖啡文化產業園,在咖啡+文旅的產業發展模式上頗有心得,游客可親身體驗咖啡采摘、研磨、烘焙等咖啡生產環節? 圖源:云南政協新聞網
二、打造品牌個性
精品咖啡應該明白“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行業巨頭星巴克最早提出來的“第三空間”的概念也是基于此,咖啡店就是一個除了生活工作以外的好去處,可以放松、解壓,撫慰當下容易受傷的心靈,后來慢慢地發現,拜移動互聯網和電商發展所賜,人們的生活、工作、休閑似乎已經很難有清晰的邊界,所以咖啡店作為重要的“第三空間”的形式,幾乎可以完美地串起來這幾種狀態,在靈活辦公的情況下,可以試想一下早上在咖啡店打開筆記本電腦、與同事來一場線上會議,中午在咖啡店用完午餐,處理完工作事務之后和好友來一個愜意的下午茶,在工作中找到休閑的心情,在休閑的環境中全情工作,必將成為很多人未來的生活方式。
咖啡店里的打工人? 圖源:中新網
對于精品咖啡來說,一定要有品牌個性,能建立固定的粉絲群體,通過社群社區高度鏈接他們,用口碑帶來復購和新的客群。被譽為咖啡界的“蘋果”,藍瓶咖啡在這方面是有自己想法的,把咖啡手工化和精品化,回歸咖啡的本質,制定嚴格的品鑒標準,把拉花等做到極致。更關鍵的是,藍瓶在選址和門店設計上花足了心思,確保融入周邊建筑,保持高級感,通過簡潔的桌椅和裝飾,把“白色、棕色的點和線”與大面積的玻璃進行融合,給顧客帶來極致的味覺、視覺沖擊。另外,舉辦付費的品鑒會也是藍瓶咖啡打造情懷的利器,甚至不惜以“清場”來保證品鑒會的體驗不打折扣。在藍瓶咖啡的眼里,只用84分以上的咖啡豆,精細的烘焙,研磨后45秒內沖泡,讓顧客等上至少15分鐘,這才是精品咖啡應有的調性。
三、發展咖啡搭子
精品咖啡不能只賣咖啡,要讓顧客坐下來,慢慢地享受這段時光,僅僅靠咖啡是不夠的,需要咖啡搭子來增加體驗,甚至促進更多的消費。當下大部分咖啡搭子是以面包、甜點、三明治、肉卷等為主,對于消費者來說并沒有什么記憶點,消費動機大部分也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或作為咖啡套餐的一部分一起購買。精品咖啡的聚焦點當然是咖啡本身,但是好的搭子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為品牌帶來更豐富的體驗,更多的社交話題,從而發展更多的增量市場。
目前在一線城市,已有一些門店開始嘗試以面包甜點+咖啡的模式發展業態,“咖啡搭子”與咖啡在門店內所占比例幾乎均等,而非以往某一單品類的經營模式。? 圖源:豆瓣
咖啡界中貝果賣得最好、貝果界中咖啡賣得最好的TIMS,在中國市場已經開出一千家門店,近幾年逆市飄紅,從制作工藝和定位來看,TIMS不太算真正意義上的精品咖啡,但從其產品價格和定位來看,相對比較注重產品品質以及用餐的體驗,算是在努力與精品咖啡搭邊。TIMS在策略上并不會參與價格戰,在當下的競爭環境中獲得這樣的成績,勢必需要拿出一些獨特的做法。而“咖啡+暖食”就是TIMS堅持的方向,在其訂單結構里面,含有貝果等餐食的銷售幾乎占到了一半,TIMS的入鄉隨俗,除了起了個中文名叫“天好”之外,還懂得推出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加減糖、雙倍奶等靈活方案,新鮮手作的熱乎貝果更成為了早餐時段的熱賣,如果不知道TIMS的人上小紅書,會以為TIMS就是賣貝果的。
這個例子并不是說精品咖啡要把心思花更多在搭子上,而是咖啡搭子,是精品咖啡做出差異化的一條重要路子之一,而差異化決定了生死,搭子不僅可以豐富產品線、增加服務體驗,也有延長營業時段和提高品牌黏性的價值。但最關鍵的是,餐飲業不可能一招鮮吃遍天,現在做貝果的咖啡店、茶飲店也在急速地增加,所以沒有一種固定模式可以長期成功,適時的創新才是生存的唯一法則。
結語
每個行業的發展都有自己的周期,咖啡行業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已經開始進入了理性的時代,競爭格局基本確定,在增量市場有限的情況下,咖啡品牌需要找到自己賴以生存的本事,這個本事需要通過不斷地創新去尋找和嘗試,精品咖啡作為咖啡行業的細分領域就更是如此,關注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和定制化服務,搭配獨特的消費場景和文化屬性,才有機會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