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啊游
來源: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近年來,美食紀錄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賽道愈發擁擠的趨勢下,已經來到第五季的《風味人間》,仍舊找到了新的切口——香料。
11月28日,《風味人間5·香料傳奇》正式在騰訊視頻開播。本季節目將以往通常作為“配角”出現的香料,變為了被記錄的主角,通過前往全球香料原產地進行拍攝,《風味人間5》用鏡頭揭開了香料世界的神秘面紗。
“不同的香料有不同的個性。”這一季節目的總導演劉殊同告訴我們,“很多香料其實是植物的種子,它承擔著繁衍的重任。為了不被吃掉,它們有的進化出了刺激性的氣味與味道,有的進化出了鮮艷的外表,為的就是讓別人離它們遠一點,不要影響它們繁衍下一代。”
可任憑植物們用盡辦法叫囂著“不要吃我啊”,貪戀口腹之欲的人類還是將其采摘、晾曬、研磨,用于給食材增添一抹別樣的風味。胡椒、孜然、辣椒、蔥蒜、丁香等等,也因此成為了人類美食中,雖不顯眼但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一季節目在延續了風味IP高水準的基礎上,試圖以新的美食角度進行創新表達,從而在維持IP生命力的同時拓寬內容的延展性。
劉殊同坦言,已經成熟的IP內容越往后做越難是常態,但團隊只要還能找到想表達的內容,就一定會一直做下去。
01
一個聞得見的故事
早在2019年,《風味人間》團隊就想做一部講香料的紀錄片。
一方面,無論是騰訊視頻平臺還是制作團隊,大家都希望“風味IP”能逐漸從味覺、嗅覺、甚至是聽覺,不斷地發散出去;另一方面,從現有紀錄片的題材來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系統性梳理香料的紀錄片其實非常少,劉殊同認為應該有部片子記錄下屬于香料的故事。
“做《風味人間》前幾季時,對于香料多少會有些涉獵,比如花椒、藏紅花、桂皮、八角等等。當時香料比重不大,第五季則是更系統性地去展現香料對于整個人類飲食的影響。”劉殊同說道。
在籌備階段,團隊成員用了大半年的時間,幾乎閱讀了市面上能看到的所有關于香料的書籍,并且對每種香料進行了取樣、觀察、總結。
篩選香料的過程中,團隊秉承的標準有兩個:首先是“重要性”,像是胡椒、藏紅花這類全球都在使用的世界性香料,一定要拍;其次是“獨特性”,有些香料可能沒有形成全球性的流行和傳播,但代表了某個地域的飲食特色,這類香料同樣也值得被記錄。
最終,《風味人間5》選擇了胡椒、孜然等小粒香料,以及辣椒、花葉、果味、蔥蒜等“味道鮮明”的香料,沉淀出了《小粒英雄》《辣椒崛起》《花葉奇緣》《秘香尋蹤》《果味迷宮》《蔥蒜之交》《問香何處》七大主題。
實際上,比起從諸多香料中篩選拍攝對象,真正更為困難的是——怎么拍?
不同于色香味俱全的美食,香料本身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氣味”,怎么才能讓觀眾能透過畫面聞到香料的氣味,成為了團隊需要解決的課題。為此,《風味人間5》團隊進行了很多“翻譯氣味”的探索,試圖用擬人化、故事化的方式給香料注入個性與性格。
預告片中,“魅惑、熾熱、生澀、優雅、妖冶、純潔、沉穩”等關鍵詞,搭配上紅橙黃綠的色彩,生動總結出了不同香料的味道與特色。在節目正片中,導演也運用了許多創新手法,比如用水滴的震動、電流的質感展現花椒的麻;用火山、巖漿的炙熱感展現辣椒的辣。
除了采用更具藝術性與想象力的畫面表達,在實際拍攝香料的過程中,團隊也沒少投入時間與成本。
為了讓觀眾更清晰的感知到香料是如何誕生的,攝制組采用了延時攝影以及CG技術來展現植物生長的過程。希望能把植物開花、果實開裂、變色等影響香料形成的關鍵性瞬間,用視覺畫面呈現在屏幕上,從而直觀地記錄下香料獨特風味的過程。
據劉殊同介紹,團隊在背后做了許多嘗試:“為了拍攝辣椒的變色瞬間,我們把辣椒移植到攝影棚里,蹲守了三四天才拍到想要的畫面。胡椒的變色過程由于地理條件以及拍攝時長的限制,則是采用了先進的CG技術來完成。”
從第一集《小粒英雄》中呈現出的視覺效果來看,《風味人間5》延續了高水準的拍攝質量。當被研磨過的胡椒變為胡椒粉,被廚師灑向鍋里時,一個恰到好處的慢鏡頭,就能讓屏幕外的觀眾透過畫面聞到辛辣的氣味。
與此同時,大量的微距拍攝,將原本并不起眼的“小粒香料”刻畫得細致入微,呼應了“小粒香料雖然小,但它們卻是成就風味的英雄”的主題。
以香料作為“主角”,也改變了團隊對待很多美食的看法,比如,拍攝有關胡椒的內容時,身為河南人的劉殊同,終于實現了拍攝家鄉胡辣湯的想法。
“全國接觸過胡辣湯的人群非常廣,之前一直想拍胡辣湯,但是總覺得不好拍、不好看、不好呈現。如今通過胡椒的視角重新去審視,我們覺得拍胡辣湯還是很有意義的,這次總算把它提上了日程。”
02
跟著香料闖世界
《風味人間5》是該系列中,海外拍攝占比最多的一季。
第一集正片中,最先出場的就是在斯里蘭卡的森林中拍攝的胡椒,隨后還講述了在南亞拍攝的肉豆蔻,以及在德國拍攝的黑麥面包制作過程中必備的小茴。
劉殊同認為,這季節目的海外內容占了大半,主要還是源于香料選擇的特殊性。由于晾曬、干制后便于儲存與運輸,香料是人類社會中最早進行全球化貿易的商品之一,其在世界范圍內的應用和遷徙變化本身就蘊含了無數故事與細節。因此,本季《風味人間》另一大特色就是全球化的視野,通過跟隨香料的流轉、遷徙、征服以及融合,為觀眾揭開香料的神秘面紗。
以往的拍攝過程中,《風味人間》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海外拍攝流程。
前往海外拍攝前,團隊首先要通過案頭調研選擇好地點以及拍攝對象,確保地點可行,當地也有故事可以拍。定好拍攝地后,團隊會尋找國際調研員或是留學生,多渠道、多角度地尋找當地人進行前期的實地調研工作。《風味人間》團隊會提前準備好詳盡的調研提綱,導演也會每天與國際調研員語音溝通。調研結束整理好照片、視頻資料后,團隊再統一決定具體的海外拍攝計劃。
相比起《風味人間》團隊以往已經十分熟悉的歐洲地區,香料這季在海外拍攝時挑戰比較大的是需要“拓荒”的全新拍攝地,比如非洲。劉殊同向我們透露,在尚未播出的后續內容中,有一集是團隊前往非洲的坦桑尼亞拍攝丁香,當時需要前往當地的攝制組人員,提前準備了半個月,接種了各種相關疫苗之后,才能出發。
海外拍攝也難免遇到簽證和行程安排上的難題。2022年底,攝制組原本計劃前往日本拍攝一個季節性的選題,但由于簽證和行程上的問題沒能成行,錯過了冬季拍攝時間,大家不得不重新尋找替代選題。直到2023年底有機會前往日本拍攝,這部分內容才得以拍攝完成。
“去國外拍攝一般會帶5個人左右,當地還會再找一個司機,一個翻譯。”劉殊同說道,“我們會盡量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不同習俗,做紀錄片要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肯定要舍得花時間和精力。”一些超高速拍攝、微觀拍攝在海外當地可能沒辦法拍得很精致,風味團隊就會在北京和上海的攝影棚里補充更多的燈光和助力,補拍出更好的畫面效果。
在后期剪輯、處理海外相關素材時,劉殊同的思路是,找到某個香料在國內國外的關聯點。
通過展現不同地域在香料使用上的相似點、共鳴點,幫助國內觀眾更好地理解香料是從哪里誕生的,國外會怎么在飲食中使用,國內又是怎么使用。比如說,胡椒的主要產地雖然是位于印度洋的斯里蘭卡,但胡椒同時也是國內大家熟知的胡辣湯的主要調味料。
“我們想用這種方式破除大家對于海外內容的陌生化,增加親切感的同時,拓寬大家認識香料的視野。”
03
美食IP的生命力,不只在美食
近年來,國內美食類紀錄片的數量顯著增多,能夠持續5季的熱門IP卻少之又少。
《風味人間》的系列紀錄片中,美食不僅是視覺和味覺的享受,更是連接人文地理、歷史變遷的重要紐帶。對于美食之外的人文地理的挖掘與展現,也塑造了“風味IP”多年來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最新一季《風味人間5·香料傳奇》,延續了這一創作內核,以香料為抓手,講述的卻又不僅僅是香料,更是其背后承載的穿過時空跨度的全球化印記。
在劉殊同看來,《風味人間》不只是要講吃的,還要講人們是怎么生活的。《風味人間5》這季的內容里,幾乎每一個人物故事都對當時的環境、人物對話進行了同期收音,導演希望能夠讓更多美食背后的人物發聲。
“我當時給攝制組規定了三點,分別是聽見一種聲音,看見一種生活,感受一種味道。”拍攝過程中,劉殊同經常給團隊成員們強調,“每個故事里都需要包含這三種特性,只有這樣才能看到當地人是如何與美食共處的,這也是《風味人間5》顯著區別于其他同類美食紀錄片之處。”
具體到內容呈現和分集上,雖然《風味人間5》依舊注重食物背后的人文與地理,卻并不想增添觀眾在理解上的負擔。
前期,團隊也曾想過是否要依據地域或是香料全球化的路線來進行分集,但劉殊同認為,還是要讓更多普通觀眾接受,如果分集就要承載很多內涵的話,觀眾可能無法更直觀地對香料世界建立認識。
“《風味人間》更追求簡潔,分集原則是每一集都要有獨立的、陌生的內容。所以香料這季還是采取了按種類劃分,這是一種集與集之間陌生感最強的分類方式,也更方便大家理解。”在每一集之內,《風味人間5》也致力于給觀眾補充陌生的內容,比如第一集節目中有一段專門介紹了,外表相近的孜然與小茴香之間,其實在風味上不盡相同。
當被問到《風味人間》進行到第五季,是否會遇到創作瓶頸與挑戰時,劉殊同坦言肯定會遇到瓶頸,但是每一季團隊都會盡力想辦法呈現更新的內容,希望能給觀眾帶去耳目一新的觀看體驗。
“關鍵還是能不能繼續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只要還有新的內容,新的視角,能夠讓觀眾眼前一亮,我們就會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