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心
來源:億邦動力(ID:iebrun)
中國大米看東北,東北大米看五常。
五常市,一個離“爾濱”大概有100多公里開車2個多小時就能到的小城市,這里盛產中國大米的天花板——五常大米。
進入年底,五常已經迎來今冬第一場大雪。但好在今年豐收,253萬畝稻田早在上個月就已經陸續完成了收割和加工,或是以真空包裝鎖鮮存儲,或是以原稻狀態存入恒溫倉庫,后續將根據訂單現取現磨。
新米趕上雙11,五常大米在電商平臺銷量大漲。除了金龍魚、福臨門兩大糧油巨頭外,十月稻田、柴火大院、喬府大院、圣上壹品、金鶴等區域大品牌,也在天貓、京東、抖音等平臺熱銷。
特別是在去年十月稻田上市后,更多東北大米的區域性品牌看到了資本的機遇,開始加速向全產業鏈和品牌化轉型。而在抖音、快手和小紅書等社交電商上,產業帶源頭個體農戶也在嘗試通過視頻和直播的方式,繞過中間渠道商,以內容與終端消費者建立直接的關系。
一時之間,網絡上充斥著真假五常大米的爭議。不僅大品牌和大主播遭遇打假,個體中小農戶也陷入了自證陷阱。五常大米這一金字招牌,陷入了混亂的價格戰和無序的市場競爭之中。
作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的一個縮影,五常大米所遇到的問題,也是中國眾多特色農產品產業帶走向電商化、高端化、品牌化道路上遇到的共同問題。
01
五常大米常有,而品牌不常有
五常市,下轄24個鄉鎮地區,地勢呈縱向分布,西北為平原,東南為高山,中部為丘陵,還擁有大大小小百條河流,以及磨盤山、龍鳳山兩座大型水庫,呈現一個朝西南的C字。
C形的開口處位置,就是五常大米的核心產區——龍鳳山鎮、民樂朝鮮族鄉、安家鎮、杜家鎮、營城子鄉等6個鄉鎮。
2014年《舌尖上的中國2》播出后,五常大米“中國最好的稻米”的名聲逐漸傳開。因此,外人認為五常大米種植產地的村莊和農戶一定非常富裕。
其實,五常大米的生意并非暴利。雖然收購價要比普通稻米貴一倍,但因為一年一熟的生長周期,出米率相對較低(一般是50%,普通稻米能達到70%),種植成本高,整體核算下來利潤其實并不太高。
圖片來源:太平洋證券
從上圖來看,近20年來我國稻谷售價較為平穩,但種植成本卻逐年上漲。2022年更是出現了罕見的新米陳米的價格倒掛現象。
“五常大米不愁賣,但個體農戶其實賺不到錢。”芳芳是五常市龍鳳山鄉人,家中共有7坰(東北1坰等于15畝)約100畝田地。“少的時候一年賺5、6萬,多的時候能掙10萬。但如果遇到災年一年就得倒賠10萬,等于三年白干。”
因為父母年齡大了,芳芳家把地以1300元/畝的價格包給了自家年輕的親戚種植。只有在外地親戚朋友有需要的時候才會少量發貨,或是作為禮品送給外地客戶。
年輕人越來越少,已經成了五常大米產業帶最大的困擾。隨著老一輩農人的退出,土地種植更多集中在村里種植大戶的手中。土地流轉費用增加,年輕勞動力稀缺,人工費用也水漲船高。
根據《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水稻畝均總成本為1361.91元。其中,成本占比最大的三項分別是物質與服務費用(47.34%)、人工成本(33.57%)和土地成本(19.1%)。其中,物質與服務費用主要包括種子、化肥、農藥、機械、租賃作業、保險和固定資產折舊等費用。
過去,合作社通過統一對接銀行、農機/農資機構,以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前期,合作社通過貸款,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半托管/全托管、訂單生產等合同,并墊付現金,分散五常大米“一年一熟”的資金長周期壓力。中期,通過集中發放良種,配備專業技術人員,集中種植、管理和銷售,提高種植效率。后期,則統一以兜底價格收購農戶手中余糧,降低價格波動帶來的個體虧損風險。
這也決定了糧食生意必須要走向規模化、品牌化的道路。十月稻田創始人王兵在接受訪談時就曾直言,糧食銷售的特點是“以量取勝,論粒賺錢”。上游加工廠不論規模大小,都沒有定價權。
王兵曾預測,在上萬億規模的大米賽道,現在整個東北大米軍團還有兩三千家企業,很多批發市場都在消失。他預判未來這個賽道的小企業會陸續消失,會繼續向頭部企業集中。
如今,專業種植大戶、大型米業集團、規模化加工廠,在資金實力上更加雄厚,企業信譽更加有保證,需求更加穩定,因此也吸引了更多個體農戶的訂單。大型企業逐漸代替合作社成為產業鏈的核心。據了解,目前五常產業帶上,加工企業有近500家,年加工能力3萬噸以上的有6家,大米分裝企業有287家,合作社7387家。
隨著資源逐漸向大企業聚集,頭部大企業勢必會贏得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產業帶上的中小型加工廠、合作社和渠道經銷商正在被加速“擠出”。對于個體農戶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為了售出更高的價格,如今越來越多的源頭產業帶農戶開始繞過中間渠道,直接在電商渠道上售賣。據了解,從2019年開始,五常大米在電商渠道每年以200%左右的速度增長。根據京東《2024線上農產品流動報告》顯示,目前東北黑龍江、遼寧售出了全國近8成的大米。
大米企業常有,五常大米品牌卻不常有。不論規模大小,在上游產業鏈上,人人都知道品牌化是唯一出路,卻不知道品牌化到底意味著什么。五常還能誕生下一個“十月稻田”嗎?
02
直播賣大米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焦慮,掙扎,失望。這是今年五常大米產業帶中小農戶的普遍情緒。
2023年夏天五常受災,稻谷價格漲到了3.7-4元/斤的歷史高價。2024年五常大豐收,糧販和米業公司儲備充足,采購態度并不積極。除了核心產區外,其他產區的收購價跌到了2.6-3元/斤,更偏的地方甚至掉到了2元以下。
對于缺乏信息預判的中小農戶,今年尤其困難。有農戶去年因為高價囤積的一部分庫存,如今即使賤賣都無法解決出手。
價高時“惜售”,價低時愁賣,小紅書商家“大歡兒五常大米”非常理解這種心理。“農戶不知道市場行情是啥樣,比如今年水稻市場行情是3元/斤,他可能聽說其他地方有3塊5(收)的。如果糧商給3塊錢,他就會想要不再等等,等來等去可能價格就跌了。”
作為新農人的一員,大歡兒2022年元旦從北京回到五常民意鄉,開始通過抖音平臺發一些鄉村日常生活視頻,后續自然而然開始承擔起家中“賣糧”的重任,一人扛起售前、客服、發貨、售后、主播、文案的工作。
夏季時,傍晚8點五常的太陽才剛剛西下,大歡最喜歡這個時候帶著自家兩只狗子邊牧來田邊直播和錄視頻。溫柔的陽光和綠油油的稻田,帶用戶感受一下田園生活的悠閑愜意。
大歡兒透露,自己一開始直播都是運動服+大眼鏡+太陽帽,模仿當時特別火的抖音博主@張同學,記錄自己“小而美”的鄉村生活。但很多人留言說大歡兒“一瞅就不像種地的人”。后來她為了更貼近“東北農民”形象,穿上了紅綠棉襖,或是故意穿更舊的衣服。
最困擾她的是錄視頻和直播的時候“無話可說”。“因為我們只賣大米,沒那么多內容可發。”后來,大歡兒報名了一個線上高達7000元的抖音培訓課程,開始從內容思維轉向賣貨思維。“一對一咨詢的時候老師問我,我看了你連續3個視頻都不知道你是賣大米的,你讓用戶怎么下單?”經過學習,大歡兒開始有意識將自己學到的話術和方法用在視頻和直播間里。比如聲音更加自信,下單話術更直給,加入與家人的對話互動等等。
進入十月后,大歡開始忙著收割、磨米、包裝、入庫,因此只能委托姐姐每天直播。
大歡兒自己當客服,一天24小時都要在線。有些城市年輕人喜歡深夜12點以后下單,有的老年人早上4/5點就開始詢問產品和發貨方式。因此很長時間里,大歡兒一聽到平臺客服提醒鈴聲,都條件反射地一激靈。
在抖音做了一年時間,大歡兒已經積累了1.3萬粉絲,但卻只轉化了400多單。從2023年5月開始,大歡兒開始把陣地從抖音轉移到小紅書,內容也從視頻、直播增加到圖文。
堅持了2年時間的視頻+直播,大歡兒稱最大的收獲是降低了“信任門檻”。新用戶進來可以直接看到從2022到2024年之間連續發布的視頻內容,大歡兒不用再費力去澄清自家五常大米的真實性了。2023年過年期間,生意最火熱的時候,店鋪銷量每天能達到70-80單,日常則維持在40單/天的平均量。
因為今年糧食價格驟降,大歡兒將自家的5公斤裝大米的價格從去年的88元調整到了71元。除了復購的老客戶較為穩定外,其他新客戶下單決策的時間更長了。“目前就是先做我能做的,比如加大直播時長,多發視頻,不能坐以待斃。輕易放棄也不是我的風格。”
大歡兒遇到的問題不是個例。近年很多返鄉新農人開始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進行直播帶貨。但無論是賬號定位、內容還是產品,都趨向同質化。缺人才,缺方法,缺流量,已經成為限制地標農產品走向電商平臺的緊要癥結。
新農人盧國強對此深有體會,作為五常本地人,他的家族經營著五常市遠景村最大的合作社,旗下有年產值10萬噸的加工廠。之前,加工廠主要面向全國B端餐飲和經銷渠道,也會為大品牌做OEM代工。但隨著B端生意越來越難做,他決定回家幫助自家企業打造自己的C端品牌。
盧國強之前一直在云南從事免費的三農電商培訓,回鄉后他面向五常當地的合作社、個體戶提供免費的培訓課程。不說平臺政策,不說大行業趨勢,而是幫他們解決運營中的具體問題,比如直播間如何吸引人,短視頻如何調動情緒,怎么找流量,怎么轉訂單。
“真農人大部分時間花在種植上。但做自媒體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堅持學習,會運營,懂思維,會抓趨勢。目前最有機會的是那些家中有資源,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和農村二三產業的經營者。”盧國強稱。
03
如何讓年輕人重新愛上“吃米”?
做品牌難,做電商難,想賺錢更難。五常大米未來還有機會嗎?
小紅書上“挑食兒picky”商家老板雙喜認為,只要找好精準客群,未來做“小而美”品牌還是有機會的。
“大米對于三口以上家庭來說,是一個剛需且復購率極高的品類。如果你目標人群鎖得住的話,復購還是很穩定的。”今年4月份開始,雙喜在小紅書上開始做自己的品牌「挑食兒」,主要產品為純五常稻花香大米和甜糯鮮玉米,面向有娃家庭,logo是一個黑發熊孩子形象。
2024年開始,一批“小而美”的高端大米,在電商平臺表現活躍,進入品牌快速發展期。
這不是巧合,而是順應中國家庭飲食結構轉型升級的恰當時機。一方面,中國年輕家庭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開始有意識地選擇健康、營養、有機、綠色的高價食品。另一方面,他們愿意為飲食的品質化和個性化,付出更多溢價。比如面向母嬰人群的有機胚芽米熱銷,頭部品牌如爺爺的農場、秋田滿滿等。
叁兩煮時是今年天貓胚芽米熱銷榜新上榜的企業之一。品牌的第一款產品是來自內蒙古興安盟的大米。品牌創始團隊的五個人中,其中有三位是女性,品牌的目標用戶也是28~45歲的女性用戶。
這些女性一般是家庭的掌勺人,日常保持一個穩定的下廚頻率,復購粘性很高。她們自身也有著對美好生活品質的追求,更愿意對健康、營養、便捷、美好的情緒/文化價值而付費。
圍繞她們的日常生活場景,叁兩煮時開發出適合一人食的75g小袋獨立包裝,適合2-3口小家庭的145g立方體包裝,還有面向喬遷禮贈場景的禮盒裝,面向婚禮伴手禮市場的“喜米”,面向戶外場景的“露營米飯盒裝”等。
“特別”是用戶留言中出現最高頻的詞匯,精致的小包裝和有趣的文化,順豐物流+天貓渠道的信用背書,足以支撐第一次沖動下單。而后續品牌會持續用口感、品牌、內容、新品和活動,來留住消費者。
陳玲玲是三位女性創始人之一。她認為叁兩煮時更像是一個“文創大米”品牌,在口感、健康、營養、便捷之外,還能提供獨一無二的情緒價值——或者說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情感共鳴。
在訪談過程中,陳玲玲還提到了日本生活方式品牌Akomeya。這家以大米為心智單品,圍繞現代人餐桌提供大米及衍生品、餐廚用具、生活家具、食品飲料和餐飲的多元化生活方式集合店,以一種“精致農業”的方式吸引著年輕人的光顧,是被全球所學習模仿的經典案例。
雙喜也并沒有將自己完全限制在“賣大米”這件事上。“我們的目標定位是圍繞一二線城市的家庭餐桌場景,進行持續的高級農產品開發和選品。”雙喜稱。目前,店鋪售賣的產品從純大米拓展到了玉米,大米規格也擴展到三款。
其實不論是Akomeya,還是今年在小紅書上爆火的“澳洲干糧店”,最值得我們思考的,并不是品牌如何靠大米賺到錢,而是如何給到現代年輕人一個足夠充分“買大米的理由”。
地標農產品是否能充當這一理由呢?對于源頭產業帶農戶來說,地理農產品標志代表著鄉土情懷,是品質和信任的象征。但對消費者而言,單純這一因素,似乎還不足以構成“非買不可”的理由。
可以說,中高端大米品牌已經不再僅僅是“賣大米了”,而是以大米為情感連接,圍繞城市新中產家庭的生活方式展開的新競賽。在品質之外,創意、品牌、渠道、運營,已經是中高端大米競爭的關鍵要素。
在下一個行業周期,也許不會再有十月稻田這樣的巨頭誕生,但小而美的垂直領域新品牌,需要的是重燃年輕人對吃飯這件小事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