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食品板(ID:tyjspb)
近兩年,量販零食店的發展勢不可擋。根據艾媒咨詢數據,截至2023年10月,量販零食店數量已經突破2.2萬家,預計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4.5萬家。而據華創證券測算,全國零食量販店未來預計會達到5~6萬家。
作為迅速“躥紅”的新興業態,量販零食店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在行業內,關于量販零食店有兩次“大論戰”:
一是,在行業爆發初期,量販零食店是否“正確”曾引發爭論。
“薄利多銷”是量販零食業態的核心競爭力,尤其頭部平臺憑借規模優勢,獲得較強的議價權。這也是最初許多品牌方,對量販零食店抱持觀望與懷疑態度的原因。
但事實證明,量販零食店確實為品牌方帶來了確定性的增量,鹽津鋪子、勁仔食品、甘源食品等較早擁抱量販零食店的企業,成為近兩年行業內的增長標桿。
二是現在,在行業發展的新時期,量販零食店是否“長遠”再次引發爭論。
今年以來,量販零食店的分布愈發密集,加之實體經濟整體籠罩在悲觀情緒之下,一些質疑與唱衰的聲音悄然浮現。有些業內人士甚至預測,量販零食店的紅利已然耗盡,門店的過度擴張必將引發大規模的“閉店潮”,行業的發展前景并不明朗。
事實果真如此嗎?透過表象來看其實不然。短期內的市場加密可能會影響部分門店的經營,但對頭部企業而言,不斷加密的門店在當地市場更能形成品牌勢能,當市場競爭分出勝負之日時,加盟商將獲取更高的市場收益。而中小品牌則會在行業競爭中選擇向頭部企業靠攏,或是棄牌出局。洗牌之后,行業格局將進一步穩定。巨頭將獲取行業最核心、最豐厚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市場優勢。
在聚焦量販零食店本身的討論之外,或許可以通過中國零售發展史上的其他業態,推測量販零食店的發展方向。社區團購與連鎖藥店兩個異業業態,可以對標量販零食店的發展。先說觀點:
1、量販零食店不會像社區團購一樣,高開低走;
2、量販零食店會像連鎖藥店一樣,成為線下零售的基礎業態;
3、趨勢展望:量販零食店活不成別人的樣子,而是活出自己的樣子。
觀點一:
量販零食店不會像社區團購一樣,高開低走
社區團購起源于湖南長沙,通過“預售+集采+自提”的商業模式,為消費者的“菜籃子”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發展至巔峰時,全國有超300家社區團購平臺競爭。
量販零食與社區團購有共同點:一是,直采直銷的模式,是供應鏈效率的升級和優化;二是,均興起于社區經濟,并快速向下滲透;三是,短時間快速爆發,形成了頭部平臺vs地方平臺的格局。最關鍵的一點是,二者在爆發期競爭都十分激烈,“價格”是競爭的主要手段。
在燒錢補貼大戰之后,社區團購最終走向了下坡路。尤其是依托于互聯網巨頭的頭部平臺,經歷了關城撤倉、戰略收縮,甚至全面退市。社區團購之所以沒有向上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盈利”。
一個客觀規律是,不管什么業態什么模式,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能夠相對穩定地獲得社會平均利潤率時,整個業態或者模式才會實際存在下去。
而社區團購在激烈拼殺時,頭部平臺為了爭奪市場,犧牲利潤換流量。在燒掉千億資金之后,社區團購迎來了轉折點。頭部平臺只能一邊向商家“要”毛利,一邊將“大刀”揮向團長。最終商家撤退、團長撤退,消費者不滿意,走向了下坡路。
但量販零食業態則不同。目前跑在頭部的全國性平臺,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獲得了資本的助力。但無論是發展初期,還是跑馬圈地的競爭時期,都以“盈利”為經營目標向上發展。
量販零食平臺基本上都是在單店模型跑通,并且具有造血能力后,開啟全國性或者區域性的復制與擴張。在這個進程中,產業上下游均能夠獲得相應的收益,消費者也可以“多快好省”地買到零食,這是量販零食業態長遠發展的根本原因。
公開數據顯示,鳴鳴很忙集團2023年總營收突破200億元,2023年上半年凈利潤為1.21億元。這一賽道的另一頭部萬辰集團,即便近兩年競爭如此激烈,其最新財報顯示量販零食業務盈利也在不斷增長。
因此,量販零食店與社區團購雖有相近之處,但商業模式有著本質不同,所以二者的結局必然不同。
觀點二:
量販零食店會像連鎖藥店一樣,成為線下零售的基礎業態
量販零食店是規模化經營的一種連鎖業態,從這個角度來看,連鎖藥店與其有相同的特征:可復制、規模賦能、產品+服務。
“可復制”,是將單店盈利模型和優勢要素資源復制共享到更多的門店;“規模賦能”,是以規模降低采購成本、提升運營效率;“產品+服務”,是消費者在購買到產品之外,還可以得到“多快好省”的購物體驗。
我國連鎖藥店從上個世紀90年代發展至今,已有20余年的歷史,起源于廣東,快速蔓延至全國。2000年之前,連鎖藥店多以直營為主;2000年,政策鼓勵相關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大企業紛紛進軍連鎖藥店,開始采取加盟的形式拓店。
其中,金象大藥房率先拋出一系列特許加盟的優厚條件,門店數量快速從幾十家到上百家。隨后,多家企業跟進效仿,進行跑馬圈地式的擴張。2003年,連鎖藥店數量猛增至16萬家,進入群雄并起的平價時代。
隨著連鎖藥店的加盟數量越來越多,市場飽和、拼價嚴重等問題凸顯。2005年,藥店多元化的思潮涌進國內,連鎖藥店開始探索適合自己定位的多元化發展之路。行業整體發展速度放慢,但相關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提高。
現在,連鎖藥店行業門店總規模出現拐點,但是頭部連鎖企業的擴張步伐不停。據今年半年報,大參林、益豐藥房、老百姓、一心堂上半年分別凈增門店2077家、1486家、1395家和1036家。
連鎖藥店的發展路徑印證了兩個規律:第一,在任何一個行業的快速發展時期,都會存在非理性競爭行為,但“內卷”不能破局,找到差異才是核心戰略;第二,當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短時間內或者局部的“閉店”一定存在,但企業的兼并整合不會停止,市場的集中度還在提升,速度還會越來越快。
這兩個規律在客觀上回應了量販零食店當前面臨的爭議。從爆發式增長回歸到有序發展,從粗放式經營轉向精細化經營,行業必將迎來洗牌;洗牌之后,賽道內企業的競爭力更強、行業格局也會更加集中穩固。
在商業模式上,量販零食店和連鎖藥店有相近之處。在經營品類上,二者滿足的都是消費者的剛性需求。
中國零食行業的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據頭豹研究院2024年3月發布的報告以及《2022年中國休閑零食行業研究報告》顯示,近7年來中國休閑零食市場每年的復合增長率維持在11%以上,預測2027年中國休閑零食市場規模達到23859.9億元。瞄準2.3萬億“剛需生意”,量販零食店會像連鎖藥店一樣,成為線下零售的基礎業態。
觀點三:
量販零食活不成別人的樣子,而是活出自己的樣子
如果以“量販零食賽道出現萬店品牌”為標志,量販零食行業發展已經跨越跑馬圈地的階段。萬店品牌的出現,也讓量販零食行業更加具有故事性和想象力。量販零食店的未來,到底會走向何方?
“量販”的本質是硬折扣,是商品通過供應鏈革命、標準化和規模效應形成相對低價,吸引市場和消費者對于業態的關注;“零食”則是新剛需,作為生活中的“第四餐”,正在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使得量販零食店不同于任何一種業態,其發展邏輯也絕不是“切割其他渠道生意”那么簡單。隨著行業加速整合,格局初定,平臺經營能力也在持續分化。目前來看,量販零食店有三個演進方向:
第一,自研食品。對于量販零食店而言,自研食品無疑是一條充滿潛力的發展路徑。通過鏈接終端消費者與上游供應商,頭部企業有能力依托更清晰的市場用戶畫像,開發獨具特色的自有品牌零食,從而更好控制品質,降低成本,提升利潤空間。
第二,綜合性零售店。許多量販零食店已經開始擴充品類,除了在零食外增加調味品、生鮮等類目外,還增加了潮玩等高附加值產品,通過“零食+N”的方式,用高頻品類帶動低頻品類的銷量,做用戶的“留量”而非“流量”。
第三,零食出海。新消費國貨出海是近年來熱度不斷的話題之一,諸如喜茶、茶百道等茶飲品牌憑借自身成熟的運營模式與強大供應鏈,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當未來量販零食國內市場趨于飽和之后,具備供應鏈與渠道優勢的頭部企業是否也會嘗試“零食出海”,將是一條充滿想象力的路線。
當然,無論是擴充品類,打造硬折扣超市,還是創造價值,打造專業化門店,最終都是為了提升門店用戶黏性,實現長效盈利。未來量販零食業態究竟會走向何方,還需要時間和市場驗證。但可以確定的是,量販零食不會活成誰的樣子,而是活成新的樣子。
賽點已至、終局未來,關于量販零食的爭議和猜想仍在繼續。您如何判斷這個業態的發展方向?期待更多業內人士的互動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