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伊
來源:伊莎莉卡烘焙所(ID:yeslicake-v)
1點點,10月份上市了一款焙茶奶茶。
搭配推文《焙茶是什么味道?》吸引了很多消費者打卡。
但我知道,這幾年烘焙、茶飲品牌其實早就陸續愛上了使用焙茶。
今天我就想來聊一聊它。
01
這些店都在使用焙茶研發產品
先來說說引起我關注的1點點家的焙茶奶茶。
這杯飲品在10月上新,主要切入了“秋茶香”的概念。
(圖源:小紅書@1點點)
依據他們推文中的介紹,他們家使用了浙江鳩坑綠茶,采用直火煎焙工藝,再經過20小時細細研磨,最后搭配香甜奶茶。
“淡淡的炙烤可可味”與“咖啡因含量減少”是這杯奶茶的亮點。
(圖源:小紅書@zero云澪)
今年7月,喜茶則是主打了“以茶制冰”,帶著波波冰回歸。
其中焙茶波波冰,利用焙茶與真牛乳打制成綿密焙茶沙冰,來凸顯茶香與乳香,兩者的交融會更加和諧。
往前扒一扒,我還看到了網友推薦的星巴克焙茶拿鐵。
(圖源:星巴克官網)
柔滑的焙茶搭配新鮮的牛奶,被網友評論“令人心心念念”,“風味更加濃郁”。
遺憾的是,目前內地沒有售賣,不然高低得去嘗一嘗。
那除了飲品類,面包甜點上的應用也有很多。
(圖源:小紅書@不吃了)
比如BREAdFAST面包飲食店里有一款焙茶焦糖堅果恰巴塔人氣就很高,焙茶的清香與焦糖堅果的酥香非常搭。
8月,好利來在與長相思的聯名產品中,就有一章“以茶相思”。
(圖源:公眾號好利來)
分別使用伯爵紅茶、焙茶、正山小種、四季烏龍搭配芝士,來突出茶深邃高雅的香氣。
(圖源:小紅書@Crave Bakery Coffee)
Crave Bakery&Coffee今年出了一款焙茶卷卷,將招牌的肉桂卷結合焙茶香氣,頂部還搭配了百利甜咖啡奶酒的醬汁。
他們自己調侃,這是一款秋冬“奶茶卷”,拉高了消費者的心理期待值。
Drunk Baker的產品在口味創新上,一直很有自己的想法,上新的速度也很快。
(圖源:小紅書@SaMaa)
今年推出了一款焙茶奶凍豆乳芋泥方塊,層次非常多。
雖然喜好各異,但綜合評價來看,焙茶奶凍的存在感很強,微苦中帶著點烘烤的香氣,口感也很不錯,是比較點睛的部分。
(圖源:小紅書@Sugar&Spice)
后續還將焙茶奶凍與栗子泥搭配,做成了栗子焙茶壓扁可頌,滿足了秋日的味蕾需求。
SALEetSUCRE今年也推出了焙茶巧克力抹茶三明治、焙茶布朗尼核桃焦糖三明治。
(圖源:公眾號SALEetSUCRE)
將焙茶的香氣融入到恰巴塔之中,讓面團從顏值到香氣都得到了提升。
還有焙茶堿水、焙茶栗子蛋糕、焙茶巴斯克等,都依托了焙茶打開了一種新的口味思路。
那說了半天,焙茶是什么呢?
02
關于焙茶,你了解嗎?
其實說起焙茶。
雖然在烘焙圈子里不算小眾,但也是很多消費者沒有嘗試過的口味。
這就是為什么時至今日,1點點在上新時仍舊以《焙茶是什么味道?》來做開場。
那我在這里也和大家科普下。
# 焙茶 #
其實是將茶葉經過高溫煎焙后制成的茶品。
優點在于入口少了些苦澀感,并且使之聞起來帶有更加濃郁且具有特色的焦香、可可香,風味上更顯醇厚,但口味其實會相對清淡。
肉眼看也能一眼辯焙茶,褐色的外觀一看就是經過了“烤”驗。
同時也是因為高溫的緣故,在制作焙茶過程中咖啡因會進一步減少。
那提及焙茶時,往往也離不開抹茶。
當然關于抹茶,大家的熟悉度更高一些,兩者主要是制作工藝不同。之前我們也有科普過:
# 抹茶 #
它是由茶樹在遮蔭覆蓋后,經歷殺青、烘干、碾茶、研磨等多道工序后制作而成,工藝還是很精細復雜的。
最終得到的抹茶不僅呈現的顏色更加鮮綠,香氣上也帶有特別的海苔香,且風味上更加鮮爽清新。
說起來,焙茶早早就被預測是抹茶的“繼承人”。
在日本的接受度也很高。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星巴克焙茶拿鐵,在日本就是從限定變成了常駐。
但國內吧。
提歸提,用歸用。
普及率依然不算高。
03
潑天的富貴,能輪到焙茶了嗎?
先來說說,我覺得焙茶有哪幾個值得挖掘的點。
1.醇厚風味+美拉德色,符合秋冬氣質。
很好理解,所以我簡單提一句。
濃郁的香氣、醇厚的風味,加上它天然咖褐色染色能力,正好符合秋冬產品需要的特征。
所以現在很多門店都會打上“秋冬限定”來增強它的吸引力。
(圖源:小紅書@Rue Bread)
2.細分茶品,玩出茶香差異化。
?
不論是茶飲行業還是烘焙行業,茶香風味在產品上的滲透力都不容忽視。
除卻常用的名茶之外,像抹茶、焙茶也受到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
但眾所周知,抹茶大家已經做得“五花八門”了。
算一算,也該輪到焙茶了。
3.低咖啡因,相對輕負擔。
?
焙茶制作工藝帶來了它相對更低的咖啡因特點。
所以理論上來說,受眾會更廣一些。
但老實講,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焙茶在國內仍處于“待爆”的行列。
它有什么難點呢?
1.市場認知度還是不夠高。
一方面普及率確實一般,抹茶專門店比比皆是,焙茶只能充當里面的延伸產品。
另一方面從產品本身來看,視覺上既沒有抹茶明快亮眼,也容易被咖啡、巧克力等遮掩光芒,導致嘗鮮欲望變弱。
2.口味搭配還需要挖掘更多新意。
焙茶香但清淡,一旦烘烤還能否留住香氣值得反復打磨。
目前我看到與焙茶比較適配的是乳制品,能夠帶出其醇厚的特點。
(圖源:小紅書@咸咸)
還有秋冬栗子以及近親抹茶,都是常見的組合。
同時加入焙茶粉的面團會很容易影響發酵,還是蠻考驗面包技術的。
所以,焙茶堿水會是比較常做的品類。
(截圖來源:微信指數)
當然,我也相信,在更多品牌的共同推廣下,焙茶的未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