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嫻
來源:小食代(ID:foodinc)
今早,這家新西蘭乳業巨頭發布了最新剝離進度,稱“將繼續推進出售流程”。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首次透露,這塊涉及安滿、安佳、安怡等多個知名品牌的龐大業務除了出售,還會試著看看IPO的可能性。
“恒天然繼續以剝離后為奶農股東和單位持有人帶來可觀的資本回報為目標。”恒天然首席執行官郝萬里(Miles Hurrell)今天表示:目前已有買家對將剝離的業務表達出濃厚興趣。
此前,獨立投資銀行曾經評估,本次全面退出可能為恒天然及其股東帶來高達30億新西蘭元(折合人民幣約128億元)的回報。
此外,在表示將繼續剝離有關業務后,恒天然還上調了奶價預測。恒天然的股價隨后一度上漲2.6%至4.35新西蘭元,達到11月1日以來的最高水平,創下了自10月24日以來的最高盤中漲幅。
小食代介紹過,恒天然計劃剝離的消費品及相關業務,包括了Anchor(安佳)、Mainland、Kāpiti、Anlene(安怡)、Anmum(安滿)、Fernleaf、Western Star、Perfect Italiano等。這些品牌生產一系列產品,包括黃油、奶酪和嬰兒配方奶粉。其中,在中國市場,安佳、安怡、安滿在奶粉和液態奶領域有不少忠實的消費者,在線上和線下渠道都深耕多年。
此次剝離還將包括恒天然大洋洲和恒天然斯里蘭卡等綜合業務以及全球 17 個生產基地,其中包括位于新西蘭的3個生產基地。
我們來一起看看。
01
兩種選擇
根據上述公告,郝萬里表示,在經過詳細的評估階段后,合作社已決定繼續出售這些業務,包括全球消費品、恒天然大洋洲和恒天然斯里蘭卡。
他先是回顧稱,自2024年5月宣布剝離以來,恒天然一直在與顧問團隊合作,評估潛在的剝離選擇、資產和業務范圍、為合作社實現價值最大化的最佳途徑。
“這項工作,加上我們對修訂后的戰略方向的信心,證實了我們的全球消費品和相關業務的剝離符合合作社的最佳利益?!彼f,恒天然修訂后的戰略將優先關注原料和餐飲服務板塊,從而創建一個“更專注、業績更高”的合作社。
恒天然首席執行官郝萬里(資料圖片)
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首次透露,包括全球消費品在內的龐大業務除了出售,還會試著看看上市的可能性。
“在評估階段,我們將部分或全部出售業務(trade sale),以及首次公開募股 (IPO) 視為有吸引力的剝離選項,現在將準備實施出售流程,這一流程會尋求上述兩種選項。”郝萬里說。
他又指,恒天然將在市場上“全面測試”部分或全部出售業務,以及IPO的條款和價值,然后通過投票尋求奶農股東對剝離選項的支持。
“最終決定采取哪種剝離途徑將基于幾個因素,包括哪種選項將為合作社帶來最佳的長期價值。”郝萬里說,目前已有買家對將剝離的業務表達出濃厚興趣(meaningful buyer interest),這證明了業務的實力和潛力。
恒天然決定剝離的業務,涉及了多個知名品牌,相關資產其實占據了相當一部分的業績。該公司曾表示,潛在剝離范圍內的業務約占恒天然總乳固體的 15%,約占恒天然2024財年上半年營業利潤的19%——其中,消費品業務帶來了強勁的基礎收益。
聚焦到消費品,這一板塊在2024財年貢獻了36.78億新西蘭元(約合人民幣157.65億元)收入,同比增長11%;稅后利潤為1.35億新西蘭元(約合人民幣5.79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但在三大板塊中,消費品的收入和利潤占比都是最小的。
在恒天然看來,相比打造C端品牌,更重要的還是專注自己最拿手的B端生意。
郝萬里曾說,剝離將讓恒天然更簡單高效,更專注于核心的原料和餐飲服務業務,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他指出,雖然剝離的“都是偉大的業務”,近期的表現也在加強,而且潛力更大,但是履行恒天然的核心職能,即收集、加工和銷售牛奶,并不需要擁有這些將被剝離的業務。
郝萬里進一步解釋,從長遠來看,恒天然并不是消費品及相關服務最高價值的所有者,從這些業務中撤出,將可以讓擁有適當專業知識和資源的新所有者充分發揮潛力。
02
128億元回報
更重要的是,剝離這些業務,有望為恒天然帶來相當可觀的回報,也有助于為其釋放資金來投入核心業務。
日前,獨立投資銀行Northington Partners在受恒天然奶農監督機構恒天然股東委員會委托撰寫的一份報告中表示,恒天然消費品業務的全面剝離將對這家乳制品合作社及其股東產生重大影響,全面退出可能帶來高達30億新西蘭元(折合人民幣約128億元)的回報。目前,恒天然正在評估出售部分或全部消費品業務的可能性。
上述報告表示,評估范圍內內的業務占恒天然資本投入的近30%,盡管24財年的業績有所改善,但這些資產僅貢獻了當年息稅前利潤的17%左右。
今天,新西蘭媒體RNZ引述Forsyth Barr分析師Matt Montgomerie表示,專注于核心業務是正確的策略,因為該公司在該領域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尤其是中國餐飲服務業務。他估計此次出售可帶來25至35億新西蘭元的收入。
路透則引述Hamilton Hindin Greene的財務顧問Tom McBride表示,目前還很難判斷市場信心是否高到足以證明進行IPO的合理性。不過,市場對(評估進展)消息做出了積極反應,因為這是該公司“回歸基本戰略”,消除了任何“與這些交易有關的不確定性”。
彭博今天重申,恒天然的業務重點是專注于生產更多來自新西蘭牛奶的高價值原料,并將其出售給雀巢、瑪氏和可口可樂等其他公司。目前,恒天然計劃退出的這些業務,合計占總收入的五分之一。
小食代之前介紹過,在恒天然決定剝離消費品等業務后,外界對于誰會接下這盤生意有過諸多猜測。
例如,澳大利亞媒體NBR根據同類交易估值推測,任何對這塊業務的興趣,都需要掏出大約25億澳元(折合人民幣約120億元),“全球跨國公司雀巢被認為是潛在買家”;新西蘭電臺節目《The Country》中,主持人Jamie Mackay也曾經點名伊利。他說,全球排名在恒天然之前的乳企巨頭有蘭特黎斯、DFA、雀巢、達能、伊利等。“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和猜測,但中國的伊利集團(2019年)收購了(新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Westland(100%股權),也許他們會有興趣進一步布局?!盡ackay認為。
不過,有乳業資深人士曾經向小食代分析稱,伊利在新西蘭已有諸多布局,此次進行大手筆收購的“可能性不高”。該人士又猜測,在國內乳企巨頭中,反而飛鶴存在“出手”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因為飛鶴不僅資金充足,而且有業務拓展、提升估值的需求”。
不過,上述“點名”都僅限于猜測,恒天然業務的潛在買家有誰始終未有過“實錘”,包括今天的最新宣布也沒有“點名”。
按照恒天然計劃,業務剝離至少需要12到18個月,如今時間僅過去了約6個月。恒天然今天表示,隨著剝離工作計劃取得進展,該公司將在未來幾個月提供最新信息,并繼續以剝離后為奶農股東和股票持有人帶來可觀的資本回報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