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越
來源:雪豹財經社(ID:xuebaocaijingshe)
剛從爐子里烤好的月餅,外殼酥脆,從中間掰開,能發現內里中空,只涂著一層紅糖、芝麻和果仁,這叫做“空殼月餅”。
在抖音,看山西空殼月餅熱騰騰地出爐,成了一種治愈新體驗。有人評價:“難道月餅也走起了極簡風?”
新奇之余,很多人發現,山西月餅是一種此前從未獲得過如此大關注度的非遺技藝。有類似處境的,還有廣西竹編、景德鎮玲瓏釉、蘇州光福核雕、內蒙古風干肉和西安古琴斷紋髹漆……
過去,這些非遺技藝中名氣大的,可能也只是人人耳熟卻未曾見過,名氣小的甚至走不出當地。但現在,通過直播和短視頻,它們一步步破圈,走入了大眾視野。
01
山西月餅“藏不住了”
每年七八月的月餅售賣季,是神池甄選月餅負責人范文濤最忙碌的日子。此時此刻,“月餅之鄉”——山西忻州神池縣的街上除了飄散著用來制作月餅的胡麻油味道外,還架起了一個個用來做直播的手機。
在雪豹財經社刷到的一條山西月餅制作的短視頻直播里,260斤的五仁餡被堆在桌子上,最中間用手挖出了一條溝,倒入了神池縣特有的胡麻油,4位老師傅不斷用手攪拌、混合。很快,月餅餡兒就做好了。
緊接著,是成團、壓制和烘烤,每一道工序都在直播間清晰可見。烘烤時,一個個神池月餅貼著碳爐,漸漸變成焦黃色,老師傅會時不時打開碳爐,挨個翻看火候,直到月餅出爐。
整套流程下來,觀眾們算是體驗了一波“云制作”。
抖音直播的山西月餅
圖源:抖音截圖
今年,山西月餅出圈,登上了抖音熱搜。范文濤感覺到山西月餅受到的關注更大了、訂單更多了。他所在的神池甄選擁有一家月餅加工廠,全廠40多個工人每天加班加點,要保證一天生產出12萬個月餅,“當天烤完,就得趕緊發走”。
當地另一家月餅加工廠同樣也在深夜趕工。老板直接將工廠裝貨間當成直播背景,請大家“監工”,看著一箱箱神池月餅被一一送上車。
一些稍小規模的月餅商家,也投入比平時更多的人力趕制月餅。在前文提到的那場直播里,制作月餅的4位老師傅都是神池本地人,有30多年的技藝積累。這些天,她們每天要用掉5~10袋面粉,手工制作五六千個神池月餅,平均每人1000多個。
80后月餅老板董慧(化名)每天都從早上8點,一直忙到深夜。為了加快效率,她經常將剛烤好的神池月餅一盤盤鋪在地上,幾個人用報紙不停扇風,希望月餅能快速散熱,“好快一點裝箱發出去”。
大眾的關注離不開山西月餅所蘊含的非遺技藝。在山西,有幾種月餅很有名:晉南空殼月餅、晉北神池月餅和郭杜林晉氏月餅。
神池月餅就誕生于神池縣。范文濤向雪豹財經社介紹,這里地勢高,是高寒地區,晝夜溫差大,適宜胡麻的生長,而且沒有地表水,全是深層巖溶水。用神池水和神池胡麻油調制的面和餡料,造就了神池月餅的特殊口味。這種制作技藝,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郭杜林晉氏月餅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圍繞著山西月餅,誕生了許多老字號。比如,范文濤所在的月餅廠早在1990年就已建廠,是神池縣第一個注冊商標的品牌。雙合成則是中華老字號,創建于1838年。
但這些非遺技藝此前并未受到大量關注。很多看到直播和視頻的用戶不無驚嘆地感慨:“山西竟然還藏著這樣的好東西!”
02
非遺月餅,如何走出去
過去,神池縣有幾條月餅街,幾乎家家戶戶做月餅,制作技藝大致相同,但在各自的配方上會有少許區別。
月餅店也是一代傳一代。比如,月餅老板@霞兒空心月餅,店在舅舅手里經營了五十年,后來由她接手,又做了十幾年。董慧繼承月餅店之前,也是由父親做了幾十年。
但這些月餅店的消費者多是十里八鄉的居民,覆蓋范圍有限,而且只停留于傳統的線下渠道,哪怕是規模較大的神池甄選也是如此。“基本覆蓋大小商超,或是街邊、十字路口的地攤,但都是省內,沒能走出去。”范文濤表示。
山西當地人提起月餅,都會說起一句話,叫“南廣北晉”。但范文濤心里明白,山西月餅在全國的知名度遠不如廣式月餅。他告訴雪豹財經社,他敢說自家的月餅在神池月餅里銷量排在前列。但如果放在五仁月餅里排名,“知名度、競爭力,就不敢說了”。
作為非遺月餅,它們很想走出去,但很難找到路子。在互聯網飛速發展時,雙合成一度嘗試通過網絡開拓銷路,但最后的結果不太理想。
雙合成抖音貨架
圖源:抖音截圖
遇到抖音電商,事情有了新變化。
2021年,雙合成開始在抖音直播,并開設抖音店鋪“雙合成Good and Good旗艦店”,一周時間就斬獲70萬元營業額。一開始,很多觀眾光看名字,以為雙合成是賣五金、賣機油的。主播一邊玩梗互動,一邊介紹雙合成百年品牌的由來,漸漸讓全國各地的人知道,“原來山西還有這樣一家月餅老字號”。
傳承人趙光晉自己也注冊賬號開播,銀發、紅繩,兩根輕盈的小辮,一件藍色碎花襖,是她的標志性形象。她常常在視頻里展示晉式月餅最關鍵的面案功夫。
現在,雙合成的月餅售賣到全國。今年月餅季,雙合成旗下多家旗艦店同步直播,爆品更是多次賣到斷貨。
范文濤同樣較早嘗試了抖音直播,但一開始,由于不熟悉直播話術、選品和流程,他們的直播間銷量并不理想。后來,他與抖音電商多位達人建立了聯系。如今,神池甄選在線上直播和貨架的銷售額已達到200萬元左右。
今年,范文濤邀請了多位主播來到神池縣參觀月餅工廠、胡麻油產地和山西景點,每天晚上直播三四個小時。借助山西月餅的熱度,他期待“今年的成績會更好”。
除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當地的手藝人們也開始學習直播、拍短視頻。董慧正在一點點學習如何與粉絲互動,如何拍攝更有意思的素材。
一些手藝人發現,粉絲們對月餅的傳統制法感興趣,就會在自己院子里專門拍攝用土爐鏊烤制月餅的過程,進行現場展示。
用土爐鏊烤制月餅
圖源:抖音截圖
03
老手藝需要被看見
很多跟山西月餅類似的非遺技藝,面臨無法被看見的困境。
來自江西新余的李年根是洞村竹編非遺傳承人,他做竹編已經有50多年,但現在制作周期極短的化工產品沖擊了手工制品,李師傅的很多同門師兄弟和徒弟們紛紛轉行。
這些手藝人的心中,都縈繞著一個共同的問題:非遺技藝到底能不能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存活下去?
抖音“看見手藝計劃”發現了這些非遺技藝。從2020年開始,這個計劃依托于電商模式,借助平臺的技術資源與內容流量,在云南、宜興、景德鎮等多地舉辦非遺技藝專項扶持計劃。4年時間里,幫助全國各地的多位手藝人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根據《2024抖音電商非遺發展數據報告》,過去一年,平臺上非遺傳承人帶貨成交額同比增長142%、銷量同比增長249%,獲得收入的非遺商家數量同比增長549%。
越來越多的手藝人加入這個計劃,獲得了切實的收益。貴州苗繡推廣人楊春林回憶,過去需要花費一年才能賣完的衣服,她在2020年通過線上展示和直播,短短半個月就銷售一空,線上渠道年營業額超2000萬元。
融合苗繡元素設計的苗繡牛仔衣
圖源:受訪者供圖
還有天津糕點手藝人張秀晨則透露:“在抖音電商,一個季度相當于過去一年的銷售量級。”
他們還帶動了家鄉更多的手藝人們就業。楊春林把訂單交給200多位黔東南苗族繡娘,讓她們利用農閑時間刺繡,少的每年可掙七八千元,多的能掙兩三萬元。阿拉坦·圖亞通過直播帶貨,與當地200多位農牧民合作,把內蒙古風干肉帶向了全國。
新一代手藝人則借助抖音接過了非遺技藝的傳承責任。1993年出生的孫文婷,原本是做酒店管理工作的,借勢入駐抖音后,通過直播介紹家里的蘇繡作品,幫助父母打理蘇繡事業。
到1992年出生的李婷手里,家里的“法根糕點”技藝已經傳到了第三代。她畢業后回到家里,注冊賬號@法根食品旗艦店,創立電商團隊,用十幾秒的短視頻展示一款糕點從無到有的全過程。
借助抖音電商,年輕人們與更多的手藝相遇。通過看@宋水官核雕 和@皮雕大師喬師傅 的直播,很多年輕人了解、喜歡上了核雕和皮雕。中國鎧甲愛好者社團“殿前司”發起人之一的陳凱,通過短視頻展示傳統甲胄設計,讓很多人成為傳統鎧甲的深度愛好者。
這些不被看見的非遺技藝,正在通過無形的網絡走入大眾視野,跟愛好者們產生有形的連結,煥發出屬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