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智
來源: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
數日前,中國最知名的辣條生產地湖南平江,遭受了近年來最大的水災。當地知名辣條廠紛紛停產的消息,讓許多人都揪心著這里的救災現狀。近兩日,平江水位已經下降,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正有條不紊地展開。
這場水災,不免讓人想起1998年。這一年,平江也遭受天災,許多當地人賴以謀生的醬干作坊遭遇巨大危機,但平江人拒絕“坐以待斃”,于是辣條這個當年的“新生美食”在平江誕生。
這個誕生得頗有幾分偶然的童年零食,讓許多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共同鐘愛許多年……一撕開透明包裝,麻辣的氣息便沁入鼻腔、勾人食欲,即便是家長眼中的“媽見打”,卻仍然是每個人戒不掉的癮。
當年的孩子已經長大,辣條卻并沒像其他童年零食一樣湮沒在歲月里。如今它不僅是自帶熱梗體質的互聯網寵兒,自身身價也不容小覷。據統計,辣條已經發展成為六百億的大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和行業迭代,辣條不僅洗刷掉了諸多刻板標簽,在國內市場屹立不倒,還遠銷海外,成為當之無愧的當代零食國貨代表。
超市里一整面的辣條墻,給予孩子們充足的幸福感。
攝影/芝士糊啦
一包小小的辣條,究竟是如何寫就這一趟傳奇旅程的?回顧辣條的發展歷史,你會發現,這同時也是一部國貨的變遷史。是時候好好捋捋它的誕生故事了。
01
湘北群山里
藏著一個“麻辣”宇宙
辣條發源于湖南,這片熱辣的土地是辣條最初的起點。在湖南,人人都生了“辣椒腦袋”,在食辣一事上的靈感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湘人的餐桌上,鮮紅的剁椒把種種食材調教得火辣鮮香,沿街售賣的各式小食也浸潤著亮晶晶的紅油,勾起饕客的遐想。拌好的牛肉干、牛板筋,麻辣味深入牛肉的肌理,越嚼越香;雞翅尖、鴨排、鴨掌筋,也和紅油味道完美融合、各自發揮所長;貢菜、蘿卜條等素菜也在街邊攤位撐起半邊天,一口下去脆嫩爽口;豆制品做成的麻辣肉、麻辣醬干,口感之豐富也并不輸給肉類......無論葷素,湖南人為這些解饞的小食取了個共同的名字,都叫做“麻辣”。
濃郁的麻辣香,是各類湖南小食的美味底色。
距離長沙一百多公里的山城平江,就以制作豆制品的“麻辣”見長。這里是湘、鄂、贛三省交界之地,汨羅江從這一帶發源,奔騰向西匯入洞庭湖;周邊群山延綿的地形適宜大豆生長。小小的黃豆在平江人的巧手下能有千般變化,可以做豆皮、豆腐,也可以由豆腐切割成小而薄的方片,鹵制和烘烤過后做成烏黑筋道的醬干。
街邊現拌的麻辣豆皮,比真空包裝要香得多。
在醬干的制作中,豆干里的水份減少,自然濃縮凝練了豆香、烘烤的煙熏火氣,由豆豉、剁碎的辣椒自然發酵形成的馥郁的麻辣味,也沁入豆干的肌理。由此釀造出的美味醬干,咬上一口鮮香彈牙,辛辣滋味瞬間便能縈繞口腔。
平江的長壽醬干,在清朝康熙年間甚至一度成為宮廷貢品,是當地最引以為傲的風物特產。麻辣醬干廣泛銷至湘鄂贛三省,撐起了當地幾代人的生計。直到1998年,辣條誕生,當地的食品業迎來了更強有力的支柱。出生不過二十年的辣條,明明是“麻辣”家族里年輕的老幺,卻很快成了為當地創造奇跡的存在。
家家戶戶盆子里裝著的醬干,
是平江獨有的美食風景線。
02
平江辣條:
逆境下成就的新美味
辣條的故事,頗有幾分偶然,算是起源于一場天災造就的“事故”。1998年,長江流域的大洪水驟然來臨,平江是受災嚴重的地區之一,醬干的原料大豆減產,價格也隨即飆升,由七毛一斤攀升至一塊五一斤。平江的不少醬干作坊都難以維持營收,消失在那個夏天。
賴以謀生的飯碗端不穩了,但平江人并沒有坐以待斃。當地從事“麻辣”行業的三位師傅邱平江、李猛能、鐘慶元,在沮喪過后開始思考別的出路:既然大豆不能用,那其他的原材料能取而代之嗎?抱著且試一試的心態,他們把稀缺的豆粉換成了小麥粉,在一臺生產米線的擠壓熟化機器上生產出了條狀的胚體。
辣條的最初形態,就是條狀的。
沒想到一次偶然的嘗試,一個小小的變化,卻在日后掀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這種用類似工藝制成的食品,質地卻和醬干大不同,松軟而多孔,倒格外適合吸收各類調味料的滋味,麻辣的味道更加張揚了。三位師傅延續了平江人的口味偏好,加入辣椒、孜然等香辛料,又吸收了去四川出差獲得的經驗,以花椒加重其中的麻味——第一根辣條就此誕生,平江辣條麻辣鮮香的基本味型也自此奠定。
辣椒,花椒,孜然......多種香料共同成就辣條的麻辣味。
他們惴惴不安地把世界上第一批“麻辣”辣條送到批發市場,卻意外得到市場熱情的回響——這種口感飽滿的零食最契合湖南人的口味,拉到長沙高橋批發市場的辣條開始變得一貨難求,滿大街的店鋪都售賣起了這種“麻辣”味。

辣條,很快成為撐起平江當地食品業的新支柱。
幾年不到,辣條風靡南方的零食產業,平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醬干作坊都改做辣條。每到春節后,各辣條廠都會上演全村“搶人”的名場面。平江人也不再居安于一隅,走出湖南到各地辦廠。曾有句話流傳:有天氣預報的地方,就有平江人做辣條。
現在從湖南別的市縣自駕去平江,路上會無數次偶遇“平江辣條之鄉”的宣傳牌。如今的辣條已經是身價六百億的大產業,而平江就坐擁了近三分之一的產值,是毋庸置疑的產業中心。它在2019年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靠著辣條實實在在地換了一片新天新地。
03
全國掀起辣味旋風
麻辣,甜辣,孰者才是正統?
辣條口味刺激,定價也足夠低廉,這兩個優點讓它輕易拿捏年輕群體,打開了全國市場。20多年來,全國各地中小學門口,一包包辣條成為孩子們童年時的快樂來源。在辣條廠家群雄逐鹿的時代里,辣條也相當“內卷”,發展出了七十二變。
回想我們童年時吃到的辣條,絕不只有條狀的,還有辣丁、辣棒、辣片種種形態。薄片吃起來爽口,厚塊更適合吸汁,而棒狀、丁狀更有嚼勁,各投所好;辣條的口味也逐漸不拘于麻辣,有了甜辣、咸辣,甚至逐漸衍生出了“南北之爭”。
不同口感,不同調味,
辣條逐漸建立起自己的風味宇宙。
圖/視覺中國
平江人走出湖南之后,選中的新陣地是河南。這當然有其理由——河南面積廣闊的平原農田,天然賦予了其“國民糧倉”的屬性。作為中國小麥第一大省,穩定的產量賦予辣條生產相當的底氣。2001年起,平江的一些辣條廠落地河南漯河,在北方開疆擴土。湖南之外,許多地區對于麻辣味的接受程度有限,甜味的加入可以使辣味變得柔和親切,基于打開市場的需要,辣條也加糖減辣,有了甜辣味的選項。
河南辣條主打甜辣味,也是眾多消費者的心頭好。
圖/視覺中國
但以湖南為中心的南方仍然以麻辣味辣條為尊,畢竟辣條作為醬干的兄弟,出廠設定便是個麻辣性子。湖南伢子愛吃的當地“麻辣”都以純粹的香辣為第一主旨,甜味辣條雖符合更多人的喜好,在湖南人眼里卻削弱了麻味和辣味,失去了靈魂。最近,借著互聯網互寄特產的風潮,湖南人也不斷和大家推廣家鄉的辣條:嘗嘗吧,正宗麻辣味的!
因著這樣的口味偏好,平江當地相當一部分的辣條企業也還在沿襲傳統的風味,其中最亮眼的莫過于2009年推出的麻辣王子——主打“傳承正統麻辣味”。邱平江、李猛能、鐘慶元三位辣條發明人,也被這家平江的辣條公司招至麾下,以鞏固原產地的經典風味。
辣條逐漸建立起自己的風味宇宙。
04
從小作坊到潔凈工廠
辣條業的脫胎換骨
不到十年,辣條已經變成全國風靡的國民零食,缺乏標準和監管的弊病卻桎梏著它的高飛。2005年起,一些辣條“黑作坊”的惡劣環境被媒體曝光,辣條成為很多家長眼中的垃圾食品。孩子們對辣條仍然鐘愛,卻只能偷偷摸摸地買。
但如今,人人都能感受到辣條業明顯的改變。經過十多年的自我凈化,它早已走出小賣部,成為占領大商超里的“正規軍”,也開始登得婚慶和家宴的“大雅之堂”。其實,在當年的一系列行業危機之后,不少企業都充分拿出誠意來自救,從小作坊迭代為大工廠,從人工制作改為干凈標準的生產線,為改善行業的口碑默默努力著。
二十年過去,辣條加工業已有了質的改變。
曾經一場活動中,眾多國貨品牌在網絡直播間上演大聯歡,大家花式整活爭當“顯眼包”,白貓直播間請來真貓,七匹狼直播間牽來哈士奇......也有一眾直播間是由老板、研發人員親自擼袖子上陣,譬如平江的麻辣王子,把廠長拽過來用蜂花“在線洗頭”,還現場演示辣條制作,大開腦洞搞了辣條走秀。一系列操作下來,很多人發現了國貨中的這顆“遺珠”,這家平江辣條的直播間人氣暴漲,迎來了“潑天的富貴”。

短視頻平臺成為平江辣條等國貨發展新窗口。
圖/@麻辣王子官方旗艦店 直播畫面
作為辣條的“創始者”,平江人在辣條業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對行業的痛點也是感觸最深的——深入市場調研的時候,他們發現學生們都是偷偷地買辣條,店家每當遇到衛生檢查也先把辣條藏起來。辣條在全國掀起銷售奇跡的時候,平江人卻對它諱莫如深,相關從業者也難以挺直腰桿,羞于提起辣條二字,對外都籠統地說是做熟食生意的。如此種種的尷尬,讓有擔當的辣條從業者們決心推動衛生標準的建立,“死磕”口碑。
自帶強烈地域屬性的地道風味,是辣條乃至更多國貨好味道一直存續至今的內生生命力。如今,它們又能透過網絡和發達的物流走向更多受眾,被更多人喜愛著。
平江的麻辣味正走向更多人。
攝影/吳學文
曾經,小小的辣條在瀟湘大地受災之時應運而生,挽救了無數瀕臨倒閉的企業。如今,平江人也在另一場水災中努力守護著它,我們相信辣條和平江都會更好,走向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