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ID:CBNData)
目前文旅熱已經到了next level,我印象比較深的是華晨宇在煙臺凌晨三點開的演唱會,城市、年輕人、音樂、日出的四方邂逅,瘋狂又浪漫。五一期間,一些小眾的城市、縣域因為高性價比和有煙火氣也迎來了大批反向旅游的年輕人。
看著一個個城市迎來富貴,我內心也在思考,那些爆火的城市到底火在哪兒?能持續多久?爆火之后又該怎么辦?
解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發現,城市走紅絕對不是一場流量戰這么簡單,它關乎一個城市能否找到文旅發展的本質。
這個本質是什么?
在“淄博復烤”的話題下,我看到網友這樣評價淄博——“體驗到了被尊重”“物價感人服務還好”“感受到淄博人的誠懇和熱情”。
如果站在消費者視角,不難發現文旅發展的本質其實就是極致體驗。
什么是消費者眼里的極致體驗?
我想不是簡單的“我對你好”,而是快速回應,深度挖掘,長期踐行。
首先,你對需求的響應必須是快速、高效的。
“聽勸”是今年文旅的高頻詞。有網友說吉林、河北的文旅賬號不好找,當地文旅局立刻改名字;有人想看菏澤文旅局長穿漢服送牡丹、芍藥,菏澤文旅馬上安排;各地文旅開卷后,山東、河南人坐不住了,讓自家加把勁,當地便連夜出創意視頻......
為什么各地如此在意“真實的聲音”并給予反饋?
因為它可以反哺城市建設,這個過程中,及時回應的姿態還能提升用戶好感。甚至,你能從真實的聲音里,找到出圈的抓手。
最典型的就是哈爾濱。當時網上因為冰雪大世界排隊時間長有一些負面聲音,哈爾濱迅速回應,又是公開致歉,又是連夜整改,市文旅局領導還到現場督導。一波連招展示了哈爾濱打造極致體驗的決心,命運的齒輪由此轉動。
極致體驗還是一場深度體驗。
這種體驗跟花多少錢沒有關系。
你像最近爆火的南京“韓老太”,賣十塊錢一杯的“手沖咖啡“,很多人慕名去排隊。你說它貴嗎?不貴。但你看韓阿姨特別有儀式感地撕開三袋雀巢速溶,加入冒著騰騰熱氣的沸水,沖出一杯“手沖咖啡”,跟精品店用甄選豆子和進口機器調出來的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個過程在當下看起來很新鮮有趣,但其實是很多人兒時的回憶。
有在場感有差異化有社交談資,深度體驗這不就來了嗎。
反觀很多古鎮,我感覺就是深度體驗的“天選反例”。
你到那兒走走看看,會發現很多還停留在“古”字上,要么小橋流水,要么在賣臭豆腐和義烏小商品。我去過好幾個不同的古鎮,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失憶了,怎么感覺以前來過呢。
如果是十年前,這種古鎮或許能吸引消費者,那時候大家確實就圖個古色古香。但時移世易,當代年輕人見過的世面太多了,他們更希望能感受到一座城獨有的生氣,而不是在面目相似的地方體驗流水線項目。
這背后其實有一個問題,就是你的城市是否具有鮮明的文化基點?
這個概念是我在調研江蘇東臺的時候提出的。我們跟當地文旅部門交流了如何打造西溪景區,當時我提出文旅發展的五要素——文化基點、人群錨定、媒介透傳、科技加持、空間融合。
尤其對于文化基點,我的理解是,旅行是一場人的靈魂和城市靈魂的短暫碰撞。想讓這場碰撞更深入,城市就一定要找到自己清晰的文化定位。
像東臺的文化基點層級就分為三層。當地人民自古以制鹽、捕魚、農耕為生,蘊養了堅韌、勇敢、勤勞的生活品質,這是文化底座。流傳千載的董永與七仙女的愛情故事象征著浪漫,表達了東臺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中間層。再加上東臺誕生了晏殊、呂夷簡、范仲淹三位宰相,這樣的“三相文化”背后是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是整個東臺文化的頂層設計。
有了這樣一個貫穿城市時間、空間的文化基點,并在城市建設中將其內化,你才有可能給消費者獨一無二的體驗感。
極致體驗還需要你在尊重事物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長期踐行。
最近天水麻辣燙正在經歷的扎堆倒閉。倒閉的大多數是速成店,最典型的是一位濟南老板,去甘肅學麻辣燙花了2萬塊、門店投資30萬,雇了七八位店員,開業18天就關門了。
這種扎堆倒閉在我看來是一個去泡沫化的過程,是一個城市走紅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
我們需要尊重這樣的事物發展規律,要知道“爆紅”有運氣因素,流量也會雁過無痕,但城市在衣食住行服務領域的追求卻是要貫穿發展始終的。
一個城市如果能在極致體驗上制心一處,便能獲得一種驅動力,驅動你去快速響應市場、深入洞察用戶、長期深耕服務。我相信這才是一個城市能走紅、長紅的根本。
至于剩下的,不妨交給時間和機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