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yoyumi、楊柳
來源:潮生TIDE(ID:chaoshengTIDE)
在上海,永遠不缺新體驗。
在烘焙這個領域,比味道更卷的是新奇創意,每一個小而美的烘焙品牌,努力贏取的不僅是客人的味蕾,還有情緒、靈感甚至精神慰藉,這是上海人骨子里追求時髦的基因決定的,也是上海這座城市的神奇之處。
01
爆單的面包Omakase
108元的盲盒體驗
如果你在毫無預定的情況下,來到上海面包店L’ATELIER OVER BAKERY(以下簡稱Over),想品嘗那款小有名氣的“面包Omakase”,恐怕要失望而歸了。
今年三月,在接連被兩位美食博主推薦后,Over家的面包Omakase成為了上海烘焙圈里的超級頂流,愛吃面包和愛找樂子的人都趕來嘗鮮。訂單爆炸,Over每天僅限量10位,3月4號來到店里,預售已經排到了20天以后。
面包Omakase的吃法類似于盲盒,隨機搭配法棍、全麥面包、黃油面包、恰巴塔、肉桂卷等店里的五款面包,配上自制的手工黃油、純素芝士、現切意大利火腿和小食,裝滿一只約10寸純白色瓷盤,這樣的一份售價108元。
二月份,美食博主糯糯趕在over爆紅之前品嘗到了面包Omakase。她體驗到了儀式感十足的上餐流程,主理人Camille會在廚房前的操作臺上,在所有人的注視下切上一片火腿,淋上意大利頂級橄欖油。在小紅書上,有用戶用識圖搜索到這瓶橄欖油確實價格不菲,500ml的價格在600多人民幣。

● 介紹面包Omakase的菜單
端上桌后,Camille親自向糯糯講解每一款面包的品類和芝士、黃油的風味,某一款面包是用了法國家庭式的鑄鐵鍋烤制,醬油法棍則是用了自己手工特制的煲仔飯醬油。糯糯注意到,盤子里的肉桂卷大概是從面包三分之二的地方切開的,這是中心最柔軟的部位。
Over由一家線上面包店成長而來,糯糯是老粉絲了,對這頓面包也給出了很高的評價,尤其是那款鄉村面包,外殼酥脆,內部濕潤軟糯,吃完一片意猶未盡。
面包Omakase給的分量很足,糯糯說,“她們家的產品本來就是別人家的兩個大”,五片面包沒有吃完,她還打包了回家。

● 糯糯展示面包Omakase的視頻截圖
吃過許多日料類Omakase的Leo則對這款產品有些小失望。在來到Over面包店之前,他以為店內會參照日式傳統,吧臺就坐,一道道上菜,一對一服務。
但實際上,店里的服務并沒有跟上火爆的生意,客人們需要自己尋找餐桌空位,有人端著面包Omakase無位可坐,一位體驗過的客人提出質疑,“兩個店員手腳很慢,地上有檸檬水漬也當沒看到。”
真正吃過Omakase的人也許很難將這個場景與Omakase聯系在一起。
對,就是那個以高級、精致、昂貴聞名的Omakase。這種飲食方式由日本傳入國內,被稱為“無菜單料理”,是一種“廚師上什么我吃什么”的用餐方式。一般來說,Omakase限定席位,需要提前預定,餐廳大多裝修高級,氛圍私密,盡顯儀式感和尊貴。
無法事先知曉食材、烹飪方法和口味,一切由廚師決定食用方式也令Omakase充滿神秘感和探索美食的趣味。

● Over店內店外環境,圖源點評用戶@安祖祖
提到Omakase,人們總會想到2022年在上海開業的頭灶,一家將中餐做成Omakase模式的餐廳。當年,它以一晚上只招待6人,2000元/人的單價迅速出圈,一座難求,但也給人留下了“營銷噱頭”“宰客”的印象。
這兩年,Omakase這種形式也不僅限于日料和中餐日作,在上海還進化成了780元/位,僅設8席的天婦羅Omakase、1788元/位的蟹宴 Omakase、以及米其林三星餐廳Ultraviolet旗下咖啡品牌推出的UVVU388元/人的咖啡甜品Omakase。
小眾稀缺,精致奢侈,都是Omakase給食客們留下的印象。

● 主理人正在準備Omakase
直到去年11月,上海面包店over悄悄更新了菜單,推出了108元/位的面包Omakase。這種有趣的食用方式來到烘焙圈,Omakase的品嘗門檻驟降到百元。
雖然在Omakase領域,Over的面包已是低價,但畢竟是更日常的烘焙食物,108元/每位的價格,還是讓它的評價兩極分化。
探店博主@楊草莓熊說,“面包的東西我到目前吃過沒有一個不好的,而且都是第一梯隊的。我其實也覺得有點貴,就看自己消費能力。”
一位粉絲認為,over家的面包都是手工制作,口味并不是很大眾,但貴有貴的道理,“要細細區分面包的口感、質地、香氣、原料好壞,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02
在上海,
永遠不缺為新體驗買單的人
有趣的是,看到面包Omakase,許多人會主動提到城市對價格的影響,“IP在上海變得合理了,那些又貴又少,全是噱頭的店大部分都集中薅上海有錢人羊毛。”
如果不討論面包Omakase的口味如何,轉頭觀察上海的面包店,你會發現還有許多“花樣新奇”的產品。
Nudake店里20元4個的mini可頌,比指甲蓋還??;上海銀座仁川生吐司,售價98元一個(800g),黃牛加價到300元;網紅恰巴塔店MBD,每人限購五個仍要排隊1個小時左右,店內的面包口味新奇,從蝦皮昆布到黑豆松子和腰果花椒,單個均價要賣到20元左右,這個價格已經是三四線城市一頓午飯正餐的標準......
即便是聽起來昂貴、奇葩,也總有人會付費買下這些花樣,就跟當初的頭灶一樣,吃的就是一個體驗感。

● NUDAKE家的可頌健身房
面包店gluglu的主理人文子提到,上海的面包店要被喜歡,就要保持新鮮感,“很多消費者對嘗鮮的渴望本身就比較高,大家很愿意去嘗試新東西。”
開在思南路的社區面包店gluglu,靠著紅色顯眼的門頭設計和創新的面包產品在圈內小有名氣。翻開gluglu家的菜單就足以大飽眼福,焦糖蛋撻、肉桂丹麥扭、橄欖菜腰果恰巴塔、酒漬無花果司康、白松露鹽面包、油浸番茄布拉塔法國......


● Gluglu店內
gluglu每個月都會研發新品,在不同的節日推出應季的產品,比如圣誕節會推出帶有蘋果和肉桂的特別口味。
不過新品迭代只是常規操作,更多烘焙品牌除了售賣面包,更像是在做一個生活方式品牌。
原本就是設計師的文子會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為gluglu設計的周邊,限定手提袋、斜挎包、壁紙、水杯,甚至是美甲款式,她想要面包店也有“年輕人的表達”。
文子形容自己的店鋪是一家“熱情面包店”,并為此寫了一段熱情洋溢的表達——“gluglu是聞一下就覺得咕嚕咕嚕的忍受是值得的小快樂,是咬一口就高興到跳腳想奔跑著安利給全世界的小幸福,它和其他的許許多多的生活中的小確幸,構成了我們對生活的熱情。”

● Gluglu還售賣各種周邊產品
在上海,新奇的食物能引起好奇和討論,但光是飽腹還不夠,要賦予它更多情緒價值,這是上海精致烘焙店必須了熟于胸的經營秘訣。
Nudake推出的指甲蓋mini可頌就為店鋪帶來了極大的流量,雖然被視為營銷噱頭,但確實總有人因為好奇買單。
去年,糯糯路過Nudake的門店,打算進去買杯咖啡,順手也買了那款被調侃為“割韭菜”的mini可頌。

● NUDAKE家的mini可頌,圖源點評用戶@愛吃魚的MT
在社交網站上刷到很久了,糯糯一直對它的口味感到好奇,20塊錢的消費也并不算特別夸張,“我是很喜歡為新奇事物買單的人,就很想試一下它跟這種普通可頌有什么不一樣。”
事實上,這款mini可頌有著餅干的口感,但咀嚼兩下就沒了味道,20塊錢,買到的是更多還是一種難以名狀的“體驗感”,有人覺得有意思,有人吐槽智商稅,有人轉頭就發了一篇小紅書。
不只是Nudake,幾乎所有網紅面包都會被這樣討論、吐槽和追捧,經歷“黑紅也是紅”的過程。
最近剛火起來的面包Omakase也不例外。一位顧客在點評軟件描述了自己的經歷,她拿到了Omakase卻沒有位子坐,邊上有兩個小姑娘正準備離開,把位置讓給了她,她們有一個小小請求,“能不能把手里這盤Omakase借我們拍個照?”
03
內卷的滬上烘焙
容不下平庸之輩
文子在上海生活了七年多,2022年她打算創業做面包店,也是在這一年,她發現做精致產品的主理人面包店多了起來,“老的面包房慢慢消失了,新生代的品牌出現,慢慢變成了每一個社區,都會有屬于自己代表性的很好吃的面包店?!?/p>
在面包行業工作了十幾年的王磊,有四家社區面包店,他的產品主要是像堿水包、黑麥面包、起酥面包這樣的基礎的歐洲面包,這兩年,他也有一樣的觀察,“面包店越來越向咖啡店發展了。”
眾所周知,上海遍地都是咖啡店,豆子香氣象征著整座城市的海派氣質。而現在,隨便拐入一條弄堂里巷你都能發現一家有著漂亮門頭的面包店。
據贏商大數據2023年6月份的資料顯示,上海擁有超過全國最多,超過1300家烘焙甜品店,這個數量比第二名的北京多出500多家。
細數上海面包店的成長史,能看到上海人追趕時髦的天性,上海包容的城市個性,如何驅動著市場向多元化發展。

● 靜安面包房排隊的報道
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靜安面包房就曾因為大排長隊被《新民晚報》報道。每天有兩萬多只法棍、白脫羊角、奶油椰絲包、白脫別司忌被簇擁著著帶回上海市民的餐桌。
2007年,臺灣烘焙品牌85°C在威海路開了內地首家門店,咖啡+面包+蛋糕的復合模式把brunch生活方式帶到了上海;2013年,專門做現烘起司蛋糕的徹思叔叔在上海開設第一家門店,排隊的隊伍從早上十點一直到晚上十點;十多年過去,歐包、乳酪包、臟臟包、國潮烘焙輪流成為網紅爆品。
但恰恰也是開放包容的上海,最受不了千篇一律,網紅品牌大多曇花一現,像Lady M、LEN?TRE、dikka bakery等等品牌,撐不過三兩年就黯然離場。
但很快人們會發現,在同樣的地方,又長出了一家新店,而且大排長隊,朝氣蓬勃。

在來到上海之前,糯糯在深圳生活過四年,在她看來,這兩個地方的消費市場有著有趣的差異。有一家網紅面包店,此前在深圳并沒有開下去,在倒閉之后在上海開了新門店,生意居然非常紅火。
糯糯說,在深圳,所有人幾乎都把時間效率放在首位,“沒有人在乎這個面包為什么要排隊,那他們雇黃牛營造排隊的氛圍,這個辦法是行不通的?!?/p>
但換在上海,情況就不一樣了,這里有錢悠閑的人太多了,“看到有人排隊,他們會好奇,也會去排隊”。
當然,這也不是只屬于網紅面包店的偶然。山姆、藍瓶咖啡,甚至蘋果的線下門店,總有一段時間擠滿了做自媒體的博主、湊熱鬧的市民和想掙點外快的黃牛代購。
上海有超過146667家餐廳,超過8000家咖啡館和3700多家24小時便利店,在這個花錢和呼吸一樣簡單的城市,如果沒有足夠的特色和個性,平庸的店鋪遲早會消失在熱鬧的街道。
面包Omakase成為了流量新寵,那一定會有人接著做三明治Omakase、炸雞Omakase甚至是火鍋Omakase,新鮮的樂子層出不窮,就永遠不缺看客買單。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那樣,“在上海,大家最怕的是花錢找不到樂子。”
參考資料:
1.上海市民生活指南,上海面包房四十年興衰史,https://mp.weixin.qq.com/s/9jdNX78PmsFI4LqcYWqQMw
2.贏商云智庫,到上海進貨面包,年輕人的新時尚https://mp.weixin.qq.com/s/QD5XFRZ76LPfbD5-oj4BmA
3.魔力券券,《上 海 40 年 面 包 排 隊 簡 史》,https://mp.weixin.qq.com/s/Bhet2YxvVgJ3lykfXs8fbQ
4.浪潮工作室,上海人為什么總在排隊,https://mp.weixin.qq.com/s/-YBirag__woMGJArVpx-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