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蘇
來源:餐飲O2O(ID:coffeeO2O)
3月16日,網紅蛋糕品牌“熊貓不走蛋糕”官方微博發布一則“員工討薪”內容。
有人自稱“熊貓不走蛋糕”員工,其稱3月15日熊貓不走創始人老板楊振華失聯,數千員工三四個月工資未發,社保公積金斷交,截至發文前,老板本人依舊失聯,釘釘公司群突然被解散,迫于無奈,只能網絡發聲。
更有公司員工曬出創始人楊振華的道歉截圖:公司資金鏈斷裂,欠薪負債,公司停業,個人破產,個人已無力償還債務,建議股東、合作供應商等盡快走法律途徑維權。截圖真實性獲公司員工確認。
曾經先后2年融資近2億元,年營收超8億元,號稱“上門迪士尼”、“烘焙賽道海底撈”的網紅蛋糕品牌熊貓不走,就這樣走了?
01
2年3輪融資近2億
與好利來,鮑師傅等其他烘焙品牌不同,熊貓不走創立于2018年,從誕生開始品牌就擁有濃厚的互聯網基因。
創始人楊振華是廣東人,在創立熊貓不走之前就已有近20年創業經歷。2014年創立線上下單、線下門店配送的叮當便利店。隨后從叮當便利店模式的成功中看到了烘焙賽道的機會,直接攜同班人馬開創了熊貓不走品牌。
“我們洞察到客戶的一個需求,往常用戶給朋友、家人過生日,訂完蛋糕后配送人員來了就走了,沒有后續的服務。但我覺得訂蛋糕其實不是為了吃,這個行業沒有滿足送蛋糕之后聚會場景的多樣需求。
而我們花了心思,此前沒有一個蛋糕品牌去觸及末端這一塊,但這一塊恰恰是最能夠讓客戶感受到差別和收獲的,而市場商機也就是在這里。”楊振華道。
如何抓住這波商機呢?楊振華定下了熊貓不走品牌以下核心戰略:
1、做“販賣快樂”的烘焙品牌,上門版本的迪士尼
“熊貓不走未來要做到像迪士尼一樣,代表上門創造快樂、感動、驚喜的品牌。”楊振華曾說道。叛賣快樂是商業賽道好生意,熊貓不走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對生日蛋糕場景做細分補充。
與普通生日蛋糕品牌僅負責購買,最多送一把蠟燭不同的事,熊貓不走將購買、收貨、拆包裝、插蠟燭、許愿、合影、拍照、分享、吃蛋糕等流程都納入了品牌服務范疇,并且想方設法在每一個環節都為顧客提供高價值服務。
比如,購買過程中消費者可根據喜好提前定制蛋糕,為家人朋友設計祝福語等;還可以選擇生日蠟燭或是小煙花,普通生日帽或是閃閃發光帽。就連生日蛋糕最普通的刀叉都特別設計。
當然,熊貓不走最為人稱道的還屬上門送貨服務,與一般蛋糕外送服務不同的是,熊貓不走的蛋糕外賣員都是身穿熊貓服裝的小熊貓,小熊貓上門不止是為送貨,還要“送快樂”,跳舞唱歌拍照只是最基礎的玩法。
據說后來還有改進的魔術、橫幅、干冰、小提琴等場景營造,更有抽獎、送棒棒糖、拍立得立拍即洗等針對性玩法,甚至春節時候小熊貓還會裝扮成財神爺模樣,總之對不同顧客所在的消費場景做針對性展示。
后來,熊貓不走更是引入了企業團建業務,吸引了華為、百度、電信、58同城等上百家大型企業咨詢合作。
因為這些獨居創意與創景感的生日服務,熊貓不走后來還被業內很多人稱為“烘焙界的海底撈”。
2、堅持不做低價,不做加盟
在楊振華看來,便宜和服務是有沖突的。“我們針對的人群就是對價格相對不敏感,不希望盈利是通過降價來換取的,而應該是通過做服務,形成品牌溢價.....”
“可能特價在中國永遠有市場,但是就我們不愿意做這個事情,因為做特價就意味著沒辦法做服務。服務也是需要成本的....”
同時,為了保持品牌高端服務定位,熊貓不走拒絕開放加盟.“一旦放開加盟的口子,加盟商為省成本,原材料出現問題,波及的將是整個品牌生命力。”
3、不做線下門店,以線上渠道銷售
而且,與其他烘焙品牌不同的是,熊貓不走門店擴張模式,產品的銷售靠的是私域會員用戶的積累,以小程序等線上店鋪等形式銷售。
而私域用戶的積累憑借以下渠道:第一,通過末端配送和線下地推的形式持續輸出優質內容,讓用戶自發幫品牌分享裂變。第二,以廣告、地推售卡以及擺攤或者和商場合作。
憑借以上互聯網形式的差異化戰略戰略,熊貓不走直接一炮而紅。2年內斬獲3輪融資,總金額近2億元,投資方包括頭頭是道、IDG等知名機構。
截至2020年年底,熊貓不走營收已超過8億元,進駐了國內包括北京、廣州、深圳、杭州、成都等24座城市,總用戶數突破900萬,并擁有超2000萬私域用戶,復購率 60%,一度還被作為品牌私域運營的學習案例。
02
從輝煌到失落
都說大部分餐飲網紅品牌都逃不開“速生速死”魔咒,網紅熊貓不走作為烘焙賽道網紅,似乎也沒有逃過短命的命運。
據不少老員工透露,2020年熊貓不走就已經開始有衰落的跡象了。2021年之后單量就有所下滑了。2023年熊貓不走就開始出現現金流危機。
如今危機終于爆發,小程序以及外賣平臺相關門店全部暫停營業接單,多家門店房租未繳,工資未發放,整個品牌面臨破產終局。
作為曾經的烘焙賽道老三,熊貓不走為何會走到如今地步呢?
當然,品牌的破產與創始人肯定存在因果關聯。正如楊振華所言,公司走到今天這樣局面,個人的決策失誤是難辭其咎的。
不過,創業本身就是高風險事業,拋開創始人個人管理因素不談,在餐飲O2O看來,熊貓不走的破產倒閉,歸根究底還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1、偏單一業務模式,難以對沖風險
不管是曾經的純外賣店還是后來的社區團購都告訴我們,單一業務模式盈利模式單一,是一種抗風險能力極差的商業模式。
疫情很多餐飲品牌難以扛下去,度過寒冬的“黑暗時期”,其中就有業務模式太單一的因素,只做堂食不做外賣,現金直接斷流。
而熊貓不走在商業模式就偏單一,且這種單一體現在兩個層面:第一:銷售渠道單一,只靠線上私域,沒有線下門店渠道補充。
據了解,熊貓不走每個城市一般通過1個中央工廠和5~8個前置倉完成生產和區域覆蓋,不設置線下門店,銷售純靠線上銷售。這就導致品牌只剩一個銷售渠道,難以有門店自然流量的補充。
這樣的單一銷售模式,在私域快速增長的時候弊端可能難以看出。一旦私域增長放緩,品牌的銷量可能就難以保障。
第二、產品品類單一,純做生日蛋糕賽道,缺乏其他盈利產品補充。
生日蛋糕是門好生意,以服務場景差異化在烘焙賽道突圍,也絕對是一個好思路。畢竟,生日蛋糕這種產品社交價值顯然大于食品屬性,有天然的情緒屬性。然而蛋糕品類也有弊端,非剛需,相比面包、點心等產品,復購率更低。
一個菜單都需要君臣佐使,而熊貓不走只有蛋糕,這就導致品牌蛋糕產品一旦出現銷量下滑,連對沖風險的替代產品都沒有。
2、經濟下行,行業不振,市場風險頻發
如果說,品牌模式單一是熊貓不走破產內因,那么市場大環境的不及預期,無疑是催化風險爆發的外因。
自2018年創立后,熊貓不走和所有餐飲創業者一樣,先后受到了二波重擊:
第一波,疫情黑天鵝爆發,持續時間超過預期。
和海底撈、海倫司等品牌一樣,熊貓不走2019年后也走過一波逆勢擴張戰略,品牌業務從10個城市擴張到了24個城市。然而隨著疫情1年接1年持續,曾經的輝煌擴張業績,直接成為負擔過重的現金流隱患。
第二波,疫情后經濟下行,未現預期“報復消費”。
據相關媒體報道,2023年底熊貓不走蛋糕全渠道的GMV(商品交易總額)約有2273.20萬元,整體營收較巔峰時期下跌了超過六成。預期中消費的爆發式復蘇并沒有到來,現金流風險進一步加劇。
再加上近幾年烘焙賽道本身并不樂觀,先是牛角村破產清算、虎頭局被申請破產清算,然后墨茉點心局不斷退守關店,克莉絲汀倒閉.....
行業寒氣愈發凜冽,資本市場直接變冷,品牌無法吸引投資者繼續融資,最終導致熊貓不走現金流斷裂,迎來瀕臨破產的雪崩式結局。
網上流行著一句話:“人有錢就有膽”,企業其實也一樣。
現金流對于企業來說是第一風險控制點。餐飲創業本身就九死一生,重重危機之下多少餐飲創業者如熊貓不走般,就因為現金流斷裂倒在市場寒冬之中。
不過,據媒體最新消息,創始人楊振華已出面回應破產傳聞,表示前仍在籌錢給員工發工資,拖欠薪資、供應商貨款、消費者儲值卡......對于公司重啟,也已有方案在談。
餐飲O2O由衷希望,熊貓不走的“破產”只是一場虛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