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翁怡諾
來源:弘章消費研習社(ID:Charismapartner)
我們在2023年初的新年文章《致敬企業家的星辰大海——2023年我們堅定看好中國企業家精神》中提到長期看好中國企業家精神,這點是我們內心中最堅定的。忍受煎熬耐住寂寞是今天企業家精神中尤為重要的能力,當然,也必然有很多人耐不住寒冬倒下了。要知道寒冬轉到初春的過程中才是最寒冷的時刻。企業家信心在2023年進一步跌入谷底。過去的成功是大勢下的運氣使然,我們容易放大順勢中的能力,而成功本身就是無數偶然的疊加。事實終將證明,嚴寒凍土更能彰顯出草根企業家的韌性。2023也是一個比“熬”的時代,只有熬出頭才有資格去談明天。弘章投資堅定地看好那些堅韌的中國企業家,在全球都很難找到像中國企業家這般有能力又勤奮,具有超強的適應性與創新能力的大量企業家群體。而我們的任務就是去挖掘這些在產業中深耕的企業家們,那些隱藏在市場深水中的潛行者,我們愿意以最長期的陪伴全力支持這些具備堅韌品質的“逆行者”,更加鼓勵這種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的草根精神,因為這種草根精神的背后,承載的是企業家們努力改變命運的渴求和家國情懷。所謂是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棋至中局,真正有信心的來源還是中國的企業家們……

經過一年多和企業家們的緊密交流,我們發現很多企業家都開始把戰略眼光投放到了更大的格局——新全球化。所以2024年是中國企業家新出海拓展世界市場新征程的元年。新興市場是未來市場的大機會所在,出海既是“一帶一路”的國策,也是中國企業家第二曲線發展的機會。展望未來50年,新興市場國家(東南亞、非洲、中東)將逐步走向國際主要經濟體的舞臺,而人口及人口結構的變化是驅動發展的主要動因。東南亞、非洲、中東和其他“一帶一路” (The Belt and Road)經濟帶國家,也是歷史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是中國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重大政策方針。其中東南亞(不包括印度)2023年擁有6.9億人口,且人口結構年輕化,同時市場規模和增長潛力高。東南亞經濟以年均5%+的速度增長,預計2030年將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2022年東南亞六國GDP合計達3.7萬億美元。中東、北非、土耳其及西亞共2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22個是穆斯林國家,人口總數超過5億。中東是全世界人均GDP最高的區域之一。此外,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包括東非肯尼亞、埃塞和坦桑尼亞,西非尼日利亞,以及科特迪瓦、加納等非洲東西部是發展潛力很大的市場。2023年非洲人口總計約15億,占世界總人口18%,平均年齡約19歲,未來三十年全球人口將增加約20億,其中一半新增人口來自于非洲大陸。拉美國家人口6.5億也將受益于亞洲供應鏈遷移以及美國供應鏈外溢。時光機發展理論是指充分利用不同國家和行業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在發達國家獲得經驗后,再去開發相對落后的市場。時光機可以讓優秀的中國創業者將中國故事在新興市場復制,成就“全球性新巨人華人企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遷移是發展到今天的必然選擇。歷史上全球有四次大的國際產業鏈轉移:第一次是19世紀70年代(從英國到美國);第二次是20世紀50年代(從美國到日本/德國)。第三次是20世紀70年代(從日本到東亞四小龍);第四次是20世紀80年代(從歐美日到東亞四小龍和中國)。隨著2001中國正式加入WTO,開始奠定了“世界工廠”的戰略地位。今天隨著中國產業升級、俄烏沖突、新冠疫情,中美從文化、科技、金融到供應鏈脫鉤和人口老齡化趨勢,東南亞和非洲等新興市場國家承接中國部分產業鏈轉移也是大勢所趨,我們稱之為“第五次產業鏈轉移”。第三,新興市場的中國成熟模式和技術的復制是新出海戰略的核心思路。早期的中國創業者是試圖在海外尋找藍海,而新一代的中國企業家則更具有宏大的雄心和抱負,他們計劃在各新興市場再創建一個商業帝國。今天海外市場競爭的維度在持續升級,已不是十年前的簡單貿易為主的1.0模式,而是正在進入體系性創業2.0階段。更加需要本土化,構建本地化供應鏈制造和品牌建立及渠道重構。從各行業需求出發,回歸行業經營本質。管理者在國內遠程遙控的階段已經過去,需要更多的創業者從市場、人才和資源等多維度尋找最優要素去整合和布局。從終局看,我們長期看好中國企業家精神在海外市場的創造力和競爭力,所以提出了新全球性巨人中資企業的長期目標。也總結了中國企業家在出海市場上的幾大獨特優勢要素:得益于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和全球制造業中心的地位,中國產業鏈長且體系完善,其他國家很難競爭突破;有不少領域的中國供應鏈制造超過全球制造業的50%。
中國企業家往往具備最有競爭力的制造技術和工藝技術。出海競爭過程中,可以快速在海外建立起制造供應鏈工廠,滿足海外市場的長期需求。中國每年理工科畢業生數量超過300萬,是美國的5倍,研發人員薪資是美國的八分之一。勞動力素質非常高,除了成本優勢和基礎設施的快速落地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國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紀律性,勞動力素質高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在海外市場競爭中,中國能夠對外輸出優秀的經營管理和技術人才,幫助企業家構建海外競爭優勢。
3、企業家精神需要具有超強的執行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經歷過中國過去十多年的高速系統和強內卷年代,見識過大規模、體系化的高效率商業競爭,高層管理人員非常務實、高效且創新。
企業家精神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企業家承擔了創新創業的巨大風險,相應地獲得剩余價值。中國不斷推動資本、勞動、土地、數據信息、技術等要素,企業家將上述生產要素組合起來參與市場競爭。中國涌現出一批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家,也會成為出海時代的弄潮兒。
在中國市場上經歷超級競爭后形成的商業模型往往是具有強大實力的,把成熟市場模型做出海輸出,往往會具有降維打擊優勢,經營者對具體經營要點和困難能夠有預判的能力。很多時候我們會感慨,仿佛回到過去的時光,重新經歷一遍創業的歷程。而這次很多企業家有機會再次選擇更大一些的生意和商業機會。
我們應進一步融入世界、創造價值,企業家則要建立更強大的全球商業帝國。無論是跨境貿易還是中企出海,核心底層邏輯都是努力參與、推動與主導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的融合優化,從而整合全球科技、產業、人才、資本等多方面資源要素,推動企業取得快速發展。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我們可以說中國的強大植根于擁抱全球化與擁抱人類科技經濟文明,反過來也可以看到中國的強大將進一步助推全球化與人類文明,從而形成互動互融互促的良性發展循環。在征服星辰大海的道路上,注定要經歷頂峰與低谷的交替,也注定要經歷白晝與黑夜的輪回。一切不可知、不確定,只會使中國企業家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