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有為
來源:品牌觀察官(ID:pinpaigcguan)錯過義利,就像來北京卻錯過了天安門升旗儀式。比起“傳統老字號”三禾稻香村,對于“義利”這個名字,身處京津冀以外的人估計看了電視劇《正陽門下》才知道。
《正陽門下》
老北京孩子的童年,是果子面包味的。
時光倒流,陽光透過四合院,鴿哨聲縈繞在胡同的上空,義利面包,那是老北京人記憶里的味道,可以說沒吃過它的北京人僅占1%。
遠不如稻香村聲名遠揚的義利面包,也終于迎來了它的潑天富貴了。
在小紅書上,搜索“義利”有9400+篇筆記,在抖音上,關于“義利”的話題累計播放達2800萬次。
這個始于1906年的老字號義利面包,以均價不到五元的價格,在廣大年輕人群體中再度翻紅。
在小紅書上,頻頻出現了關于義利面包好不好吃、種草攻略、購買攻略等等筆記,不少人驚訝在這個“面包刺客”的當下,還能吃到一口扎實又實惠的面包,屬實是久違的感動了。
復古感拉滿的包裝上用紅字標著“中華老字號”的義利面包,它曾出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電視劇里,也出現在如今北京的商店里。
它是不少北京人童年最甜蜜的記憶,記錄了一段歷史的變遷。
曾經是“被低價和包裝耽誤”的老北京牌子,如今靠著“體面又實惠”,成為了當下年輕人的面包新選擇。
01
“飽腹”的果子,打工人的福音
干、硬、噎,這種略微粗糙的口感,是很多人對義利果子面包的直觀印象。
“小時候的噩夢就是春游時候的果料面包。”
“超級一般,口感和味道都不好吃,干巴巴的。”
義利果子面包,俗稱“大果料”,是義利結合北京的特產“果脯”,果子面包里一共用了蘋果脯、葡萄干、青梅、核桃、瓜條五種果料,里頭全是“真家伙”。
大多數老北京人在小時候吃果子面包的時候,都會先把果料給吃干凈,然后就是一句:爸,我吃不了了。
相比較現在市面上大多數面包的松軟,義利的果子面包普遍偏干,包裹著滿滿的果仁,一個扎扎實實245g的小磚頭,可以說是干糧級別的存在。
盡管不夠精致美觀,但是一口下去足以讓肚子里的饞蟲得到滿足,而且是越嚼越香。
尤其是那人工添加的果仁,在面包體里隨機散布,還為吃面包提供了一種開盲盒和“尋寶”的樂趣。
拆開蠟紙包裝袋,咬下一口面包,或許還沒吃到果仁,但是你繼續咬第二口的時間,嘴里就是一大團果仁,這種喜悅感不亞于中了小額彩票。
如果覺得太干太噎,在社交平臺上,有人分享了可以加熱吃,撕開面包有明顯的筋感,吃起來有嚼勁。
或者是配著牛奶、咖啡、紅茶吃,也是一種享受。
義利面包在老北京人的心里,對它可謂是愛憎分明。
好這口的,可以說是干噎黨的最愛,對它欲罷不能,“在噎的邊緣的扎實”。
恨這口的,覺得它面糙,而且有果殼硌牙,只要一提起它就想到春游時的無奈經歷,就像以前窮慣的人如今吃不得一口地瓜一樣。
義利果子面包這種讓人又愛又恨的純樸口感,或許是少添加劑的緣故,翻看其配料表,排在前面的都是果仁、水、小麥粉,不花里胡哨,很簡單。
而且沒有“人造奶油、人造黃油、麥淇淋、起酥油”等等反式脂肪,僅僅是“植物油”。
雖然口味因人而異,但是“飽腹感很強”,是大家對義利果子面包的統一評價。
一個面包245克沉甸甸的,一打開袋子就聞到了濃濃的面香和果脯的甜香,面包有咬勁,果脯添加量適中,咬一口特別扎實綿密,很頂飽。
“一次怒吃一個,撐得上午不消化。”
“面包體比較干,搭配瑞幸家的紅茶鴛鴦拿鐵吃完了一整個,飽腹感絕了。”
相比較市中心高檔面包店里動輒15元以上的高飽腹全麥面包,義利果子面包只需要5元,就可以全款拿下,毫無負擔,而且飽腹感絲毫不比全麥面包遜色。
在義利那你豪氣地拿下它的招牌面包套餐,頂多就三十元,在外面的面包店里,三十元你只能買到一個吃不飽的面包。
苦高價面包“貴”久矣的都市打工人,也終于靠著“物美價廉”的義利面包,實現了“面包自由”。
02
一只上海的面包,
成了北京特產
除了經典的義利果子面包外,義利還有另一款維生素面包。
是上世紀60年代中后期物質匱乏,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并不理想,義利便在面包中添加了VC和VB。
黃澄澄的面包,看起來就跟染色似的,它與果子面包嚼起來干巴巴的口感不同,維生素面包嚼起來是甜絲絲的,而且蓬松柔軟,還帶有它獨特的香氣。
因為是真實添加了維生素,不整虛的,所以會有人吃完出現尿黃的現象,不用擔心是上火,只是身體攝取了VB的表現。
維生素面包有蠟紙包和普通塑料包兩款包裝,土著老北京人肯定會選蠟紙包,因為蠟紙包裝是純手工的,更好吃,也更正宗。
而乳白面包,應該是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一款義利面包了。
雖然長得其貌不揚,像個東北大饅頭似的,里面也沒有夾心和任何配料,但是咬一口就像咬上了冰激凌味的烤饅頭一樣,微微甜還有奶香,讓你嚼得上癮。
愛吃它的伙伴甚至在吃完午飯又吃了一個果子面包撐得不行的情況下,還能吃上幾口乳白面包。
這個貫穿了幾代北京人的面包,自始至終都在復雜的北京糕點市場“屹立”住了。
不夸張地說,北京人認識“面包”這個舶來品,就是從義利開始的。
然而,義利其實是來自上海,在老上海時期一個英國人創辦的品牌,叫義利洋行,后來是被咱們的中國商人給買下來了,解放后從上海遷到了北京,從老上海時期算起,確實有百年歷史了。
1951年義利在北京建成的新廠
在那些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食物充當的更多是補充身體能量和營養的一個角色,也就是口腹之欲里面的腹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工人展示剛出爐的義利面包
但是在現在,大多數人都不再為了填飽肚子而苦惱,食物也是五花八門,各種食肆店鋪絞盡腦汁推陳出新,傾盡全力追求口感和外觀的華麗,腹之欲往往不及口之欲。
面對如今層出不窮的高檔面包店,義利在外觀和口感上并沒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甚至說不上特別好吃,但是它對于北京人而言,不僅僅吃的是實惠,更是那口叫人一直念念不忘的回憶。
正如義利的那句口號,先“義”后“利” 薄“利”厚“義”,一百年如一日為大家生產美味可口、經濟實惠的面包。
03
面包,應該是接地氣的
在義利,5.5元能買到一個245g的果子面包,里面真材實料的果仁果脯,拿在手里扎實又厚實;2.8元能買到一個135g維生素面包,而且還有真實添加的維生素B2;2.4元能買一個椰奶面包,做活動的時候還能降到1元一個。
均價2.5元的老式面包,料扎實,吃得飽,若是胃口小的,甚至幾塊錢就能覆蓋一整天的飲食成本。
在這個年代,沒有人會拒絕低價誘惑,更何況這低價的背后,還實實在在地讓人感受到物有所值。
就像網友說的,“各路面包店卷死卷活,一個堿水結都能賣到四五十塊錢的今天,只有義利還是樸實無華的外表、幸福平淡的味道、2-3元的定價、能當飯吃的面包本包。”
在當下內卷的烘焙賽道里,各品牌都在卷營銷,卷產品,卷聯名,卷創新,但唯獨沒有卷價格。
去年5月在上海新開業的“銀座仁志川”,打著“日本匠心”的噱頭,一經營業就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新網紅,一條800g吐司賣出了98元的價格。
這一條看似不起眼的吐司售價近百元,依然難擋大家的熱情。
開業當天限量400條,供不應求的饑餓營銷讓很多人甚至不惜和黃牛加價買,一度被炒至300元一條吐司。
而現在,肉眼可見人氣下滑。門店沒有人在排隊,早已沒有了往日的人氣和熱度了。
對大部分人來說,10元和100元的吐司,其實很難吃出差別的,面包作為一個舶來品,對國人來說它只是消遣產品,不是必需的飽腹產品,它是茶余飯后的“甜點”點綴。
義利面包再次受到關注,除了它的性價比以外,還在于它的“質價比”,簡單來說,就是好吃不貴。
畢竟,此前火出圈的2元面包店,盡管便宜,但是也被詬病不好吃,就是很普通的面包,而且就一點點料。
說明消費者雖然在意價格,但是也不代表要拋棄品質。
義利面包,在便宜的基礎上,還能夠做到料足,而且飽腹好吃,滿足了當下人們“既要又要”的心理。
可以說,在內卷的烘焙賽道里,正面臨一場“大洗牌”,根據紅餐大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面包烘焙賽道關店12.01萬家。
只有返璞歸真,回歸到產品本身,做到“質價比”,少把心思放在營銷噱頭上,才能經受住考驗。
面包最重要的就是滿足口腹之欲,其他都是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