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玉潔
來源:35斗(ID:vcearth)
研究表示,昆蟲可將廢棄食物、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中的大分子營養物質安全高效的轉化為可利用的營養,同時消減溫室氣體排放,并產生優異的蟲體蛋白、脂肪和蟲砂,實現有機營養循環利用和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以黑水虻為代表的昆蟲生物能夠轉化餐廚垃圾、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是解決食物浪費、治理畜禽糞便污染、解決蛋白資源短缺、減少碳排放的最有潛力的策略之一,昆蟲的價值正不斷地被認識與創造。
在昆蟲領域,涌現了一批初創企業,西安布魯普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Blue Protein”)便是其中之一。近期,35斗采訪了Blue ProteinCEO楊朝傑,就行業趨勢、企業發展規劃等進行了講述。

Blue Protein是一家昆蟲生物技術公司,專注利用昆蟲繁育技術實現有機廢固廢資源化利用,從而減少碳排放等負面影響的同時產出可循環、高成本效率的動物蛋白、油脂及其他提取物。楊朝傑告訴我們,盡管公司在2020年才正式成立,但早在2013年,團隊就已經進入了昆蟲繁育領域。彼時,團隊主要開發昆蟲自動化養殖設備,以昆蟲技術作為新型餐廚垃圾資源利用化為發展起點,在中國、美國、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陸續完成了6個大規模昆蟲工廠的“EPC+O”運行,并為來自于全球的初創企業、農業食品企業、環保企業的昆蟲蛋白項目提供技術咨詢、方案設計。但團隊漸漸發現,單純依靠原先的環控設施、養殖設備和運營參數優化并不能實現昆蟲的標準化和規模化養殖。直至2018年,Blue Protein 聯合創始人/CTO楊逢春博士與其導師正在進行一項為NASA開展的科研項目——將黑水虻帶上太空,旨在實現將太空站內產生的有機廢棄物轉化為可使用蛋白的太空生態循環倉技術。該技術的實現需要黑水虻全生命周期的生物標準化循環運轉能力,因此黑水虻每個生命環節的效率都要做到可控、標準化和自動化。在此過程中,Blue Protein團隊意識到黑水虻從繁殖育種、孵化培育到育肥增重,其中每一個細分環節的生物標準化控制能力建設,是解決黑水虻大規模工業化養殖因波動性造成規模難以提升且生產效率波動較大的核心基礎,楊朝傑與楊逢春便正式注冊了Blue Protein公司。
目前,團隊技術方面聚集了全球最早從事黑水虻科研的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學者,具備領先的研發能力及規模化項目經驗積累,并通過累計為全球超30家科研機構、大企業、創業公司提供該領域的技術咨詢等服務,構建了全球黑水虻產研聯盟,目前已能夠實現高效的工業化繁殖、培育、養殖、加工全流程。在產品方面,Blue Protein主要銷售TO B的昆蟲蛋白,以對現有飼料進行替代和補充。據了解,Blue Protein在2022年就已經形成了每年千噸級的昆蟲蛋白產能和供應能力,并且與國內頭部飼料企業建立了供應關系。“我們不是 To C 的產品,且作為大宗蛋白原料的替代來源,成本是無法直接傳遞到C端的。所以一邊實現單產技術,一邊不斷提高成本效率是我們認為黑水虻產業需要不斷突破提高的核心方向。”楊朝傑如是說。對于Blue Protein來說,在行業內長時間深耕、曾付出大規模試錯成本,昆蟲繁育生物技術人才的聚集以及黑水虻每個生命階段的標準化控制能力是其最主要的護城河。楊朝傑補充道,Blue Protein團隊與黑水虻技術發源地——美國德州農工大學世界黑水虻之父Jeffery K. Tomberlin教授達成了全球戰略合作,除了技術合作共享,還開發了博士聯合培養計劃。此外,公司還與國內林科院下屬的昆蟲研究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技術合作和交流。無法規模化量產是行業核心痛點,資源支持是其突破關鍵楊朝傑表示,現階段我國黑水虻行業仍以小規模分散養殖模式為主,就像100年前人類的養雞技術一樣,育種、營養學、病理學、規模化產業鏈等等各環節技術的不完善導致無法簡單通過復制規模實現產能提升、效率提升。且對于昆蟲的整體科研資源目前遠遠小于成熟的養殖品種,在部分環節需要完成的研發目標還要高于目前已經工業化程度較高的養雞產業。然而,上游廚余和畜禽廢棄物的處理需求、下游飼料的蛋白替代需求均是長期、大量且穩定的,因此生物標準化的控制能力建設、進而基于標準化基礎進行規模化量產是該行業目前需要突破的核心關卡。因此,就目前而言,建立標準化流程,研發、生產、并完善相關養殖設備是目前黑水虻養殖領域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若相關技術仍然無法提升,其市場將會呈現出以資源和運營為優勢的零散競爭格局。在生命體系循環之下,昆蟲是最廣泛的動物蛋白來源之一,也是地球生態鏈的重要環節,在有限的資源中挖掘無限的能量,是黑水虻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它不僅能在上游利用廢棄資源提高生產效率,還能夠憑借生產蛋白效率可觀這一核心優勢在下游創造若干種應用場景。另外,相關研究表明,黑水虻的其他提取物在應用于農業方面的防蟲產品,醫療方面的角膜、血管,飼料無抗化解決方案的抗菌肽,凝集素及生物潤滑油、化妝油等領域皆有發展空間。未來1~2年,Blue Protein處于研發成果投入商業化的關鍵階段,力爭突破工業化級別的量產技術,同時提高成本效率。而后3~5年,Blue Protein將采取開放式合作的商業模式,對外輸出已研發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從而突破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據了解,公司此前已完成了千萬元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目前也有新一輪的融資計劃,旨在擴大研發力度,檢驗相關技術。在采訪的最后,楊朝傑強調,在黑水虻產業發展的道路上,資源支持必不可少。加強科研投入,盡快實現規模化、高效率的工業化量產,才能使昆蟲蛋白得到更多的重視及應用,進而實現“向昆蟲要蛋白”的宏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