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楚勿留香
來源:靈獸(ID:lingshouke)
01
三萬資本投資和服務了32個新消費品牌,包括王飽飽、拉面說、檸檬共和國等。
一些品牌已經占到了各個細分品類的第一,但也有一些品牌出現了問題。看一個人不能看他講了什么,因為很有可能是吹牛;但也不能只看他做了什么,因為很有可能是運氣。比如,有一些新消費品牌剛好是碰到了流量紅利,應該看他“用他講的做了什么”,這才有可能持續。很多品牌已經做了快10年。我以前也在思考,怎么才能成為百年老店?
我們有屬于自己看增長的一個方法論,大家都在講增長,我們自己看食飲品牌的增長有三個大的模塊:戰略、組織和資源。

戰略分為社會、用戶、行業和企業;組織分為流程、部門、崗位、人;然后是資源,分為價值投入、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最后,要加一個時間軸和空間軸。
第二,組織就是你怎么樣保證自己能長期成為這個品類第一,甚至當你的品類出現瓶頸的時候,怎么找到第二曲線。第三,就是生產要素,資源的問題。食品的生產要素,可能跟移動互聯網還不一樣,它的生產要素比較多。王飽飽是我們當初的一個項目,也是最早的網紅食品,去年增速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拉面說也是特別“網紅”。
當一個企業出現增速問題的時候,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造成的?真的如大家所說的“他們沒錢了”嗎?其實,他們去年賬上特別多錢,他們背后有中國最好的投資方,例如,紅杉、高瓴,GGV等。
我個人認為,這兩個項目都是品類的問題。中國到底有多少人吃20塊錢的方便面?中國人吃早餐,有多少人吃麥片?
我覺得一個創始人要坦誠面對自己的品類。一個品類如果只有70億元,你做到10億元,其實已經非常優秀了。有時候PPT寫多了,容易自己把自己給騙了,“為中國人早餐提供營養健康的麥麩食品”,但中國人早餐的主流肯定還是吃包子、豆漿、油條、粥、面條等。
西麥做了20年也只有十幾個億,一個新品牌應該在什么時候去探索自己的第二品類,其實王飽飽的粥、吐司這些東西,2020年就做出來了,只是到失速的時候才上線這些產品,這一點特別重要,就是我們講的,戰略上創始人要坦誠地面對自己的品類。任何品牌都改變不了消費者的飲食習慣,你是湖北人就是喜歡吃辣,你是江蘇人就喜歡盱眙小龍蝦。你怎么樣用品牌去改變用戶的飲食習慣?其實,只有順應。另外兩個項目也特別“網紅”。一個,是菲諾,去年在瑞幸咖啡的椰香拿鐵賣了1億杯;另外一個,是奶酪博士,也在很多線下渠道流通。
這兩個都超越了10億元。我覺得10億年收入是一個新消費品牌的屏障和瓶頸,他們是屬于穿越了這個瓶頸的。
做新消費品牌,有很多生產要素,比如你與資本的關系、與股權債權的關系,你與超級平臺的關系,像京東、拼多多,抖音等,你與線下經銷商的關系,與餐飲連鎖的關系等等,它的生產要素比較多,這兩個品牌的創始人把生產要素組合得比較好。戰略的原點叫“社會希望你成為什么樣的企業”,僅僅是在天貓、抖音做點流量投放嗎?它到底創造了什么樣的社會價值?我比較喜歡圣農這家公司,我覺得它還是創造了一些社會價值的。每年我們都帶企業去學習參觀,在白羽雞這么小的一個品類上,慢慢把它做透了,一年接近200億的收入,從一產的育苗、飼料、養殖到二產的加工到三產的全渠道,我說的是全渠道,肯德基、麥當勞、電商、零售渠道等,都做得很好。我們投資的另外一個項目在陜西,有一個食品產業園——菜字頭產業園。社會需要我們成為什么樣的食品企業?或者說需要我們投資什么樣的食品企業?這在當地種了幾萬畝茄子,它是茄子第一名,把茄子變成茄子段,做成半成品的凈菜,配送給餐飲連鎖。

我們天天講產業扶貧,這不就是產業扶貧嗎?而不是直接給老百姓錢。
這是我們帶過來的項目,在外面有一個展臺叫三都港,三都港的尤總在這次的大會上也講了他的“大黃魚理想”,這也是帶動一產到三產。
從用戶角度看,你要做一個入口的東西,不管你是飲料、零食還是保健品、滋補品,最終大多數需求都是不變的需求,比如內核還是要好吃、便利,降低用戶的決策成本和購買成本;外核叫上癮性和新國貨,這是我們比較喜歡的四個要素。
最偉大的食品飲料公司都是有上癮性的,最后就解決兩類需求:一是,用食物增加用戶的幸福感;二是,用藥品降低用戶的痛苦感。
“吃”大概13萬億左右,在社會零售里面,餐飲4800多億,其他的米面糧油醬醋茶,酒水飲料和零食這些加起來8萬億多一點。
我們內部把上癮性分為七個層次,第一,是毒品;第二,是煙草;第三,是白酒;第四,二氧化碳,咖啡和茶;第五,刺激性食物,榴蓮、螺螄粉等;第六,辣味食品;第七,甜味食品。這些最偉大的食品飲料企業都是利用了人性的七宗惡,貪婪、上癮等。但什么是食品最大的善?就是“用吃增加用戶的幸福感”,所以可口可樂、雀巢、百威這些最偉大的公司,能穿越一個又一個的周期,能一直活得不錯。其實,用戶都在講健康,但在購買的時候特別誠實,所以你看可口可樂、百事,去年都增長了不少。
我們內部也這么講,去尋找“類毒品生意”,去滿足用戶的第一性。
第二,我們也比較喜歡“中國品類”,也發掘了不少中國品類,比如說云耕物作的紅糖,比如說花膠,在2018年和2019年發掘這些品類的時候,確實是小品類,可能很多人都沒聽過什么叫花膠,海里面有魚翅鮑肚參,山禽、燕窩、人參、枸杞、蟲草,滋補的12個品類,我們去發掘這些“中國品類”,因為大國崛起一定會有“大國品類”。
一戰之后的英國,二戰之后的美國,先是輸出科技和金融,然后是文化體系,好萊塢,格萊美,你的快消品一定會被帶出去的,不管它叫可口可樂、星巴克,還是KFC,我們現在也是一樣,00后會吃中國零食。
我們不怎么看短期風口,客觀講,在這一波新消費里面賺到錢的機構,不超過五家,我覺得我們還是賺到錢的。
因為我們入場早,2017年和2018年時,很多人都賺到了很多估值,我們很多項目實現了成功退出。因為我們比較關注特別長期的東西,核心是要找到“電梯品類”,什么叫“電梯品類”?用戶長期向上的需求,我們內部不太喜歡漲2的3次方的需求,我們比較喜歡1.2的30次方的需求,就是每年增長20%,增長30年,什么樣的需求是這樣的需求?

餐桌的五個東西,主食、食材、調味、酒水飲料和甜點,主食一直在往下走,食材里面的豬肉也在往下走,蛋白類在往上走,維生素也在往上走,這些是確定不變的,而且是幾十年確定不變的,你在電梯里面即使什么都不變,這個電梯每天每年往上開20%,你投資的項目也就往上開20%。
所以我們天天去探索怎么樣用吃增加用戶的幸福感,或者降低用戶的痛苦感。我們是這么來看品類的,這也是我一個好朋友的公司叫空刻,也是這幾年崛起的一個新品牌。大家本來就吃意面的紅利,線下有這么多必勝客已經把用戶需求教育完了,他無非用一個零售化的產品在抖音,叫做用算法心智收割的人心心智。
那些新的獨角獸到底怎么誕生的?左邊就是用戶穩定向上的慢變量的需求,這是需求側。供給側就是這些快變量,它可能是流量,可能是渠道,可能是數字化,可能是新型的組織,這是我們比較關注的八大品類,核心就兩個,其實你看吃的只有兩條線:一條,是低毛利的線,像圣農做的事情,你就必須全產業鏈,你只做品牌,利潤是不夠養活公司的;另一條線,是高毛利的品類,像可口可樂這種,你就需要跟渠道合作,我覺得渠道再強,也不可能做出一個沃爾瑪的可樂,因為它是絕對的快消品。
站在產業的角度,一個企業要判斷自己在產業鏈的哪個位置。比如說預制菜,我們比較喜歡微笑曲線兩頭的企業,預制菜我個人覺得最終是一個渠道驅動的生意,不是品牌驅動的生意,所以我們不怎么參與預制菜品牌。
酸菜魚的最優解決方案是什么?肯定是盒馬把魚切成魚片,再配一個酸菜魚的調味包,30分鐘送到你家里,而不是在冰箱凍一個365天的魚片。

其實,新消費品牌能起來,本質就是它在產品上做的一些微創新,剛好碰到了渠道的變遷,才能脫穎而出,做到10個億左右,但往往你做到10個億的時候,你的產品不再新,渠道紅利消失,這是大家應該去探索的問題。
怎么樣實現二次增長?這是個比較網紅的項目,創始人2019年底2020年年初來找到我們,拿的就是左邊這個產品,就長的特別像藥,跟我講這個飲料有多好,里面有膠原蛋白,能助眠。
我說,我都喝飲料了,飲料的第一性到底是什么?飲料的第一性是讓用戶爽。如果要補充這些,我會去吃維C等。吃這些東西,你沒法討好所有的用戶。
所以,我說能不能把這些東西都不要,價格從16.8元一瓶降到10塊錢以下,9.9是CBS動銷的生死線,做飲料,我們加更多的檸檬酸,讓這個東西變得更酸,喜歡酸的用戶就愛你愛的要死,不喜歡酸的用戶會離開你。
這個時候,你在喜歡酸的用戶面前就有定價權了。被你的用戶追,你就擁有定價權了,這個時候你在渠道上做投放就有穿透力了。
這是我們另外一個項目,叫官棧。當你定了戰略之后,怎么實現?我覺得它是一套系統的動作,你看我們當初給官棧出了一篇叫海洋滋補的報告,你怎么實現它?下面中間那張圖叫做滋補的12個流程,前臺、中臺、后臺,到部門到崗位到人,最后來制定行業標準。
這是我們另外一個叫袋鼠先生的項目,現在一個月大概能賣7000萬左右,也是代餐第一名,它其實是在線上做分銷的,通過線上,你們天天在抖音刷到的十來萬,百來萬粉絲的KOC做分銷,這跟找線下經銷商不是一個事嗎?
我們為他重新梳理了這一套流程,線上抖音媒介的,上個月掛車18.8萬個,相當于有18.8萬個腰部紅人在給他帶貨,這18.8萬個腰部紅人就是臨時批發市場門口的檔口,與之一樣的邏輯。
你看袋鼠先生的抖音部門不就很像一個線下品牌的渠道部門嗎?做三件事情,一,就是找經銷商,我們叫媒介;二是,做自播,不就是做自營店嗎?三是,圖文。我覺得,做事情要遵守行業規律。你的行業規律決定了你的最優作戰單元是什么。這個也是你們分享特別多的新品牌,叫認養一頭牛。因為乳品是一個巨頭盈利的行業,作為一個新公司,怎么樣來做競爭,每次認養一頭牛的開場都是“我要做乳品行業第五名”,我覺得這個定位特別清晰。我覺得第一第二肯定還是伊利、蒙牛,輕易不能被顛覆,所以你怎么做到第五名?他的組織結構,他所有人都是自己培養的,自己招的管培生,因為你挖不來蒙牛、伊利的人,若你挖來,乳品行業毛利這么低,你支撐不了用挖人的方式培養人。管理紅利是有邊界的,中間這個是華萊士的華總,他還是教會了我們挺多東西的,我也經常去跟他請教。中國餐飲有兩家,線下直營是海底撈,師徒制,這是他做的組織創新。加盟就是華萊士的華總做的433這一套,但現在華萊士在縣城的生意也受到了巨大挑戰,我個人覺得管理紅利是有邊界的,當大家不吃你的漢堡的時候,對面KFC也下沉到縣城了,旁邊有個年輕人更喜歡的卡斯汀,你把錢分的再好,組織能力再強,你拿什么分?
所以,我覺得是要先選個正確的生意,再把生意做正確,正確的生意叫戰略,把生意做正確叫組織。
最后是資源的問題,我們叫價值投入,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
現在很多渠道也做自有品牌了,很多品牌也去開店,但是我覺得最終還是會術業有專攻。為什么渠道能做烘焙產品,是因為你去7-11買面包的時候,先看品類,再看價格,再看保質期,決策結束。
所以7-11能做面包,還是因為用戶決定的,有的品類渠道是很難做的,因為有的品類用戶還是認品牌。所以,我覺得大家最終會是融合的狀態。
不同的渠道做貨的方式不一樣。你看做線上,做貨架電商和做興趣電商,做貨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我覺得大家要重新理解這些平臺,很多線下零售的人沒有真正完全理解這些平臺,你說這些平臺真正是一個賣貨的渠道嗎?
它已經把賣貨,把內容甚至把你家的水電費都融合到一起了,所以要學會怎么跟超級平臺做生意,我們當初能把握住三四十個新消費品牌,不就是他們更會跟超級APP做生意嗎?

你們覺得微信到底是一個APP還是一個操作系統?超級APP它本質代表用的是戶本身能創造需求,各位在座的是不是在抖音上經常買自己并不想買的東西,它不就創造了需求嗎?用內容在誘導你購買,這就是超級平臺實現的內容場、貨架場和營銷場的統一,它并不是一個線下渠道的貨架場,所以我覺得跟超級平臺做生意的邏輯要發生一點變化。


我們畫了兩張圖,大國崛起,都是品牌和渠道同步崛起的,一張美國的,一張日本的,都一模一樣,渠道和品牌同步崛起,不存在誰吃掉誰,我今天是代表我們這些網紅品牌方,我們還是希望他除了會跟超級APP做生意以外,也會跟各位線下連鎖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