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乳業時報(ID:rysbwx)
近日,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奶牛種業創新團隊培育的“克隆奶牛”順利出生。這是國內首次采用體細胞克隆技術對現存群體中終生產奶量超過百噸的優良個體進行種質復原保存,并用于良種奶牛高效繁育,取得了體細胞克隆技術在良種奶牛培育中擔當核心和關鍵角色的新突破。
初生的克隆奶牛重56.7千克,體高76厘米,體斜長113厘米,出生后半小時開始進食初乳,臨床檢查健康,體型花色與體細胞供體奶牛完全一致。目前,基地已經陸續出生了3頭克隆牛。這批克隆牛的原本個體是分散存在不同養殖場、生產超過4胎、年產奶量在18噸以上、終生產奶量大于100噸的奶牛。克隆奶牛的陸續出生,意味著分布在不同養殖場的高產長壽奶牛在寧夏獲得了重生。
記者了解到,這批克隆奶牛是依據生產性能記錄和體型評定,選擇群體中高產長壽和抗逆性能優異的明星奶牛,采集耳緣組織,培養皮膚成纖維細胞,通過核移植生產克隆胚胎,并進行胚胎移植,使其成為百噸明星牛群體的核心成員。首批移植的120枚克隆胚初檢妊娠率達到42%,200天以上在孕率達到17.5%。標志著該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進一步成熟,首次將克隆技術成功用于奶牛良種培育的關鍵環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繼2022年10月奶牛活體采卵-體外胚胎生產(OPU-IVP)技術應用取得成功之后,在奶牛良種繁育技術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長期以來,我國奶牛良種對國外的依賴度高居70%,國內奶牛群體中適應性良好、終生奶產量超過100噸、總性能指數超過2400的超級奶牛總量不足萬分之五,且非常分散,很難參與到有計劃有目標的選育選配,良種選育的珍貴資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最終造成國內優良奶牛遺傳資源流失。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靳亞平介紹,“體細胞克隆技術在新領域的應用,避免了引進活牛的生物安全風險,極大地挽救了瀕臨淘汰的優質種質資源,對于實現國內適應性和抗逆性良好的超級奶牛重生和擴群,形成超高產奶牛育種群體,為選育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良種母牛和后備種公牛提供了優質資源。”
近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奶牛種業創新團隊在靳亞平教授的帶領下,圍繞制約我國奶業健康發展的關鍵瓶頸,開展了一系列良種奶牛快速繁育技術研發,建立了奶牛卵巢功能與子宮容受性調控技術,完善了奶牛活體采卵、卵母細胞體外成熟、體外受精、單精子注射、胚胎培養和胚胎移植技術體系、干細胞技術克隆技術體系和奶牛繁殖障礙性疾病、布病等重大疫病防控技術體系。
靳亞平教授表示,“我們計劃用2至3年時間,通過克隆技術、活體采卵體外胚胎生產和性控技術,建立一個上千頭的超級奶牛核心群體,將為我們后續培育自主的種公牛和良種奶牛種質資源提供重要支撐,為破解我國奶牛良種依賴國外的卡脖子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