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母港朱毅:認清趨勢、守正創新,把握農食產業創新發展機遇
等到來年春暖花開,相信光明母港的事業也會同崇明島上的鮮花一樣,迎來一片欣欣向榮。

文:陳欣雨
來源:35斗(ID:vcearth)
近日,在2022國際未來農業食品百強·楊凌峰會上,由院士專家、上市企業高管、創新農業食品企業以及政府、使領館、國際組織及金融機構組成的70多位嘉賓現場帶來50余場分享。光明母港投資總監朱毅在會上作了“認清趨勢,守正創新”的主題分享,本文據其分享內容整理。
圖:光明母港投資總監朱毅
光明母港隸屬于光明食品集團,母港坐落在上海生態島崇明島上,占地50平方公里,這小小的50平方公里囊括了所有適合做農業創新和種業創新的場景,包括了大田、溫室、植物工廠、集裝箱農場、魚塘、坡地、果林等。圍繞種業創新和農業創新,未來光明母港希望能夠吸引一批圍繞商業化育種的科學家團隊,把他們的科技成果真正帶進市場,到上海進行中試和成果轉化,光明母港也希望所有技術和成果都成為面向市場的成功產品。光明食品集團是上海市一家國資企業,到目前為止,光明食品集團成為了主要服務特大型城市市民的集食品和農業板塊為一體的綜合型食品集團,主要業務板塊包括乳制品、肉制品、糖業、酒業、海洋食品、現代農業、商貿流通板塊、房地產開發、農業創新園區等,集團經營理念是讓市民離不開光明;成為集食品產業與供應鏈、城市食品保障服務與資產經營管理于一體的綜合型特大城市食品農業服務集團。為融入城市服務的體系中來,集團會根據未來城市人口發展結構的變化進行業務調整,因此,集團不僅涉足農業、食品加工,更專注于某一些細分領域,例如城市廚房、預制菜賽道、中老年人營養食品健康等。還有花卉產業、城市保供服務體系、城市廚房的生產和供應體系等全面開花。從田頭到餐桌,集團以乳業和肉業為主要引擎,圍繞高蛋白進行發展,這一來源不僅來自于傳統動物,更要向植物和微生物要蛋白。光明母港投資總監朱毅表示,農業與食品的關系,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從田頭到餐桌。未來,其發展趨勢很有可能是消費者在餐桌端的需求倒逼農業前沿發展。演講中,她為我們闡述了光明所窺見的食品與農業賽道中的創新發展機遇。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們要樹立大食物觀,不僅要發展設施農業,還要建立更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向動物、植物、微生物要熱量和蛋白,是解決食品生產端和需求端錯配問題、增強食物供給韌性的重要手段。當前,我國高質量蔬果主要依賴國外進口的桎梏仍未打破,大量減少化學農藥化肥在種植過程中的使用的倡導,也會催生出農業領域中微生物發展的賽道,這必將成為未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在食品加工領域,除農產品售賣環節外,食品加工的中下游都要經過加工或者說品牌和渠道的包裝面向消費者。未來,食品也需要向營養健康、安全、綠色、智能、全鏈條、可追溯融合發展的方向“進化”,在食品智能制造方面,當前,光明食品集團乳制品企業已經做到了黑燈生產體系,實現了無人、全自動的全程追溯。在替代蛋白領域,盡管目前我國有著一定的政策限制,但會逐步迎來開放。 第二個圍繞食品加工變革的方向是食品感知和精準營養。以華大基因為例,其專門組建了精準營養事業部,主要產品為各類可供人體食用的益生菌。益生菌劑型未來應用場景非常廣泛,有著極大的市場,但其面臨的問題我們必須正視,比如益生菌壓片易失活、碰到水劑型不穩定會滅活……但朱毅表示,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益生菌產品遲早會“飛入尋常百姓家”。最后,則是預制菜賽道。預制菜并非簡單的將菜品洗凈抽真空,這當中還涉及到食品安全、營養的搭配、食品包裝技術和保鮮技術、冷鏈追溯系統、企業對消費者觸達和心智的理解、品牌營銷等,需要久久為功的努力和堅持。從事消費品和食品的企業還需要明白,觸達消費者的通道和渠道是企業發展中非常重要的抓手。當下,消費品50%的成本用在了通路上,因此,在消費者領域,掌握產品力、了解消費者心智和購買行為,并找到對的觸達消費者的銷售渠道和方法是大勢所趨。在此基礎上,光明集團針對學生開發了定制化的營養餐食和產品,針對老年人進行了一系列的產品開發,集團有興趣和信心把前沿技術進行真正的商業化應用,變成終端產品讓消費者受益。集團緊緊圍繞食品和農業進行創新工程。第一是高蛋白強鏈工程,第二是現代種業創新工程,第三是品牌食品的煥新工程,第四城市服務融合的創新工程,第五是綠色低碳示范工程,第六是數字化創新,第七則是管理創新。集團也在同步開展品牌食品的煥新工程。農產品觸達消費者的時候品牌形象、IP非常重要,一些有很多歷史沉淀的老字號品牌經過多年的發展,處在被新生代遺忘的邊緣,但其可以通過新的概念植入煥發出新的活力。比如大白兔奶糖,在過去的五六年里,經過重新的二次營銷、包裝、定位,它重新了回到消費者的視野當中,被年輕一代消費者接受,并成為了網紅產品。等到來年春暖花開,相信光明母港的事業也會同崇明島上的鮮花一樣,迎來一片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