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核桃
來源:財經無忌(ID:caijwj)
巨幕觀影、球隊比賽結果競猜,位于蘇州太湖風景區的一處高端養老社區內,卡塔爾世界杯的氛圍正酣。
這里絲毫察覺不到衰老的氣息。就在剛剛過去的11月里,這里的露天庭院里舉辦過燒烤派對,年輕的工作人員手拿著麥克風,與老人們一同唱著卡拉OK;感恩節的當天,這里還舉辦了一場化妝舞會......
在10月初,一次偶然間,我意外地在社交媒體上刷到了這家養老社區的試住邀請——他們計劃邀請100位年輕人來免費試住,提前享受未來的養老生活。
對當代的年輕人來說,“養老焦慮”已成為了熱議的話題。在小紅書上,關于“90后養老”“29歲,開始給自己準備養老金了”、“90后養老攻略”等話題已屢見不鮮。
來自騰訊與清華大學的《國人養老準備報告》顯示,為提前做好養老準備,超七成的90后已開始考慮養老,80后、70后養老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侯斌在一項調查研究中也明確指出,青年人的“養老焦慮”正在持續提升。
對焦慮最直觀的感受體現最近正式落地的個人養老金業務。各大商業銀行將產品做成了開屏廣告,我身邊的年輕一代,見面的第一句話,除了世界杯外,幾乎就是個人養老金。
11月中旬的一個周末,我和朋友來到了這家高端養老社區,既是為了體驗未來的養老生活,也是為了近距離地感受年輕一代與老年一代的“養老焦慮”,因為他們的現在往往就是我們的未來。
當這場關于暮年的戰爭提前打響,身處其中的人們會如何理解自己此刻的處境?在這家高端養老社區里,形成了一個折疊的“老后圖景”。其中一位入住的年輕人表示:“我以后住的養老院要是低于這個標準,我就去送我的孩子去孤兒院。”而我的朋友帶著為她的母親尋找未來養老機構的心愿來到這里,卻全程跟我說:“我媽媽一定不會喜歡這里。”
與人們普遍的焦慮相對應的是,中國養老產業的火熱。保險、地產與互聯網大廠都將視線落于這一萬億市場規模的藍海賽道,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就稱,養老產業是“一個供給沒追上需求的市場”。
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人,人們關注害怕的已不再是“變老”,而是如何“更好地老去”。
01
預想中的退休生活
年輕人預想中的理想退休生活究竟是什么?
在前往實地調研前,帶著這樣的疑問,通過社交媒體的關鍵詞爬取,我簡單地勾勒出了一副理想畫卷——帶著這份年輕人的養老標準清單,我可以一一對照這家養老機構是否符合年輕人的需求。
在豆瓣“你預想的退休生活”的近六千條話題討論中,我截取前50條熱門評論做了詞云分析,這反映了年輕人們對養老生活的共性需求。比如,出現頻次最高的關鍵詞是“院子”:年輕人們希望擁有一個大大的院子,在這里可以養花種草、閱讀與曬太陽。
其次,城市的選擇也很關鍵。區別于“逃離城市,回到小鎮”的養老生活,由于他們對退休后的生活質量依舊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一定要去喜歡的城市”成了養老的標準,其中海南、鶴崗、大理等網紅城市成了他們的第一選擇。
一位年輕人甚至給自己退休生活安排了春夏秋冬四個選擇:“冬季在海南,春季去揚州,夏季去貴州,秋季去新疆。”
娛樂活動也是必須的。“旅居式養老”成了社畜們的終極夢想,“把車換成房車”“和好朋友每月都能出一次遠門”。閱讀、廣場舞也必不可少,最好還能帶上自己的貓和狗,一些更實際的需求是“天天躺在床上玩手機或看動漫。”
當然,這其中也有一些聽起來比較瘋狂的想法——比如,有人想要退休開成人用品商店,有人幻想自己身在歐洲某個海邊小鎮,聽著披頭士的歌;有人提到了要組一支老年樂隊,做小區廣場上最靚的仔;還有的年輕人可能當前正處“戒糖期”,對食物要求極高:“我要天天吃甜食,喝奶茶,不做飯,點外賣。”
從上述討論,我大致歸納出了年輕人對未來養老的清單:首先,時間自由,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一天生活;其次,生活水平不能低,房子的選址以及配套基礎設施要達到一定的標準。最后,是社交需求,一定要有三五知己一同陪伴。
我的朋友則是為她的母親尋找未來的養老居所。她的母親距離正式退休還有四年,在退休前,她的母親明確提出想要試試養老社區。
對比過居家養老、住家保姆等多種形式后,我的朋友告訴我,她已開始為母親物色起養老機構。比起年輕人更聚焦精神層面的養老需求,她更看重三個標準:一是價格,目前她每月的預算在八千左右;二是社區氛圍,由于母親未來是一個人居住,她更看中服務人員的熱情以及在住老人的情況。三則是房間內基本的適老化設計。
帶著不同的調研意圖,我們一起來到了這家坐落在風景區的養老社區,而這趟旅程打破了我們此前的諸多認知。
02
跳舞機、養生茶與節拍操
驅車穿越鬧市,距離城區大約半個多小時的車程,便抵達了目的地。辦理完入住后,我們正好趕上午飯時間,于是便馬不停蹄地趕到了餐廳,前來吃飯的老人并不多,這里的老人似乎以江浙一帶為主,從他們的口音中你就能體會到這一點。
餐廳的入口處,一張四四方方的展板上寫著一周菜單,窗口上貼著“本幫菜”和“淮揚菜”兩張標簽,大抵可以看出這里的菜品口味。餐品被分為了大葷、小葷和素菜等多種餐別,每種餐別里有三樣餐品。一周的餐品幾乎沒有重樣,我們算了下,早餐共計70種,午餐晚餐則接近180種。
餐廳內就餐的老人不多/作者攝
除了豐富度外,根據食物所含營養物質,餐品還被分為了“紅綠燈”三類,比如紅燈食物高油高鹽,要限量吃,在菜單中,上海八寶鴨、上海紅燒肉等都被標注了紅燈。我的朋友點點頭,表示這很科學,但隨后又扭頭跟我說:“但我估計我媽不會看。”
窗口內,為我們服務的是穿著紅色圍裙的食堂阿姨,讓人不自覺地有了一種“夢回大學食堂”的感受。不過好在這里不需要考慮“阿姨的勺子量多量少”的問題,每個都是小碗菜,甚至到了付款的時候,機器能夠自動識別出一餐的攝入能量以及相關的運動建議。
比如,我的這一餐,總共花費15元,對應的運動建議是走路28分鐘、跑步12分鐘,籃球14分鐘以及跳繩11分鐘,堪比“機器版帕梅拉”。
能計算出攝入量的餐廳智能化設備/作者攝
但拿著餐盤的我,卻陷入了沉思:我一個從來不運動的年輕人或者是一個老人,該如何度過機器為我規定的這將近一個小時的運動。
另一邊我的朋友又開始對價格犯愁,每餐的價格在15元左右,盡管菜品豐富,但一天三餐的花費接近50元。“她節儉慣了,平常都是自己帶飯,在食堂里吃飯都不多。”她拍了一張照片給她的母親,過了好一會兒,母親回復了一句:“這么小的碗,能吃得飽嗎?”
事實證明,知女莫如母。對于一個年輕人的胃來說,“三碗小菜+一碗飯”的量確實扛不住餓,但我們提前了解到,這里有固定的下午茶時間——蛋糕以及飲品供應。
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午,當我們來到飲品區的時候,正巧撞上了一群前來參觀的爺爺奶奶,他們手拿紙杯,正品嘗著養生茶。一位爺爺向我這樣形容養生茶的口味:“一種花生茶的口感”。
每天都有的養生茶/作者攝
而在吧臺服務的是兩位看上去年齡不大的年輕人,其中一位正拿著菜單,照著上面的配料表向迎面而來的參觀者介紹。我的朋友看到了桌上備好的小蛋糕,剛準備點一份,工作人員卻禮貌地向她表示:“這是定制的。”
后來她打開美團,發現距離最近的一家糕點店需要半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才意識到,這里的老人并不需要外賣。
大廳里人來人往,那組前來參觀的老年團還在圍著養生茶討論,位于中央的一架鋼琴,時不時傳來稍顯生澀的琴音。有老人會上前彈奏一曲,雖然鋼琴正中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本周杰倫的鋼琴曲譜。
位于大廳中央人人都可以彈的鋼琴/作者攝
除了眼前的鋼琴打卡地外,這里每周都會安排相應的課程與娛樂活動。鋼琴聲樂課、基礎繪畫課、瑜伽課、剪輯課、手工課與茶藝課......不同的課程被安排至不同的功能室。前幾周,這里剛剛結束了騎行活動,一位前來體驗的年輕人甚至被種草了用來騎行的自行車。
事實上,課程與娛樂活動是養老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相應的課程可謂分為知識傳授、興趣實踐以及集體參與三類。在課表上,我驚訝地發現這里居然還有門球課與騎行課。對于我的驚訝,已經參觀了幾家養老社區的朋友卻已習以為常:“在課程上,機構已經開始卷出花了”。
她上一次參觀的一家養老機構,已經開始使用VR一體機了。在隨后的參觀中,我們確實也找到了最新的PICO以及switch,不過從使用程度上來說,我們并不確信老年人是否會頻繁使用這些年輕人愛玩的游戲設備。
畢竟,在參觀的當天,我們在使用switch跳舞的過程中,一旁的阿姨在向我們安利隔壁的“跳舞機”(它只需要打開電視,腳踩墊子上的箭頭就可以了,并不需要連接手柄)。
當然,此刻的你或許會問,既然每天都有課程,你們為什么沒有去體驗當天的課程?原因并不難理解,手工課程安排在下午兩點,因此趕路實在太累,我們吃完午飯后倒頭就睡,于是雙雙錯過了當天的課程,醒來時已是三點半了。
畢竟入住這家養老社區的前提是配合老人們的作息習慣,早餐七點開始,晚上八點之后保持安靜,謝絕一切來客進入。為了努力跟上這里的生活節奏,我們預約了第二天早上八點半的養生拍打操。


一場提前打響的“暮年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