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十里
來源:靈獸(ID:lingshouke)
01
多地蔬菜滯銷,供需失衡
初冬時節,本應是全國蔬菜、生鮮暢銷的旺季。
一方面,秋收剛過,大量的蔬菜、水果面市;另一方面,隨著接下來諸多節日的臨近,居民進入囤菜季。然而,今年國內多地蔬菜遭遇滯銷難題,甚至價格降至幾分錢都無人問津。
前兩天,一則“山東曹縣農民毀菜”事件登上熱搜,具體原因是由于當地的蔬菜產生大量滯銷,因而一些農民將收購的蔬菜毀在地里,“與其賣不出去,不如爛地里當肥料。”
而這類關于蔬菜滯銷的事情在疫情的3年來已是屢見不鮮。尤其是近兩個月,河南、山東2個農業大省深受影響,要么是地里的蔬菜價格被過低收購,要么是出現滯銷。
據相關新聞報道,僅河南平頂山,超過10萬噸蘿卜、大蔥滯銷,周口更是多達14.7萬噸西芹、娃娃菜等蔬菜滯銷。據不完全統計,河南全省累計30萬噸蔬菜滯銷。
“這波蔬菜滯銷涉及區域比較廣,河南、山東、河北尤其嚴重,主要原因是疫情造成的物流不暢,隨著各地疫情防控政策的放松,情況會得到有效的緩解。”零售供應鏈專家林夕瑜向《靈獸》表示,而這波蔬菜滯銷還有一個共同特點,不是主要產區。
11月農業農村部檢測數據顯示,本月28種蔬菜批發市場均價為2.16元/斤,環比跌幅11.32%,跌幅擴大4.25個百分點,而目前全國在田蔬菜面積1.03億畝,同比增幅4.04%。以中旬新發地大白菜價格為例,批發均價不足0.5元/斤,同比跌幅28%左右。
供需關系決定價格,從近期多種蔬菜價格下行可以看出,在零售端市場,蔬菜的供應是充足的。而上游又有大量的蔬菜滯銷在產地端,又反映出蔬菜滯銷本質,卻是市場供需失衡造成的產銷矛盾。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21年中國蔬菜播種面積為21872.21千公頃,蔬菜產量為7.67億噸,2022年預計蔬菜播種面積增長至22356.35千公頃,蔬菜產量可增至7.91億噸。
進一步解釋其原因是,今年的蔬菜生長期氣候條件較好,同時,去年的蔬菜價格行情也比較好,今年就有大批的農戶參與其中,種植面積自然有所增加,因而蔬菜產量有所提高,供應量大,競爭加劇,致使價格走低。
但其實回看去年蔬菜價格高,并非因為種植面積不足造成的供需失衡,而是因為去年天氣和成本上漲所致的蔬菜漲價。
去年9月,北方地區多地遭遇多年不遇的秋汛和洪澇災害。一方面,造成農田過濕,部分田塊出現積水,導致蔬菜受災200多萬畝;另一方面,持續低溫,導致光合作用下降,蔬菜生長發育受阻。
其次,因為疫情原因,運輸流通成本明顯增加,尤其是北方蔬菜受災導致茬口銜接不暢,部分品種跨區調運增多,運距拉長。同時,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持續上漲,這些都抬高了蔬菜的生產成本。
由此可見,去年的諸多“偶然現象”,造成“賣菜難、價格高”等情況,讓菜農種植積極性提高,種植面積增加,致使整個市場供需關系失衡,這是造成蔬菜滯銷的主要原因之一。
產量提高,供給增加,導致價格下降,整個傳導過程是合理的。但依然出現蔬菜大面積賣不出去,滯銷在上游產地,毀在農田里的現象卻顯得異常。
“這兩個月因為疫情防控,交通阻斷,蔬菜運不出去,同時。各地疫情防控政策不一樣,層層加碼,物流鏈條上的從業者和司機都怕隔離,不愿意接單,”一位零售從業者告訴《靈獸》。此外,疫情之后,多地批發市場、超市被封控關停,或者蔬菜經銷人員被隔離,整個鏈條層層受阻。
蔬菜大量滯銷,賣不出去,是很多農產品供應鏈上游參與者的困境。
在“山東曹縣農民毀菜”相關新聞的背后,之所以出現滯銷是封控所致。據媒體報道,外地車輛進入山東曹縣拉菜,要提前三天報備;而鄭州和西北西北五省份等地的貨車,即便提前報備也不允許進入曹縣;至于本地貨車拉菜外出,即便不經過疫情風險區,回鄉后也要居家隔離一周。
收購蔬菜的物流車進不去,即便成功出來也會被堵在高速路口,這不僅是在曹縣,而是許多蔬菜產地今年都面臨的難題。“河南蔬菜相關的經銷商挺多,但由于疫情管控措施,很多經銷商拿不到菜。”一位貨運司機爆料,過去在河南省內運輸150公里的價格大概是700元左右,如今則漲到了1200元。
11月以來,全國物流體系因疫情影響不暢,有網友根據個別快遞公司發給合作商家的停發站點表格,得出目前快遞全國網點“大面積停擺”的結論,停擺的占比高達65%。隨后國家郵政部門明確表態,確實有部分地區手疫情影響網點封停,但占比不大,運行總體平穩。
可消費者從親身感受上看,幾乎所有的快件都同一時間“停擺”。全國物流受阻,生鮮行業也不例外。
“疫情只是給蔬菜運輸造成了部分影響,不是滯銷的主要原因,蔬菜是經濟作物,應當遵循市場規律,滯銷在產地大多都是價格問題,比如價格倒掛與收割成本問題導致的滯銷與農民銷毀蔬菜。”林夕瑜告訴《靈獸》。
除此之外,客觀上來說,多地疫情出現反復,北京長達半個月無法堂食,學校放假,工廠停工,這些部分機關食堂和餐飲企業承載了大量蔬菜的消耗。關閉后,市場需求明顯下降,導致蔬菜團購量驟減。
盡管11月的數據尚未出,但顯然不會太“好看”。從10月數據中也可窺探一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0271億元,同比下降0.5%,環比下降0.68%,刨除汽車消費后社零總額下降0.9%。其中,餐飲收入4099億元,下降8.1%。
接下來,隨著管控的逐漸放開,物流恢復,滯銷的蔬菜的情況會得到進一步的緩解。
據報道,針對河南多地出現蔬菜滯銷賣難情況,農業農村部組織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等,啟動了全國部分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與河南滯銷蔬菜產地的專項對接行動。
疫情的三年里,所有的產業都被波及,而生鮮產業從產地端到生鮮零售端,更像經歷了一次次過山車。如今,在業內一個統一的共識是,生鮮的下半場將是產地種植端與產地供應鏈端的能力比拼。
目前,國內商超與電商零售端,從早起的零散采貨到全面進入產地直采模式。產地種植端也經歷了商超電商與批發市場兩種采貨商的模式考驗。
比如,九州兄弟聯通過聯盟旗下的區域商超在采貨上匯聚出足夠大的訂單量,與產地端直接簽署保質、保量、性價比、高周轉的協同合作。同時,在整車發貨上啟用拼車邏輯。這樣解決了傳統商超在產地生鮮直采上的品質問題、溢價定價權、穩定持續供貨問題等等。
而盒馬在今年也加強對農產品上游供應鏈的建設,在2025年之前,預計簽約1000個“盒馬村”,在全國農業產地采購共計10000億元的農產品。
“但其實所謂的訂單農業,也不是萬全的。”林夕瑜稱,“訂單農業在目前的個體農業經濟模式下不太適合,比較有效的解決滯銷問題,可以從調整種植結構,提高商品質量和營造當地交易環境來入手。”
“看到大量的蔬菜造成積壓后,開始找各個基地進行業務合作,雖然一斤蔬菜也就賺幾分錢,但如果量大,周轉加快,也能解決現金問題。”一位產地經銷商告訴《靈獸》。
隨著滯銷蔬菜得到逐步得到紓解,同時,疫情管控正在逐步放開。未來生鮮的“寒冬”在各個零售渠道或許會進一步加強,尤其是商超。
在疫情管控期間,商超成為各個周邊社區保供的重要角色,消費者購買生鮮和生活用品的重要渠道,這種“紅利優勢”早在三年前疫情爆發時就體現得淋漓盡致。接下來如果社會逐步放開,菜市場和地攤商販,社區周邊的個體戶,將會重新回到消費者的視野。
生鮮購買渠道增多,但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卻減弱。林夕瑜表示,今年下半年至今同類商品(水果)與同比都有所下降,這應該也算是疫情使消費力下降造成的,特別是高端水果市場流量大減。
大家對于生鮮價格會出現過于敏感的趨勢。過去,那些昂貴的進口水果作為零售業態提升營收、毛利的武器,如今消費降級下,消費者早已不是在進口水果和國產水果中去做選擇,而是選擇性價比更高的零售渠道。
此外,生鮮能反饋給商超業態的高粘性、高客流的能力正在逐步下降。因此,生鮮的價格戰會真正的打響。
在這樣的“比拼”下,如果沒有生鮮供應鏈優勢的商超,將會失去主動權。
正如陳立平教授曾指出的那樣,生鮮已經無法承擔幫助零售企業門店吸引顧客到店、提升顧客粘性的職能。相關企業應徹底展開變革,重新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到店理由,才有可能在接下來的行業洗牌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