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肖瑤
來源:源流品牌戰略咨詢(ID:originstrategy)
01
當自己回過神來,購物車組合已經變化了
源流今年發布了一個報告——《中國人食品飲料中的消費決策模式》。
其中有一個對品牌人小打擊,卻再正常不過的發現:對于很多品類,消費者并不是那么在意。哪怕是自己日常最常購買消費的食品飲料,也是如此。
- 首先,當我們提到“改善型需求”時,就是在說“不是剛需”。對于非必要的購買,一個消普通費者主動選擇品類或品牌的動機不足。
- 其次,對于當下新品類、新品牌、新產品爆發式的涌現,一個普通消費者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加之動機不足,導致購買動作雖然發生,但并沒有匹配相應的注意力。這進一步導致品牌表面獲得了銷售轉化,事實上卻沒有贏得心智份額。
21個大品類中,只有8個,消費者會在品類內主動考慮、挑選自己認可的品牌的;其它的品類消費中沒有品牌意識主動的參與。
消費升級,很多正是發生在這些缺乏主動品牌意識的消費過程中。我們訪談到的消費者,不知道什么時候,家里有了“綠色玻璃瓶的氣泡水”,有了“可以冷凍的半熟芝士蛋糕”,有了“帶有麥香的燕麥奶”,有了“香蕉牛奶、草莓牛奶、甚至綠豆爽牛奶”。

圖片來源于網絡
追問這些變化的產生,帶來了源流關于消費升級這一話題的核心觀點:
消費升級的發生,不是消費者在每一個消費品類中有意識主動選擇的過程,而是重要的消費習慣改變后,引發的一系列連續反應。回溯我們訪談到的消費者,食品飲料的消費改變,更多來自(無論什么原因)日常購物渠道的轉變:從超市到了山姆或者盒馬,從線下到了直播間。
當進入新的購物渠道,尤其是“更好”的購物渠道時,渠道整體品類與品質的選擇和升級,帶來了消費者購物車組合的變化。消費者的選擇仍然保留著節約注意力的特點,但升級的過程也自然而然的發生了。
不是因為買了更多好商品,所以生活品質變好了;而是進入品質生活的消費習慣中,開始購買更多好商品。
02
從行業“商品標準”到消費者“生活標準”
上述分析并不能帶來一個結論叫“渠道為王”。恰恰相反,今天中國市場,只有極少渠道提供了品質生活參考的價值。如何成為消費升級議題下消費者的購物目的地,是很多渠道創新升級都在討論的問題。“精選”、“嚴選”,并不是新概念,但是鮮少品牌真正獲得市場認可。

圖片來源于網絡
常去這家超市,(可能)因為他們家的烘焙比較好:用的材料好,動物奶油、新鮮水果等。但烘焙之外,卻并沒有引發他們對于其它品類的關聯購買,因為“也沒覺得東西怎么樣,太貴了,犯不上”。
這句常常出現的評價,最準確地反應了行業認知與消費者認知的錯位。嚴選、精選,強調的都是“選擇”,渠道的努力,很可能是用最高標準挑選出現有行業可提供的最佳商品。可問題是,行業在做的方向,也許并不是消費者想要的。
我們看過太多行業花費巨大成本做出的 “最好產品”,消費者卻并不看重其升級的方向與價值,也就是所謂“也沒覺得東西怎么樣”。
高貴品種、培育嚴格控制、果實還經過層層篩選的草莓,一顆50。可草莓就是草莓,甜嗎?不甜,就犯不上。

圖片來源于網絡
行業角度出發的品類“商品標準”與消費者角度出發的品類“生活標準”常常不匹配。
對一些品類來說,現有行業最高標準也達不到消費者預期;對一些品類來說,努力方向也許和消費者的期待南轅北轍;還有一些品類,也許已經遠遠超過消費者要求,只要夠用、夠便宜就行。
消費者對于“好”渠道的期待是,能夠成為自己品質生活的代理。一旦建立這種認知與信任,消費者愿意在這里隨著渠道的品類、品牌與商品選擇自然升級。要獲得這種認知和信任,渠道需要將自己的標準轉變。
從現有行業與消費者的認知錯位狀態出發,常常需要渠道改變或提升功能,從僅僅呈現品類內選擇或組合,到主動為消費者開發真正匹配的商品。
山姆的牛肉,會員口碑極好。我們在項目期間,從采購人員那里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山姆的牛肉好,除了對于肉質本身的控制,還有一個是消費者買到的時候是肉的最佳狀態。牛肉和豬肉的保存,對溫度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中國是豬肉大市場,所有的冷鏈運輸標準,都是按照豬肉的要求做的。
用豬肉的溫度運牛肉,就會出現大家常常看到的有血水滲出的狀態。曾經消費者能夠買到的牛肉都是有血水滲出的,這甚至被大家認為就是正常現象。為了讓山姆會員能買到真正的好牛肉,山姆為此專門建了一條牛肉冷鏈。

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值得參考的是7-11。在打造自身品牌的過程中,7-11與山崎共同推出“每日現烤直送”面包,與三得利合作推出“農場直送麥芽·純生啤酒”,和日清聯合開發“日清名店風味系列”。
這些品類都是7-11獨家供應,是建立渠道品牌認知的新品類。同時也成為了推動新品類發展、引領消費升級的重要力量。對于渠道品牌、產品品牌以及消費者三方來說,都是獲得最優結果的方式。
今天的中國市場,山姆、Costco這樣的會員店,盒馬這樣的創新零售渠道,剛剛開始這種新的嘗試。渠道品牌,正迎來巨大機會。
對于消費大環境,渠道變化是一次重要的“習慣改變”,由此會帶來更多的品牌升級的連續事件。這對在創新世界中可能是千分之一的新品類新品牌來說,當然是值得探索的建品牌的機會。也許一種新的引領消費、推新品類的方式也會在中國發展起來。03
一個值得注意的變化,以及可能引發的消費升級連續事件
影響消費升級的因素遠遠不止渠道一個。在經濟、社會、城市、人口結構等變遷的大背景下,很多過去我們認為“理應如此”的結構與習慣,都在發生變化。這其中,必然會引發消費的一連串連鎖反應。
源流在報告中,有一個有意思的小發現,也能牽出一個大話題。僅以此為例,說說還有可能的“習慣改變”。
報告中對人群做細分處理分析的時候發現,就消費者關心的品類數這件事,結婚與單身人群區別明顯,結婚后關心的品類數量降低到了7點多,不到8。而這個數字,在生完小孩后沒有進一步明顯變化。為什么結婚對生活的影響更大?追問這個問題,一個巨大的消費“習慣變化”出現在眼前。
單身與結婚,購物注意力會發生變化,這一點大家都知道,不同的品類有不同的核心用戶。但今天的社會結構中,出現了一類新的人群:大齡單身青年。
這里強調大齡,并不想引發社會話題討論,而是強調年齡帶來一個重要消費因素的變化:
30歲的單身青年,相比20歲的單身青年,最重要的區別是:更有錢。
消費能力、消費意愿以及消費態度的變化,催生出屬于單身消費的品類中,明顯的升級、高端化的趨勢。Lululemon是瑜伽服,但Lululemon的火爆全球,并不是伴隨瑜伽這項運動的普及,瑜伽仍然是極小眾的運動。高端、舒適、顯身材,對于大齡單身女青年來說,是選擇運動服飾并穿出去的重要需求。

圖片來源于網絡
小姐姐小哥哥們,保留單身的生活與消費習慣,又積累了更多資本,有更鮮明的態度與表達意愿,更多的消費升級機會在這里涌現。曾經屬于年輕人的“窮玩”、“窮游”,被有錢小哥哥小姐姐們帶到高端的品類中重來了一遍:運動、旅行,甚至玩具,都開啟了消費升級的通道。消費升級這個話題,在商業領域談了很多年。在經濟環境變化的今天,大家又在談論是升級還是降級。
回到消費者的角度,剛需基本滿足是確定的狀態,以更好的選擇方案適配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確定的下一步方向。
這個核心關注點的變化,在更大的商業邏輯里,變成了:消費者從希望買到最好的(從行業角度出發),到希望買到最喜歡的(從自身角度出發)。從消費者角度出發建立標準,今天,越來越成為品牌世界的核心命題。
我們訪談到一位山姆的忠實會員,提到了“消費升級”這個詞,她的回應是:“我不覺得我花更多錢了,其實去山姆,你算下來是更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