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國君
來源:咖門(ID:KamenClub)
一向以爆品出圈的M Stand,這次對油條大餅下手了。
11月6日,M Stand在公眾號正式發布了“油條燒餅”的內容,開始在早餐時段,在門店供應“咸咖啡+燒餅/油條”的組合。這個套餐到底賣得怎么樣?包子大餅們漸成為咖啡館標配,對行業意味著什么?這波風潮到底該不該跟?
燒餅油條進駐M Stand
全國258家門店開賣
油條蘸咖啡,在行業已經不稀奇了,但看到主打輕奢風格的M Stand,也要在店里賣燒餅和油條,我還是忍不住好奇起來。11月6日,M Stand在公眾號發布了關于“油條燒餅”的內容,要在門店早餐時段,推出“咸咖啡+燒餅/油條”的組合。從多家門店了解到,油條其實是可頌材質+油條造型,共有原味、提子味、香腸款三種選擇,而燒餅則是芝麻香的薄脆餅皮,配上咸鮮口味的肉餡。為了搭配早餐,他們還專門推出了加入咸芝士的咸口拿鐵,油條蘸上咸口咖啡,讓很多網友直呼既滿足了咖啡味蕾,又兼顧了中國胃。曾以燕麥曲奇杯拿鐵、椰子蛋咖啡出圈的M Stand,在很多人的認知里,都是潮流和調性的代表,此次突然在258家門店里,賣起了油條大餅,這種沖突和碰撞,讓很多顧客產生了新奇感。無獨有偶,在上海,還有一個叫做喬咖啡的品牌,曾以10元的“包子+咖啡”組合走紅。喬咖啡創立之初,定位就是中式糕點+咖啡的品類組合,在這家店里,不僅可以吃小餛飩配咖啡,且燒賣、咖喱角、叉燒酥、蟹殼黃都可以搭配咖啡。店里的“現烤蟹殼黃+拿鐵”、“現蒸狀元糕+美式”等搭配,還成為顧客們的必點菜單。聯想到前段時間和府撈面旗下的“中式快餐+咖啡”模式,盤點這波趨勢,我發現,之前多是獨立小店在玩的“煎餅果子配咖啡”,現在連鎖咖啡品牌也關注到了,并且開始采取行動。未來包子油條大餅會成為咖啡館的標配嗎?連鎖品牌的入局,對行業意味著什么呢?油條大餅,會成為咖啡館標配嗎?
在1年前,武漢的“油餅包燒麥”咖啡套餐,周末最高能賣400份。半年前,上海富民路上有一家“煎餅果子咖啡店”火了,不少網友不惜排隊一個多小時,“煎餅果子咖啡”還登上了微博熱搜。上海老字號的春風松月樓推出“咖啡+菜角”早餐組合,在廣州、汕頭等地還出現“咖啡+腸粉”早餐店;天津有只賣“咖啡+包子”的咖啡店,昆明葵檸咖啡推出“梅干菜扣肉餅+咖啡”……每一次中式小吃與咖啡的碰撞,都能吸引大波關注度和流量。不得不說,越是“土到塵埃”的民間小吃,與咖啡結合后,就越能激發出沖突效果,牢牢拿捏年輕人的好奇心,全國各地的咖啡館都在嘗試。但其實大家大多時候,是把中式小吃當成了制造話題、吸引流量的產品,這些小吃+咖啡的搭配套餐,有的是限時銷售,有的是限量銷售,少有將其沉淀為經典款的打算。但最近這一波,連鎖品牌紛紛入局,讓這件事有點不一樣了。比如M Stand的油條,使用可頌材質,三方配貨,在門店簡單烤制的方式出品,就已經在供應端和標準化上,打出了一個樣板。又如和府撈面旗下的“拌面+咖啡”門店,從產品、供應鏈、動線、人員、運營等,都在探索一條新的生意模式和盈利模型。相比于獨立門店,有資源的連鎖品牌,更有實力試錯,也更有能力解決模式和供應鏈的問題,為包子油條大餅進入咖啡店打了前站。“不奇怪啊!燒麥吃完有點膩,喝杯酸的手沖剛好可以解膩,完美!”事實上,咖啡搭配中式小吃的做法,最早是出現在國外的唐人街,一邊滿足在外華人傳統飲食的習慣,一邊滿足大家對咖啡因的需求。不得不說,中國胃,只有熱食,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感。在很多包子油條+咖啡的套餐評論下,我發現很多消費者由衷的感嘆,“太懂我了,我都是這么吃的。”相比于面包、三明治配咖啡,燒餅油條與咖啡的組合,似乎更符合中國消費者對“早餐”的定義。其實,無論是三明治配咖啡還是肉包子配咖啡,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讓自己能吃飽喝好,然后精神滿滿地開啟新的一天。加餐、加小食,從下午茶擴展到早餐場景,這是咖啡店滿足消費需求、增強抗風險能力的必然選擇之一。咖啡館加餐食這個話題,其實是一個在行業多年爭論不休,也遲遲沒有定論的事情。有一些獨立小店因為盲目加餐食,導致備貨成本高,最終的營業額無法覆蓋因為加餐食帶來的人力、空間的成本,最終慘淡收場。星巴克對咖啡的專注全球聞名,十多年前,其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甚至因為三明治加熱后的奶酪味掩蓋了咖啡香而大發雷霆,憤怒地喊出過“讓三明治滾出星巴克!”但如今,早上走進星巴克,最多會有54種不同的早餐搭配,有咸口的火腿芝士蛋谷物三明治,也有燒汁風味豬肉滑蛋芝士包等隨心組合。不斷調整產品線,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也是品牌發展的必然。相比于衣食住行,飲品作為非剛需品類,特別是在后疫情時期,不少品牌都感受到了市場的寒意。上海品牌“茶是一枝花”在疫情后上的“蔥花油條三明治”,28元/個,如今在上午時段,一天能賣出幾十個,再搭配一杯咖啡,都是實實在在的收入。加入一些有味型記憶的包子油條類產品,搭配實惠的早餐組合,在現階段確實可以提升門店的抗風險能力的,畢竟能多賣一點,就多了一絲生存的機會。其實商業世界,沒有什么絕對真理,所有“正確方法”,都是因時而異。如果你的客戶有需求,如果你能解決供應和穩定的問題,你能算好成本、效率和體驗的賬,就可以果斷大膽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