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白酒產業又走到了自己的十字路口,量減價升、擠壓式增長背景下,行業分化明顯,誰將續領風騷?誰又將成為等待淘盡的泥沙?

文:楊偉
來源:斑馬消費(ID:banmaxiaofei)
哪怕你不是白酒股擁躉,只要對資本市場稍加關注,對這個板塊就絕不陌生。
從1994年誕生首支白酒股山西汾酒,到五糧液、貴州茅臺先后上市,周期交替,遍地神話,30年風云變幻。
如今,白酒產業又走到了自己的十字路口,量減價升、擠壓式增長背景下,行業分化明顯,誰將續領風騷?誰又將成為等待淘盡的泥沙?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資本市場啟航。短短幾年之后,方興未艾的A股市場,于1994年初迎來第一支白酒股山西汾酒(600809.SH)。
白酒作為消費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本土產業之一,兼具了成長性與盈利能力,理應在A股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為什么白酒第一股是山西汾酒?原來,早年汾酒以產量取勝,玻汾暢銷大江南北,當時有“汾老大”之說。
之后,瀘州老窖、舍得酒業、古井貢酒、水井坊、酒鬼酒等公司先后登陸資本市場,特別是1998年上市的五糧液(000858.SZ)和2001年IPO的貴州茅臺(600519.SH),讓市場看到了白酒、特別是高端白酒的商業價值。自此之后,“喝酒吃藥”行情,在A股市場間歇性開啟。
2015年前后,市場爆發最后一波白酒上市潮,今世緣、迎駕貢酒、口子窖、金徽酒先后亮相。至此,A股白酒上市公司數量達到20家。

沒有資本市場,頭部白酒企業們不可能成長得如此龐大。當然,如果沒有白酒股,A股市場也會缺少很多傳奇的故事。
股王貴州茅臺,曾在2021年初達到其市值巔峰3.25萬億元。全盛時期,還有1.36萬億的五糧液、4600億的山西汾酒、4700億的瀘州老窖、4000億的洋河股份。白酒股在A股市場的話題性與重要性,幾乎只有金融股能與之匹敵。
不過,近些年,在白酒市場量減價升、擠壓式增長的背景下,一些變化也在悄然發生。隨著維維股份戒酒、皇臺酒業退市,白酒上市公司數量縮減至18家。
早年,“豆奶大王”維維股份通過投資雙溝酒業大賺一筆,后連續收購湖北枝江酒業和貴州醇,成為實質上的白酒上市公司。
但是,由于經營不善,白酒業務持續虧損,公司不得不將白酒業務賣給昝圣達的綜藝系,回歸豆奶主業。
皇臺酒業曾是西北最大的白酒公司,一向有“南有茅臺,北有皇臺”之說。但是,它也可以稱之為最命途多舛白酒股,上市20年來先后換了5個實際控制人,公司證券簡稱也四度*ST。更因為連續3年虧損、連續兩年凈資產為負,于2019年5月暫停上市。
即便在剩余的18家白酒上市公司中,也逐漸形成了兩極分化的格局。頭部玩家貴州茅臺、山西汾酒等持續高增長,而尾部公司金徽酒、伊力特、金種子等不斷下滑,就連百億酒企牛欄山也陷入了增長和盈利問題。
2021年度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965家,總產量715.63萬千升,同比下降0.59%,實現營業收入6033.48億元,同比增長18.69%,利潤總額1701.94億元,同比增長32.95%。
簡單計算就可得知,A股白酒板塊,居然有四分之一的企業,連行業平均水平都達不到。

目前,這些掉隊的白酒股,分為兩種情況。金種子酒是幸運的一類,已經獲得了華潤的支持,復興在望;另一些,可能只剩下繼續沉淪的命運了。
比如說皇臺酒業,雖然實際控制人通過贈送資產、轉移債務、提供貸款、關聯采購等形式勉強恢復了公司的上市地位,但是,公司的業務能力難以恢復,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1.04億元、歸母凈利潤367.79萬元,仍然只是行業內的Nobody。
2016年3月金徽酒上市之后,不斷有白酒企業試圖A股IPO。最早躍躍欲試的,是西鳳酒。
西鳳酒曾是中國四大名酒之一,但是,近年來內部混亂、業績不穩,持續掉隊至跌出白酒十強。公司2016年3月和2018年4月兩度披露IPO招股書,都未能成功。
西鳳酒之后,又有兩家醬酒企業結伴沖擊上市,分別是赤水河左岸的郎酒和來自茅臺鎮的國臺。
與西鳳酒不同,這兩家酒企都完成了混改,汪俊林執掌郎酒,國臺的實際控制人是天士力背后的閆希軍家族。
這兩家企業借助近年的醬酒熱,實現了高速增長。國臺酒業業績連年翻倍,2019年營收、凈利分別為18.88億元、4.11億元;2020年郎酒以近百億規模,實現業績25億元。
在這6年多的真空期中,反倒是一些酒業邊緣市場的公司成功上市,比如賣酒的華致酒行,2019年初實現A股IPO。

但是,網絡版的華致酒行——酒仙網,2021年初披露招股書沖擊創業板上市,至今未能如愿。
擺在白酒公司面前的現實是,監管層不希望白酒股擴容,特別是彼時白酒板塊被爆炒的時刻。當然,不只是白酒,茶業、電子煙等行業,一直同樣被A股拒之門外。
在A股白酒板塊行情高漲,卻遲遲不能擴容的背景下,很多上市公司都通過沾酒,變身為白酒影子股。
這些公司無一例外,都處于業務困頓之中,急需轉型。大熱的白酒,就成了它們頗為看重的黃金救命稻草。與這些公司眉來眼去的,多是一些非主流白酒品牌。
比如說,園城黃金準備收購的圣窖酒業,后來又準備賣身眾興菌業;亞星化學與景芝酒業,大豪科技與紅星二鍋頭,吉宏股份與釣臺貢酒業,都曾傳出收購計劃。前幾年的白酒影子股名單,還包括群興玩具、大湖股份、怡亞通、巨力索具、來伊份等。
在白酒的黃金時代,這些標的公司們未能突出重圍,當行業進入到周期切換的十字路口,何來前景?
于是,這些上市公司的白酒跨界夢,多以失敗告終。勉強成功、與白酒業務沾上邊的上市公司們,也大多難以享受行業紅利。
擅長更名的巖石股份,完成收購后試圖再度更名為“上海貴酒”,一直未能完全落地。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7.87億元,同比增長73.92%,但歸母凈利潤下降42.70%至4730.16萬元。
青海春天極草業務式微后,跨入白酒行業,先后推出涼露、聽花等品牌,雖然炒出了名氣,但對上市公司的業績拉動極小。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1.27億元,虧損7540.31萬元。
保健酒企業海南椰島,近年與白酒企業合作定制,跨入白酒行業。但是,成本花了,沒掙到錢,導致前三季度扣非虧損接近5000萬元。

既然A股白酒板塊相當一部分公司達不到行業平均水平,近20家白酒公司的業績也只占到行業總量的六成左右。那么,還有哪些白酒隱形巨頭沒有現身資本市場?首屈一指的便是劍南春。曾經有很長時間,“茅五劍”就是白酒行業的YYDS。盡管該公司在內憂外患的壓制下,近年影響力有所下降,但根據四川官方的發布,其2021年的營收仍高達111.81億元,白酒十強是沒跑了。
湖北的勁牌,加上旗下的毛鋪,近年頗為強勢。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大概5年前,勁酒年收入70多億,毛鋪近20億,加起來也是百億規模的酒企。
當然,隱形白酒巨頭最多的還是貴州。除了茅臺、國臺,還有金沙、董酒等。貴州當地曾提出目標,預計十四五末將有6家上市酒企。
10月底華潤啤酒收購金沙酒業,大家才猛然發現,在行業內并不顯山露水的醬酒品牌“摘要”和“金沙回沙”,去年的凈利潤居然高達13.15億元。
相較于貴州白酒的低調潛行、川酒在各個維度的全面發展,以及徽酒在資本市場的應出盡出,最可惜的還是豫酒。
河南白酒歷史悠久,豫酒六朵金花,寶豐、宋河、仰韶、杜康、賒店、張弓,都是知名品牌,而且河南也是中國頭部白酒產銷大省之一。當地卻沒能誕生哪怕一家頭部白酒企業。
究其原因,產業化滯后、集中度差,以及操盤的資本玩家們志不在此,導致了今天的結果。
河南當地喊了很多次豫酒復興,但在當下的產業階段,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占,談何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