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營銷之美(ID:yingxiaozhimei)
又是一個枯燥的工作日,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摸魚翻相冊的時候,又回顧起了自己有滋有味的國慶假期。
七天的長假里,先是和朋友小聚,剛到酒酣耳熱,餐廳店員就適時地送上了解酒飲品;再上景區小吃街,被“純手工”的老酸奶吸引,免不了消費一波;最后到博物館吸收歷史,看到門口有臉譜形狀的文創雪糕,花30元買了一支。
仔細回味才發現,這三個場景看似毫不關聯,生意模式也各有路數,但背后竟然有隱藏的共性。路數是什么?共性在哪里?且聽我細細道來。
單一渠道走到底
餐飲專供的解酒飲品
工作應酬、朋友聚會、家鄉宴席……在幾千年酒文化的熏陶下,中國人的節日飯桌總少不了推杯換盞、花式勸酒。酒酣耳熱之際,你都用什么解酒?
大多數人肯定都不會吃“解酒藥”、“解酒糖片”,而喜歡喝蜂蜜水、純牛奶來緩解醉態。在國內,解酒飲品比藥片更接近消費者的生活習慣。
于是,我們在餐廳常見的解酒飲品開始嶄露頭角。先是蒙牛推出一款叫做“恬醒”的葛根風味酸牛乳,主打解酒功能;光明乳業緊接著上線酸奶“酒前一刻”,命名簡單直接,告訴消費者飲品的時間和用途;一款黃色瓶裝的“酒前酒后”也賣得不錯,在兩個月內拿到千萬融資。
解酒飲品的火熱背后,有6000多億的白酒市場,高達6億的飲酒人群,蘊藏著約1000億的藍海。既然功能在于“解酒”,就要將消費者的解酒過程放大,把以前易被忽視的解酒動作固定為消費步驟,隨后在喝酒場景中喚起目標人群的需求,而不是擺放在難以刺激購買的便利店或者連鎖超市。
對這類產品來說,售賣渠道是重中之重。
比如,“酒前一刻”就專注于餐飲渠道——擺放在餐廳桌位上,像有償供應的餐巾紙盒一樣,有效地觸達顧客。抖音平臺的批發商視頻顯示,“酒前一刻”的零售價為12元/盒,一箱8盒的批發價達55元,價格高于一般常溫酸奶。2021年,其結合光明各省區經銷商,借助雨帆集團餐飲的供應鏈,通過打通餐飲酒店,實現超10億元的銷售額。
“酒前酒后”則面向B端開創出另一種模式——借鑒共享充電寶的模式,在KTV、酒吧、會所、餐廳、洗手臺等地方放置無人售賣機,提高曝光度,以刺激客人購買。
為了快速增設點位,“酒前酒后”根據場景、人流量的不同,設置了大、中、小型的自助售賣機。其中,成本僅需200元的小型售賣機,用內置電池供電,每個機器里放1~2瓶解酒飲料,實現酒吧幾臺的全覆蓋;中型售賣機集中在前臺擺放,和共享充電寶“平起平坐”;大型售賣機放在場所門口等地,以大幅面張貼海報獲取廣告收入。
我撥打了官網電話得知,一個酒館想在店內售賣“酒前酒后”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己購買設備和飲品,自負盈虧;一種是從城市代理商那里租設備,賣飲品的利潤按比例分成,酒館一般能拿到30%左右。
此外,同樣集中在酒店、KTV等場所,通過自助機售賣的決醒解酒飲料,已經入駐80個城市,線下點位超過10萬個,2020年的五一長假前四天就賣出30多萬瓶。
02
賣酸奶的第三條路
景區酸奶誰不喝
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景區的老酸奶應該比解酒酸奶更老少皆宜。
無論去哪個景區游玩,老酸奶總是在我們的眼前招搖。就在游客們吐槽“天下景區一個樣”時,殊不知魷魚串、烤面筋、老酸奶都是被市場反復驗證過的盈利模式。畢竟在租金高、人流量大,多為一次性消費的景區,利潤高、供應穩定、空間利用率高的產品,才能活下去。
景區老酸奶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為“本地特產”,來自大疆南北的奶品廠,比如北京圣祥、昆明蝶泉老、青島琴牌、成都華西、青海小西牛、敦煌雙元等。另一種由商家自制,寫上“純手工”“獨家發酵”,總能吸引一批游眾,現衍生出酸奶水果撈、炒酸奶、厚切酸奶、酸奶果茶等多樣化產品。
兩者無非都是景區房地產將商鋪出租,再由個體租店進貨賺差價,或自制賺手工費的模式。我們發現,一個叫做“袁家村”的旅游小鎮上,6元一瓶的酸奶不僅達到10萬瓶的最高日銷量,年利潤過千萬,還開創出新模式,實現了成熟的商業化運營。
袁家村從“關中民俗文化”的農家樂體驗起步,起初僅有一條展示傳統工藝的老街,隨后發展出了小吃街。
“袁家村酸奶”一開始由村民現做現賣,當日現擠生牛乳,殺菌降溫并發酵包裝。隨著人流量加大,小作坊產出跟不上銷量;個別村民賺錢太多,貧富差距導致村民的積極性降低,旅游也面臨發展困境。
因此,村干部建議村民將自家的酸奶小作坊變成股份制的酸奶公司,號召其他村民和一起入股投資。一方面,原先的酸奶小作坊進一步與專業的乳品廠合作,堅持原始配方,流水線規模化生產,兼顧了產量與供應;另一方面“老酸奶”的利潤按照股份分給村民,利益鏈條的綁定也帶動了村民的積極性。在大眾點評打卡袁家村的游人絡繹不絕,很多人都一次買五六瓶帶走。
而這樣的發展路徑在袁家村比比皆是,手工紅薯粉、辣椒面、香醋、菜籽油等都有各自成熟的生產鏈和股份組合。農村手工特產+看得見的生產過程+食材質量保證,打出了品牌。袁家村當前在西安等3個城市開了體驗店,也在微信公眾號上線店鋪售賣特色食品,進一步擴大了收入渠道。
03
創意和涼爽齊飛
旅游區的文創雪糕
說完景區老酸奶,不得不提到更廣闊的景區經濟。文化和旅游部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A級旅游景區個數超1.4萬個,接待人次達到35.4億次。游客的核心訴求,無非就是賞心悅目、圖個開心,對景區商品的價格也有了更高的接受度。
比如,買到便利店20元的雪糕,你一定會在微博怒斥其“雪糕刺客”;景區內30元一支的文創雪糕,你說買就買,還會立刻拍照打卡發朋友圈。
顧客和商家都心知肚明:文創雪糕買的是文化和社交氛圍,離開景區,實惠好吃才是王道。實際上,這塊生意冠雪糕之名行IP之實,和迪斯尼的周邊沒什么不同。
當前,數量眾多的旅游區IP雪糕主要有兩種收入模式:
第一種是旅游區授權,收取IP代理費。沈陽故宮博物館就授權冷飲品牌德氏生產聯名的3D雪糕,在德氏自有渠道售賣。根據德氏天貓旗艦店顯示,文創雪糕的銷售量遠不如其他雪糕。
第二種更常見,旅游區與合作公司就雪糕利潤按比例分成。這也衍生出兩條路徑,其一是景區拿雪糕設計圖對接代工廠,從代工廠訂貨,雪糕利潤就是代工廠利潤與景區利潤之和。其二是旅游區只需要提供售賣場所,根據銷售額與合作公司協同利潤分成,范圍在20%~60%之間。前者的好處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后者則無需擔心儲運庫存成本。
第二種情況的文創雪糕,一般只會在旅游區內售賣,極少數能代表城市特色的文化IP,才會擴大到本地相關聯的渠道中,售賣的范圍都與景區高度綁定。
此外,文創雪糕流行四五年,也催生出一批專注于創意設計的供應公司。
拿其中最影響力的貝貝瓶來說,該公司從設計、開發、生產、物流、倉儲、推廣到運營全鏈條覆蓋,市占率高達80%以上。年銷售創意雪糕超過1100萬支,累計簽約景區310+家,設計師鄭奧南已為景區設計800多款雪糕。
貝貝瓶的文創雪糕生產線很成熟,由鄭奧南設計雪糕及包裝,聯系合作廠商生產,每推出一款雪糕,還會借助微博小紅書等渠道宣傳,使其成為網紅產品,在營銷上要花費的心思遠多于同行。
盡管如此,設計公司活得卻沒有想象中的滋潤。貝貝瓶這樣的“老大哥”最近被海洋海昌公園收購,打造黃鶴樓爆款雪糕的“之間味道”也不得不開辟雪糕旺季之外的產品,來保證公司全年的營收。
歸根到底,動輒二三十元的文創雪糕,并沒有普通雪糕的利潤空間。
據人民文旅顯示:售價20元文創雪糕,其成本就涵蓋了雪糕模具、雪糕生產、運輸儲存、景區人工費用等,最終一支的利潤僅為3元,毛利率15%,和伊利冷飲業務48.6%的毛利率相比,收益算不上高。
最關鍵的是,文創雪糕的3D立體模型精巧,很多模具需要手工脫模,無法走機器流水作業。加之渠道限制,難以走量降低成本,一次性訂貨幾十萬已是大單,“開模”的成本難以忽視。
例如,一款文創雪糕的最高開模費達2萬元,起步價多是1000元以上。開完模具后,還需要生產硅膠模具,其價格在平均三四十元一個。如果按1000個模具的訂購量來算,加上開模費,文創雪糕的成本就有三萬多元。
即使1688上有商家直接售賣成型的硅膠模具,500件起售,僅需7000元,也存在相當大的版權隱患。
但高成本所對應的,卻是文創雪糕越來越小的吸引力。除了上熱搜的文創雪糕,人流量高的火爆景點外,文創雪糕在一般商業街和景區的轉換率只在3%~5%之間。
從新鮮品過渡到旅游景點標配,加上普通的味道體驗,文創雪糕是會像幾年前亮眼的奶茶賽道,做大做強成為新品類,還是會被歸類到“文創”之下的“花樣子”?網紅是否會像流星一般消失,還需我們靜觀其變。
04
特定場景中的生意經
總的來說,解酒飲品、特制酸奶、文創雪糕,三個看起來毫不相干的生意模式卻有相同的特質:
①場景刺激消費
首先,文創雪糕、解酒飲品、特制酸奶的消費都有很強的場景屬性。投身于此的企業,并非服務人群有限的小眾市場,而是面向真正的大眾。
任何置身于酒桌或是景區的消費者,都可能為解酒飲品或者景區的酸奶、雪糕買單。同時,這樣的消費群體亦有流動性,今天和明天的消費者都不相同。看似利潤空間十足的產品,對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畢竟只有口碑過硬,才能突破“一次性消費”的場景限制,帶來持續的回購。
②市場相對隱蔽
其次,我們列舉的三個市場都比較隱蔽,其產品很少在商超、便利店、網上商城流通,公司也較難成為投資的熱門賽道。
至少在目前,大多數消費者認為這些產品并非必需,替代品也容易獲取。要想通過用戶培養和營銷宣傳,將其轉換為高頻產品,產品質量和渠道缺一不可。模仿借鑒的“前輩”經驗少之又少,認清現實保持敏捷,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走出一條路。
③空白區域的機遇
通過以上的生意模式,我們還可以借此一瞥商業世界的紛繁復雜。
正如研究者們常常用邁克爾·波特提出的戰略群體分析矩陣來預測市場,在下圖這個經典模型中,坐標軸中的空白區域,都是暫時沒觀察到的市場,往往意味著新的機遇。
我們常常把目光聚焦在ABCD上,不“出眾”的EFGH卻從視線中溜走了。但EFGH一直都在,是構成商業更常見、更基礎的存在,占據的份額甚至達到80%。只有看到他們,才能更清晰、更全面地認識這個世界。
而本質上來說,這才是商業社會,尤其是中國市場的魅力。人的需求還在,市場蛋糕還在,但相比只需覆蓋基本需求的大增長時代,市場洞察+場景突破+極致產品,才能在廣大的土地上,升起星火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