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琳、周蕊、孫青
來源:IC實驗室(ID:InsightPlusClub)
這幾年我們似乎總在說出海出海,不少中國企業走向海外,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布局已經越來越明顯,在全球市場上都構建起了自身的影響力。出海仿佛就是以前在大航海時代攢一艘船、買一張船票一樣,以至于,我們好像總是在探討出口,卻很少談到進口。在國內供給如此發達、國貨振興、國潮崛起的情況下,進口對我們來說還有多大的價值呢?進博會辦到今年已經是第五年了,為什么我們要專門做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呢?大家好,我是帶大家看進博會的館長。這期我們來聊一聊,進口對我們來說還重要嗎?以及中國的進口貿易對世界而言又意味著什么?首先,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看看過去四十多年時間,中國進口貿易的變化。來,猜一下,和1978年相比,中國的進口市場擴大了多少倍?1979年1月,3000箱瓶裝可口可樂開啟了中國進口商品市場快速增長的新時代。不過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貨物進出口占國際市場份額僅為0.8%,在全球貨物貿易中列第29位。在改革開放后的這四十年多年里,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帶動國民消費力快速增長,也拉動了對海內外商品的消費需求。到了2009年,我國超越德國成為第二大進口國。2013年起,我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并連續三年保持這一地位。2017年,我國進出口占全球份額為11.5%,貨物貿易重回全球第一,其中出口占比為12.8%,進口占比為10.2%。而即便是全球貿易遭受重創的兩年后,在2021年,我國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依然達到了39.1萬億元,同比增長21.4%。其中,進口總值17.37萬億元,同比增長21.5%。相比起1979年改革開放初期的學步階段,如今我們的進口貿易可以說已經是經得起風浪考驗的青年了,具備了改變世界、改變未來的能力和影響力。不過說到這里,可能會有一些朋友要問了:國內消費力強,為什么不消費國產商品?為什么要鼓勵海外品牌來跟我們的國產品牌搶市場呢?大力發展消耗外匯的進口貿易對我們來說有那個必要嗎?這里,我的觀點是:這個必要不但是有,而且是非常有。第一,強進口,代表著我們擁抱世界、擁抱經濟全球化、擁抱多邊主義的開放態度。從改革開放到現在,進口的連年走強,是我們擁抱開放、高質量高水平開放的一個重要體現。進口商品曾經對很多消費者來說,是“高不可攀”的,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進口稅率較高。對我們當時還在成長期的不少產業來說,較高的進口稅率讓國內的產業和品牌有了成長的機遇,隨著這些產業的成熟,我們的進口稅率近些年來逐步降低,和不少國家的不少產品都實現了零稅率,比如新西蘭的部分牛奶制品等等。像汽車等產業,近年來也放開了相當多的限制。這些都體現出我們對開放的鮮明態度。第二,不同于很多人所認為的“競爭”,進口貿易實際上是“競合”,是合作與互相學習的基礎。人們常說“十里不同音”,具體到經濟領域,各個國家各自不同的市場環境、內部需求,影響了各國企業的投入側重點,也就因此帶來了大家不同的相對區位優勢,也就是比較優勢。這次進博會上,145萬余顆來自荷蘭的鮮切花及種球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在欣賞鮮花的時候,我們可以細細琢磨一下背后的比較優勢。荷蘭擁有約1700萬人口,國土面積卻僅有4萬多平方公里,并且地勢低洼,光照不足,對農業發展非常不利。所以在精細化農業上,投入就比其他國家大,建立了約占全世界溫室總面積 1/4 的現代化溫室。并且在產業結構上,荷蘭又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了花卉和蔬果這類農產品上,自然在這些領域,就更容易出現值得關注的產品。通過進口也就是外部競合的方式,在花卉等對荷蘭來說是非常主流的農業領域、但在我國相對比較細分的領域,就有了合作的可能,讓小眾的細分市場也能在沒有規模優勢的情況下快速成長起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外來的商品進入市場后,也能給國內產業帶來更大的刺激,推動國產產業大步向前邁進。而且,海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后,往往不僅僅只有銷售商品這一個路徑,與國內企業合作經營也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形式——從單純的商品進口,到企業進入中國、在中國本土化經營、本土化生產,也是非常常見的路徑。比如說,特斯拉就是從純進口,到確定中國市場需求后,建立了上海超級工廠,開啟了自己中國本土化生產之路。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國內合資企業,還是上下游產業,都能學習到一些對方的先進經驗,也能把我們的優質經驗反向輸出,實現教學相長。在過去幾屆進博會中,就曾經展出了超過1500項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累計意向成交額達2700多億美元。更重要的是,秉持著“展品變商品、展商變投資商”的理念,很多參展的海外企業也開始走進中西部建廠、投資——引來海外企業對中國市場做更大的投資,這就形成了一個相輔相成、合作并進的良性循環。而且,從相輔相成的角度來看,多方合作還能帶來更多融合發展的機會——就像沒有當年辣椒的引進,就不會有今天川菜、湘菜的豐富多彩。這樣的化學反應今天也在我國進口貿易的每時每刻中默默發生著。前面我們主要聊的都是進口對于我們的價值。其實,中國的進口市場對于全球經濟也同樣意義重大。剛剛已經提到了,在2009年,我國就超過德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進口國。這就意味著,中國進口貿易稍有變化,對于全球經濟,尤其是一些對我國依存性強的中小國家就無異于巨震。給大家舉幾個例子,2021年上半年,中國和秘魯貿易總額達145.90億美元,同比增長72.7%,中國仍是秘魯第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出口目的地。秘魯產銷往中國的產品包括秘魯咖啡、皮斯科酒、秘魯大魷魚、牛油果、藜麥等等,每一個品類背后都是當地人賴以生存的龐大經濟產業。再舉個例子,在阿富汗,賣出一條地毯就是家庭一年的收入。去年進博會上,阿富汗商人阿里就帶來了2噸重的地毯,這些地毯背后,就是2000個阿富汗家庭一年的收入。同時阿富汗的特產巴西松子,也在通過中國電商直播的方式進行銷售。飽經戰爭和恐怖主義摧殘的阿富汗家庭,就這樣和幾千公里外的中國消費者建立起了羈絆,共同讓寒意少一點,讓善意再多一些。而從更為長期的產業變革來看,中國也已經成為了歐盟高科技產品最大進口來源國、第二大出口目的國。在全球化浪潮下,以其他國家的杰出作品加速我們自身的產業升級發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這么一段:“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外貿外資平穩發展,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拓展對外經貿合作,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良性的對外開放、對外合作必然不能“只進不出”。所謂天下貿易往來,必然是有來有往,有去有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過去四十幾年,中國已經在全球貿易中展現出了自己作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的價值與實力,也在近幾年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進博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巨大消費市場的需求和可能性。這也是在向世界展示,未來中國的發展,也將帶動全球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機遇也將會是全球的機遇。每一個機遇都有可能轉瞬即逝,只有當我們一起用力奔跑,伸出雙手,牢牢緊握,才有可能抓住屬于我們的機遇,抓住屬于我們的未來,將未來變成我們所希望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