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俊雯
來源:東四十條資本(ID:DsstCapital)
不到兩個月,“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 又一次宣布裁員。
本次計劃裁員約200人,占比高達19%。據TechCrunch報道,Beyond Meat 在10月中旬披露的一份監管文件中提到,裁員是為了降低成本,減少運營費用......并在2023年下半年實現現金流的目標。預計裁員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之所以裁員,恐怕是迫于市值和業績“雙殺”的無奈之舉。Beyond Meat最新市值為8.56億美元,相較最高點120億美元,市值蒸發了超90%,相當于跌沒了一個雙匯。公司2022年Q1業績虧損相較2021年同期擴大了近3倍,虧損超過1億美元,Q2持續虧損620 萬美元。
高管們也不讓人“省心”。10月初,公司先后宣布首席供應鏈官 Bernie Adcock 于 9 月底卸任,COO 因為路怒事件“咬傷對方司機鼻子”被停職。
但核心問題是,市場對“人造肉第一股”不再買賬了。
Beyond Meat 曾與麥當勞聯合推出 McPlant 漢堡,在 25 家店鋪試營,但因銷售不及預期,均已停售。還有,與百事可樂合資企業聯合推出的零食素牛肉干 Beyond Meat Jerky 銷售同樣不容樂觀,2022 Q2 銷售額僅為 15.9 萬美元。
在這個“多事之秋”,Beyond Meat的境遇并非個例。
Beyond meat 頭號競爭對手,美國另一人造肉巨頭Impossible Foods的日子也不好過。公司初創 CEO 于2022年 4 月宣布辭職,由一家酸奶公司Chobani前總裁兼首席運營官 Peter McGuinness 接任,新任CEO在10月初發給員工的一份備忘錄中表示,公司將解雇6%的員工。
全球兩大人造肉巨頭在同月先后裁員,看來人造肉這塊“蛋糕”似乎沒有那么好“啃”了。
01
投資人曾經“一周看十幾份BP”
就在三年前,兩家人造肉巨頭堪稱“風頭無兩”。
2019年5月,人造肉第一股 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上市,第一天暴漲163%,上市三個月股價漲了三倍,火速成為百億美元明星獨角獸。幾乎同時,老對手Impossible Foods 也獲得新一輪3億美元融資。
兩家公司還吸引到了眾多國際巨星、企業家、知名基金助陣。
Beyond Meat的個人投資者包括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Twitter聯合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和比茲·斯通,以及麥當勞前任CEO唐·湯普森等。而Impossible Foods 背后,有李嘉誠、比爾·蓋茨、美國網球運動員小威廉姆斯、歌手凱蒂·佩里、科斯拉風險投資、谷歌基金等。
“肉香”也從大洋彼岸一路飄到中國。
作為Beyond Meat的豌豆蛋白供應商,2019年國內粉絲龍頭企業雙塔食品的食用蛋白業務收入,首次超過了主營業務粉絲的收入,占總營收比例達25%。2019年9月,雙塔和珍肉戰略合作,推出1000份人造肉月餅3分鐘售罄。
傳統肉企雙匯、金字火腿等也紛紛布局人造肉。截止2020年年初,雙匯斥資7.3億收購6家人造肉公司部分股權,金字火腿人造肉系列新品“金字植物臘腸”也出現在了羅永浩直播間。甚至傳統素食品牌素蓮、鴻昶、齊善等,也在借助固有的大豆蛋白產業鏈和技術,開發人造肉產品。
幾乎所有消費零售巨頭也推出了植物肉產品。奈雪推出了“未來漢堡、綠星漢堡,及墨西哥肉沫卷”,喜茶聯合星期零推出售價25元的植物肉漢堡“未來肉芝士堡”,星巴克與供應商Green Monday和Beyond Meat合作,增加了植物性食品和飲料的菜單。雀巢甚至斥資約7.3億人民幣投建了亞洲首個人造肉工廠。
有消費FA評價這一火熱景象:“不是真正的生意,更多是一種營銷手段,吸引新潮的消費者。”
行業火熱, 自然也帶動了一波創業熱潮。
星期零作為最先跑出來的明星項目,自2019年成立后就融資不斷,曾七個月連續拿下三輪融資,春華資本、愉悅資本、經緯創投、光速中國、云九、道夫子等豪華資方紛紛入局。除了星期零,新玩家還包括Hey Maet、庖丁造肉、未食達、雀巢旗下的嘉植肴等。
賽道融資也呈大幅增長。據《2021中國植物肉行業洞察白皮書》統計,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國內針對植物基公司的投資事件多達21件,同比增長500%,約占整個食品及保健品賽道的10%。
有消費投資人表示,2020年最熱的時候,一周內要看十幾份人造肉BP。
對于人造肉的瘋狂,美國億萬富翁、比特幣大佬邁克爾 · 諾沃格拉茨曾形容,“就好像比特幣泡沫高峰時一樣。”
好景不長,2021年下半年,人造肉行業起了頹勢。隨著“下游”Beyond meat業績走低,雙塔食品也下滑。雙塔食品2022年一季報顯示,一季度實現營收4.49億元,同比減少4.06%;凈利潤5148萬元,同比減少48.3%。
當新鮮感褪去,主流消費者也逐漸淡忘了植物肉產品。比如2021年,星巴克和Beyond Meat、植物零、Oatly等合作推出「星善食」素食菜單,最后只剩下燕麥奶產品。有星巴克店員透露,平均每天僅售出 2-3 份植物肉產品,“試用了半年就不上貨了。”
賽道融資也隨之降溫。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21年下半年后基本熄火,平均每月僅一個左右融資事件,大部分為A輪之前的融資。
某人造肉品牌的天使投資人跟投中網坦言,現在確實不是投人造肉的好節點。早年投的項目,現在估值都很高,肯定要等泡沫擠一擠。
02
人造肉=科技和狠活?
短短三年,植物肉在中國市場為何降溫如此之快?問題出在哪里?
最大的問題是,不好吃。
雖然品牌總是在宣傳人造肉與真肉無限接近,但不少消費者表示實際感官有明顯差距。據艾媒咨詢研報顯示,超50%以上受訪者不愿意嘗試人造肉產品,主要原因是擔心技術不成熟、添加劑過多、口感不佳。
人造肉雖然通過營銷火了一把又一把,但本質是“技術驅動”行業。
目前,人造肉技術尚不成熟,也普遍無法商業落地。業內人士表示,有些初創企業雖然有先進的技術,但大多停留在實驗室,并不具備批量生產的能力,需要跟傳統肉制工廠合作,加工環節成本過高。
“植物肉之所以沒有復制植物奶的成功,是由于植物肉生產過程復雜,為了不斷貼近真肉的感官體驗,需要不斷進行產品迭代。研發成本較高,也意味著財務層面不會太好看。”有分析人士表示。
其次,成本遲遲降不下來,導致人造肉售價比真肉更貴,價格沒有競爭優勢。
以盒馬鮮生為例,一盒230g的新素食植物“醬牛肉”定價約30元,而同樣的價格可以買到近500g的新鮮牛肉。在天貓平臺,一盒226g的Beyond Meat植物肉漢堡牛肉餅約26元(約合115元/1000g),而在某牛肉產品天貓旗艦店,99元可以買到1000g牛肉餅。
再來,人造肉目前還是個小市場,消費人群有一定局限性。
有VC消費投資人表示,“人造肉消費人群大多為素食主義者、健身人士等。國內素食習慣的人仍占少數。而注重健康飲食的人,首先會看配料表,自然食材最好,植物肉的配料表都是‘科技和狠活兒’,這和天然健康原始的概念背道而馳。”有素食主義者向投中網表示,“我挺期待植物肉的,但現在的添加劑太多,一般還是少吃。”
隨著人造肉在商業層面的“不性感”漸露,一級市場也不愛投了——在消費投資低迷的大背景下,風險資本不大愿意等待遙遙無期的消費技術革新。
有一線消費投資人跟投中網表示,看過人造肉項目,但最終沒投。原因是2C和2B兩個場景跑下來都有問題,口感和成本還需要時間。就算投,也更青睞有技術成果的企業,不會再為那些“講故事”的公司買單。
不過,人造肉市場作為一條快速增長的千億級賽道,投資人沒有完全放棄。據Euromonitor預測,到2023年,中國人造肉市場規模將達到130億美元。《2021中國植物肉行業洞察白皮書》指出,中國對植物性肉類的需求將在未來5年內增加200%。
現在的人造肉賽道存在“非共識”色彩。從今年最新的融資行情來看,全球仍有玩家在積極尋找更有競爭力的人造肉企業。
2022 年 1 月,以色列公司 Redefine Meat 獲得了 1.35 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該公司采用 3D 打印技術來模擬牛排的質感,而非擠壓工藝;
1月,星期零完成1億美元B輪融資,由春華資本領投,知名投資人曾鳴跟投,及老股東愉悅資本、經緯創投、光速中國、云九資本追加投資,并宣布首家自建工廠落地湖北孝感;
2 月,新加坡公司 Next Gen Foods 獲得了 1 億美元融資,公司主推的產品是植物雞肉;
5 月,中國公司 CellX 獲得了近億元人民幣的 A 輪融資,公司采用動物細胞為原料,通過培育擴增,最終生產出「無肉之肉」。
有消費FA表示,隨著市場熱度明顯衰減,接下來人造肉項目的估值預期會有所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