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響馬
來源:新零售商業評論(ID:xinlingshou1001)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頂著“智商稅”質疑、被多次打假的燕窩,足足火爆了三年有余。
《2019年中國大健康消費發展白皮書》顯示,在滋補養生類目中,燕窩獨占鰲頭,成交額占比接近三成。當年雙11,某燕窩品牌僅雙11單日的天貓成交額就破億,銷量沖上TOP1,下單的消費者80后、90后占比約78%,00后也占到6.8%。
到了今年,在天貓雙11傳統滋補營養品品牌預售榜單上,燕窩品牌表現仍舊搶眼。榜單前二由小仙燉、燕之屋占據,除了這兩家,前十名中主營或涉及燕窩業務的,還包括北京同仁堂、正典燕窩、初巧,說燕窩拿下傳統滋補營養品預售榜單“半壁江山”毫不為過。
如此強勢的戰績令人疑惑,年輕人迷上燕窩,“智商稅”等質疑為何擋不住?
說到燕窩,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名貴”“滋補”都是其身上亮眼的標簽。
今年6月,介紹自家燕窩時,北京同仁堂旗下四川健康公司撰文稱:“燕窩,是一種傳統名貴滋補品。在古代,燕窩是只有王公貴族方能品嘗到的美味佳肴,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如今,燕窩也能走入尋常百姓家,但仍能被認為是高檔滋補佳品。”
這番敘述有不少注腳。舉個例子,據媒體統計,《紅樓夢》前八十回出現15次燕窩,且13次都和林黛玉有關,薛寶釵直指:“拿上等燕窩一兩,冰糖五錢,用銀銚子熬出粥來,若吃慣了,比藥還強,最是滋陰補氣的。”
隨著中國社會發展,彼時只能在榮國府這樣的豪門望族才能“享用”的燕窩,確實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有的還不用熬煮,電商下單,接收便可即食。
關鍵是,所謂“高檔滋補佳品”,實際的營養價值和字面呈現的相距甚遠,這也是燕窩屢屢被質疑、冠以“智商稅”的根本原因。
要知道,燕窩的形成依賴特殊氣候環境,全球九成以上燕窩產自東南亞,主要是印尼和馬來西亞,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燕窩消費國,“原料完全依賴進口”,而在東南亞游歷時,科普博主“六層樓”發現,“印度人說不懂中國人吃這個干啥,印尼人把雞蛋加燕窩當街邊小吃,泰國人在便利店買幾塊錢燕窩當飲料喝”。
當地人不把燕窩當回事,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燕窩的主要營養物質為蛋白質,它再尋常不過。
吃肉蛋奶魚蝦蟹等都能獲取蛋白質,媒體直言:“一天吃100 克雞胸肉,會踏踏實實吃到30克蛋白質;但是100克干燕窩,可能需要吃半個月,平均下來,一天也就只能攝入三四克蛋白質而已。”
至于燕窩營銷重點強調的唾液酸,研究表明,其確實對低體重兒童的腦組織功能發育有幫助,但是,人類自身的肝臟就能自主合成足夠的唾液酸,母乳、牛奶、雞蛋等食物也都含有唾液酸成分。
而且,蛋白質是燕窩的主要營養物質,唾液酸占比僅有3%~15%,燕窩一經泡發,其含量更加微乎其微。
正是燕窩營養價值存疑,“勸退”了李佳琦團隊。去年,李佳琦所屬公司美One直播運營總經理蔚英輝透露,這幾年,不斷有燕窩品牌希望走進李佳琦直播間,但都被拒絕。
“燕窩這樣的產品是有爭議的:它的營養價值到底有沒有那么大?我們很難去論證。所以即便有很高的毛利,我們也會放棄。”
李佳琦拒絕為燕窩品牌帶貨,但在更廣闊的市場上,中國消費者尤其是女性仍在熱捧燕窩。
行業協會“國燕委”數據顯示,我國燕窩進口量從2016年的41.5噸升至2020年的340.4噸,5年狂增7倍,而該協會發布的《2020年燕窩行業白皮書》顯示,消費人群送禮占比約60%,以30~50歲女性居多;自用比例約40%,以18~40歲女性居多。
一家電商媒體慨嘆:“不得不說,女人們真是愛滋補。愛滋補的女人們瘋狂起來,足以吃光全世界的燕窩。”
02
一方“叫不醒”,一方“拼命賺”
女人愛滋補,具體表現為燕窩的四大需求,即孕婦食用、送禮、養生、美食。
其中,送禮是“大頭”,而作為禮物,燕窩的接收對象以孕婦為主。
孕婦之所以青睞燕窩,不只是滿足自身的滋補需求,更是為下一代著想。這方面,將孕婦的燕窩需求詮釋得最“到位”的,當屬女星胡可。
胡可曾公開表示,自家老大生出來顯白,是因為孕期燕窩吃得多,她懷老二的時候沒有吃燕窩,結果孩子“痛失白皮”。
用自家孩子“說法”,燕窩的功用似乎一目了然,不過,正如前文所述,燕窩所含有的唾液酸有利于低體重兒童的腦組織功能發育,但只要孩子身體正常,就能自主合成唾液酸,何況母乳、牛奶等也含有唾液酸。
換句話說,將孩子是否顯白,直接與燕窩掛鉤過于武斷。難怪媒體調侃胡可:“仿佛DNA的影響力還不及燕窩,以及兩次懷孕期間不存在其他變量。”
孕婦食用、送禮之外,美顏養生也是剛需。
不說廣大愛美女士對燕窩念茲在茲,就是常年置身“996”壓力下的打工人,也熱情迎接“朋克養生”,爆肝熬夜的同時,吃上一碗燕窩,算是對自己辛勞的犒賞。從這個角度來看,年輕人吃的,不僅是燕窩,更是“一種精神的舒緩劑,一份對精致生活的擁有感”。
正因上述多重需求,即使營養價值存疑,燕窩仍然成為眾多消費者的“心頭好”,以至于媒體發出“誰也叫不醒那個吃燕窩的人”“給燕窩花錢,年輕人怎么就那么大方?”“給燕窩繳中產稅的人,你千萬別攔”等感嘆。
消費者“叫不醒”,恰恰給了品牌和商家“拼命賺”的底氣與機會。相比于價格相對更透明的干燕窩,品牌和商家大多聚焦即食、鮮燉燕窩,因為利潤空間要大得多。
據燕窩從業者燕小六對媒體透露,即食和鮮燉燕窩的毛利率“起碼在30%~50%以上”,愿景基金(中國)投資人Sherry則認為,若有品牌溢價,利潤空間要比這一數據所呈現的更大。
“像小仙燉那樣的品牌,按它的天貓售價,成本利潤率可能有100%~200%,小品牌也有70%~100%,即使你走低價來賣,我覺得也有50%。”
燕窩利潤空間大,吸引了各路資本,也得到劉嘉玲、章子怡、張雨綺、張柏芝、景甜、陳數等一大批女星“站臺”,電梯廣告、電視廣告、社交媒體廣告四處可見,合力推動行業規模節節攀升。
據《2020年燕窩行業白皮書》顯示,2020年,中國燕窩消費市場規模達到400億元左右,年復合增長率達33%。該白皮書還不忘強調:“市場前景非常廣闊,一個千億級的市場在向我們招手。”
回過頭看,中國燕窩市場立足于“叫不醒”的消費者,說千億級市場“在招手”,是不是太樂觀了?
03
燕窩行業的最大痛點
至少從品牌和商家的盈利角度來看,中國千億級燕窩市場“在招手”這個說法顯得太樂觀,這是因為,到目前為主,即使是已經打開聲量的燕窩品牌,仍然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盈利能力。
以本文開頭沖上天貓雙11傳統滋補營養品品牌預售榜單前二的燕之屋為例,2019~2021年,燕之屋分別攬下9.51億元、12.99億元、14.99億元營收,銷量分別為810.08萬碗、1526.52萬碗、1677.08萬碗,可謂營收、銷量齊升,但這三年,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79億元、1.2億元、1.6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燕之屋上述三年歸母凈利潤還包括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分別為1583萬元、1702萬元和3583萬元。
對比之下,燕之屋的盈利能力不言自明。問題是,賺的錢去了哪里?答案前文已經涉及,這便是包括廣告宣傳在內的銷售費用。
據燕之屋招股書披露,2019年、2020年,燕之屋銷售費用分別為3.08億元、3.83億元,到2021年,這項費用增加到4.51億元,占營收約30%,其中近七成銷售費用砸在廣告上,廣告宣傳費用約2.67億元。
燕之屋投入重金,是想鞏固行業龍頭地位,但無奈整個燕窩市場相當分散,媒體推算燕之屋市占率約為3.24%。
小仙燉的盈利能力也與燕之屋一樣難逃“黯淡”。一個令外界啼笑皆非的信息是,2020年,因小仙燉上報的2019年營業利潤是3293.9萬元,實際是虧損3293.4萬元,被北京市朝陽區統計局予以罰款并警告的處罰。
兩大行業龍頭都是這般光景,爭奪市場卻一刻也停不下來,大力砸廣告、建廠房、擴展供應鏈,而更多沒有品牌“包袱”的燕窩企業,為搶占市場走上“歪路”,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刷膠粘碎、假溯源碼和化學漂白等問題層出不窮,連業內人士都直呼“水太深”,希望加強監管力度。
遺憾之處在于,目前仍沒有針對燕窩產品的行業及國家標準來約束、監管業內企業。在分析師朱丹蓬看來,缺乏國家標準是燕窩行業亂象頻發的主要原因,“只有有了國標的加持,整個行業才能進入到規范化、專業化、品牌化、資本化以及規模化的周期”。
作為行業協會,“國燕委”也坦承:“燕窩行業最大的痛點在于缺乏業界共同遵守的標準,謀求行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標準的護航。”
新零售商業評論倒認為,“標準”固然重要,但并非燕窩行業的“最大痛點”,真正的“最大痛點”,還是燕窩那無法確證的營養價值,這使消費心智難以真正確立、夯實,也讓品牌無法獲得穩固的市場錨點。
對于后者,試圖成為“A股燕窩第一股”的燕之屋曾被證監會要求具體說明燕窩營養價值的數據來源,是否有權威出處,是否存在虛假宣傳等合規風險。這些問題,燕之屋很難回答,它撤回了IPO申請,其他燕窩品牌同樣很難回答。
唯一的“好消息”是,截至目前,那些“叫不醒”的消費者并不在意。
參考資料:
1.《燕窩的泡沫,不是不破,是買賣雙方都不愿破》,FoodWine吃好喝好
2.《給燕窩繳中產稅的人,你千萬別攔》,新周刊
3.《全世界的燕窩,都快被中國女人吃光了》,天下網商
4.《燕窩行業亂象:以次充好、化學漂白、刷膠粘碎》,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