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uly
來源:網易數讀(ID:datablog163)
談到記憶中的家常美味,你會想到什么?
是放學回家時香氣鋪滿樓道的“媽媽牌”回鍋肉,還是周末外婆家辛香辣口的辣椒炒肉,又或是年夜飯中一盤盤冒著熱氣的粉蒸肉。
實際上,在多數中國人的家常美味中,總有一位常客——豬肉。
但不知從何時起,兒時記憶中令人垂涎欲滴的豬肉卻不再如過去那般香了。肉質粗糙沒嚼勁不說,時不時還會被“柴”到。部分年輕人即使對此感受不深,也或多或少地聽過家里的長輩抱怨“豬肉變難吃了”。
長輩們的抱怨是錯覺嗎,現在的豬肉真的變難吃了嗎?
01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豬肉
對于多數中國人而言,很少有人能拒絕豬肉菜肴的魅力。
鮮嫩麻辣的四川水煮肉片,酸甜酥脆的東北鍋包肉、軟糯 Q 彈的江浙東坡肉……在全國各個地區的餐桌上,這些以豬肉為主角的硬菜幾乎老少通吃。
一日三餐中,更是少不了豬肉的身影。無論是青椒炒肉、魚香肉絲、回鍋肉等家常小菜,還是北方人逢年過節必吃的餃子,一旦換成別的肉都總覺得少了點兒靈魂。
實際上,與其他肉類對比,中國人對于豬肉相當依賴。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0 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豬肉為 18.2 千克,遠遠高出種類繁多的水產品以及其他肉類 [1]。
放眼全球范圍,中國也是最大的豬肉消費國。經合組織-糧農組織農業展望數據顯示,2021 年全球豬肉消費量約為 1.18 億噸,其中中國消費量為 5315 萬噸,約占全球總消費量的 45% [2]。
這意味著,全球近一半的豬肉都被中國人吃掉了。
毋庸置疑,豬肉絕對是國人餐桌上當之無愧的“明星"。但近些年來,這位“餐桌明星”卻遭遇了口碑下滑,不少人感覺它沒以前香了。
但在討論大家的感覺是否正確之前,我們得先知道一塊“香”豬肉的標準是什么。
豬肉品質其實是一個復雜的性狀,它的評判指標有很多。在眾多學者的研究中,一般使用常規肉品質性狀進行判斷,最常用的六大指標有:肉色、大理石紋、pH 值、系水力、嫩度以及肌內脂肪 [3][4][5]。

其中,肉色、大理石紋等指標反映了豬肉的感官品質,是直接影響消費者是否樂意購買和食用的外觀特征。
拿大理石紋來說,類似于牛肉里的“雪花”紋理,它是指肌肉小肌束間脂肪結締組織形成的大理石狀紋理,肉眼可以直接看見 [4]。
通常來說,大理石紋含量較多且分布均勻時,會賦予豬肉更嫩的口感。而它的含量往往與另一重要指標——肌內脂肪掛鉤 [4]。
實際上,不僅是大理石紋,肌內脂肪還扛起了豬肉嫩度、多汁性、適口性及風味等其他肉質性狀的 KPI,是妥妥的“六邊形戰士” [6]。
通常,它均勻分布于豬肉肌肉組織內,被包裹在瘦肉中 [3][7],會讓豬肉肥瘦得當,吃起來更嫩、更多汁。
不止如此,小時候在樓道里總能聞到的陣陣炒肉香,也歸功于它。
因為肌內脂肪主要成分是磷脂,其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當肉被加熱時,脂質會發生熱降解和氧化降解,形成不飽和碳基化合物如醛和酮 ,使肉散發濃郁風味 [8]。
可以說,肌內脂肪(IMF)是與豬肉食用品質掛鉤的關鍵指標,兼顧了豬肉的“美味”與“風味”。
02
豬肉,真的變難吃了
弄清楚了品質評判的關鍵指標,那讓我們回答最初的問題——豬肉的確難吃了,這不是錯覺。
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吃得更多的土豬相比,如今市面上主流的商品豬肌內脂肪含量明顯下降了。
一項 1989 年的研究數據顯示,當時國內市場上土豬的肌內脂肪含量絕大部分在 4% 左右,民豬甚至能達到 6.12% [9][10]。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范圍內肌內脂肪含量越高,豬肉品質也越好 [6]。當其數值不低于 2.5% 時,便可認為該豬肉的品質較好,吃起來會更鮮嫩多汁 [11]。
據此來看,占據當下主流市場的商品豬肌內脂肪含量則僅在好品質肉的“及格線”附近徘徊。
以杜長大雜交豬種(DLY)為例,在一項針對地方豬肉和瘦肉型商品豬肉的肉質比較研究中,它的肌內脂肪(IMF)含量僅為 1.17%,并且遠遠低于同組實驗中的安慶六白豬、皖南花豬肉以及定遠黑豬肉三個地方品種 [12]。
《動物遺傳學》(Animal Genetics)上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包含杜長大雜交豬種(DLY)在內的商品豬在三種不同基因類型下,肌內脂肪含量均低于 2.5% [13]。
而豬肉肌內脂肪含量變低,也意味著如今擺上我們餐桌的豬肉“油水”更少了,越發干瘦。
為何現在的豬肉都在“集體瘦身”?因為今日之豬早已不是往日之豬,我們現在吃到的豬大部分是洋豬或它們的雜交后代。
據《半月談》報道,在中國豬肉主流市場上,長白豬、大白豬、杜洛克豬 3 個品種占據了絕大部分份額 [14]。
但把時間線拉回到改革開放初期左右,那時出現在中國人餐桌上的豬肉則主要來自純種土豬,例如四川的成華豬、湖南的沙子嶺豬 [15][16]。
土豬雖香,卻有一個“致命缺陷”——長得太慢。
一項地方豬種生產效率的研究顯示,養一只土豬,平均一天能夠長 398g 的重量,往往需要喂 12 個月左右才能出欄 [17][18]。
如此長的生長周期,產量自然也有所限制。于是,彼時剛富起來的中國人發現,豬肉是吃得起了,可是豬不夠吃了。
恰逢此時,“洋豬”們憑借著超高性價比,快速受到了養殖戶的偏愛。
相較于土豬,它的生長速度最高能達到 950g/天,僅需 6 個月左右就可以出欄屠宰,堪稱“無情的長肉機器” [17][18]。
不僅如此,洋豬還有著飼料報酬高、產仔較多等優良特性,能大大提高養豬的經濟效益 [19][20]。

而除了慢,地方豬不敵洋豬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肥。通常,國內地方豬種的胴體瘦肉率僅在 40% 左右,也就是說剩下一半以上都是肥肉 [17]。
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再缺肉吃的人們,也更青睞于不那么“膩”的瘦肉。
在消費市場上,大家也用購買的實際行動選擇了“高瘦肉率”的瘦肉型洋豬 [21]。以引自英國的大白豬為例,其胴體瘦肉率能達到 60% 以上 [20]。
在嘗到了養“洋豬”的甜頭后,不少養殖戶開始不愿意養本土豬了。于是,吃的少、長得快、瘦肉多的洋豬以及它們的混血后代快速占領了中國豬圈。
03
未來,可能更難吃到好吃的豬肉
悄無聲息間,國人餐桌上的豬肉已然發生了一場史詩級的品種劇變。
與之對應,豬肉消費市場也迎來一次大洗牌。根據《財經國家周刊》報道,自上世紀 80、90 年代開始進入國內生豬市場以來,進口瘦肉型豬種已占據九成以上市場份額 [15]。
而報道中援引行業人士的測算顯示,國內本土豬市場占比僅剩 2%-3% [15]。
現如今,除引進種豬外,國內也仍在不斷進口豬肉,以滿足國人龐大的豬肉需求。
2020 年豬肉進口量迅猛增長,達到了 439 萬噸,是全球豬肉進口量的近三分之一 [2][22]。

當然,洋豬進入餐桌也并非完全是壞事,這是市場“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
畢竟洋豬引進后,讓更多的人吃上了肉,并且還是更符合口味的瘦豬肉,而養殖戶們也收獲了更高的經濟效益,大幅降低了養豬成本 [17][19]。
但硬幣總有兩面。漸漸地,不好的一面也逐漸顯現——滋味更佳的土豬數量急劇下降,甚至部分品種瀕危了。
根據農業部在“十一五”期間組織的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中國特有的 88 種地方豬種中, 85% 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 31 個品種處于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 [23]。
而有的地方豬種,則永遠離開了我們。
2017 年發布的《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十三五”規劃》顯示,橫涇豬、虹橋豬、潘郎豬等 8 個品種已經滅絕 [24]。

豬圈里的“危機”,也在餐桌上凸顯。在未來,我們可能越來越難吃到好吃的土豬肉了。
以享譽全國的四川經典名菜回鍋肉為例,通常一盤純正的回鍋肉需要由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的成華豬制成。
曾經這種豬遍布整個成都平原,但前些年它的數量卻急劇下降。在情況最危急的時候,四川當地的成華豬只剩下五六十頭,比大熊貓都稀少 [25]。
此外,東北溜肉段、鍋包肉的常用食材民豬,最適合做金華火腿的金華兩頭烏等,近些年來數量也銳減,被列入了農業部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26][27][28]。
但光保護并不能解決實質問題,如何實現商業化和市場推廣,才是贏得地方豬種保衛戰的關鍵。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每一口對土豬的消費,實際上都可能挽救正在流失的美味。只不過,面對價錢更貴的土豬,你真的愿意多掏錢嗎?
本文科學性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食品科學博士 綿冰 審核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 (2021). 中國統計年鑒2021.
[2] 經合組織?糧農組織. (2022). OECD-FAO Agriculture Outlook 2022-2031. Retrieved 25 October 2022 from https://stats.oecd.org/viewhtml.aspx?QueryId=114440&vh=0000&vf=0&l&il=&lang=en.
[3] 李鳳娜, 王繼成, & 陳曉安. (2006). 豬肉品質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概況. 肉類研究, 20(7), 46-50.
[4] 劉瑩瑩, 李鳳娜, 印遇龍, 譚碧娥, & 孔祥峰. (2015). 中外品種豬的肉質性狀差異及其形成機制探討. 動物營養學報, 27(1), 8-14.
[5] 宋倩倩, 張金枝, 劉健, 陳松玲, 趙彥宗, 傅衍, & 傅濟平. (2018). 不同品種豬肉質性狀和脂肪酸含量的研究. 家畜生態學報, 39(2), 24-28.
[6] 姜愛文, 晁哲, 翁茜楠, 李伯江, 于峰祥, 寧彩波, ... & 吳望軍. (2017). 兩種豬肌內脂肪含量測定方法的比較及其與胴體和肉質性狀的相關性分析.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40(1), 130-137.
[7] 張偉力, & 曾勇慶. (2008). 豬肉肌內脂肪測定方法及其誤差分析. 豬業科學, (7), 102-103.
[8] 韋克林, 胡天龍, & 李坤. (2012). 肌內脂肪, 脂肪酸與豬肉肉質三者關系研究進展. 中國畜牧獸醫文摘, 11, 50-51.
[9] 陳潤生, 張偉力, & 經榮斌. (2007). 豬肉品質研究三十年回眸. 豬業科學, 24(7), 90-94.
[10] 許振英. (1989). 中國地方豬種種質特性. 杭州: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11] DeVol, D. L., McKeith, F. K., Bechtel, P. J., Novakofski, J., Shanks, R. D., & Carr, T. R. (1988). Variation in composition and palatability trait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muscle characteristics and palatability in a random sample of pork carcasses.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66(2), 385-395.
[12] 楊俊杰. (2015). 三種中國地方豬肉與瘦肉型豬肉的風味品質比較和鑒別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合肥工業大學).
[13] Ma, T., Liu, Y., Wei, X., Xue, Q., Zheng, Z., & Xu, X. (2022). Polymorphism of coupled indels in porcine TNNC2 alters its transcript splicing and is associated with meat quality traits. Animal Genetics, 53(2), 175-182.
[14] 陳先發, 吳慧培, 姜剛, & 陳尚營. (2021). 九成以上從國外引種擴繁 別讓本土豬絕種了. 半月談. Retrieved 25 October 2022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09596462596168.
[15] 里雨曦, & 張赫書. (2022). 洋豬種”橫行,中國土豬占比僅3%……這場翻身仗怎么打. 財經國家周刊. Retrieved 25 October 2022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kdTaIo766d99ABHNhQeiZA.
[16] 農民日報. (2022). 殺年豬,過小年!我國土豬種類你知道多少?Retrieved 25 October 2022 https://mp.weixin.qq.com/s/_B4G1ygUtXI7bDWX8qEBQg.
[17]卜鴻靜, 岳磊, 韻曉冬, 吉濤, & 李文剛. (2014). 引進豬種與我國地方豬種生產效率及肉質特性比較. 山西農業科學, 42(1), 74-77.
[18] 頭豹研究所. (2022). 2021年中國種豬行業概覽.
[19] 郭源梅, 李龍云, 賴昭勝, 黃黎斌, 黃智勇, 涂金敏, ... & 肖石軍. (2017). 中國地方豬種利用現狀與展望.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39(3), 427-435.
[20]《中國家畜家禽品種志》編委會, &《中國豬品種志》編寫組. (1986). 中國豬品種志.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1] 劉康柱, 岳國璋, 張金剛, 胡建紅, & 邢亞玲. (2006). 新老美系杜洛克豬生長性能測定. 養豬, (6), 21-22.
[22] 海關總署. (2022). 統計月報.
[23] 農業農村部. (2011). 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十二五”規劃.
[24] 農業農村部. (2017). 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十三五”規劃.
[25] 張渺. (2018). 豬到了危險的時候. 冰點周刊. Retrieved 25 October 2022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hFtY_23rviPG6BFML_eYA.
[26] 趙興, 陳來華, 趙云翔, 郭宗義, 王楚端, & 張嘉楠. (2022). 國內地方豬品種現狀與基因組選擇. 中國豬業, 16(6), 30-35.
[27] 傅穎杰, 聶立, & 葛躍進. (2014). 投入600萬,尋找“速生版”兩頭烏. 錢江晚報. Retrieved 25 October 2022 from http://qjwb.thehour.cn/html/2014-07/22/content_2752076.htm?div=-1
[28] 中國畜牧獸醫信息網. (2019). 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Retrieved 25 October 2022 from http://www.nahs.org.cn/xxcm/zybhly/201905/t20190516_3396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