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平
來源:新零售(ID:ixinlingshou)
日前,海天味業發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期內營收、凈利潤均出現下滑。
第三季度,海天味業營收約55.62億元,同比下降1.77%,凈利潤約12.74億元,同比下降5.99%,營收凈利潤雙降。

而從前三季度來看,雖然總營收達190.94億元,同比增長6.11%,但凈利潤為46.67億元,下降0.86%。
海天味業并未給出第三季凈利潤下滑原因,但從市場分析來看,原因或與成本有關,原材料價格水漲船高,盈利空間被壓縮。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海天味業上市9年來,首次三季報出現負增長。
10月27日收盤,海天味業創下2020年3月份以來股價新低,報收63.68元/股,市值2951億元。據統計,海天味業市值14個交易日蒸發已超過880億元。
業績一路探底,營收利潤雙降
海天味業曾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2017年,海天味業營收增幅達到17.06%,2018-2020年一直保持15%-16%的穩定增幅。
2021年,海天味業首次感受到了市場傳來的寒意,期內營收250億元,同比增長9.71%,增速創6年來新低,首次跌到個位數。
對此,海天味業表示,2021年外部環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新冠疫情余波未平、消費需求疲軟、各種原材物料價格上漲、社區團購惡性競爭、限電限產導致供應趨緊等等,企業經營環境復雜而嚴峻,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了應對寒意,海天味業想起了調價。2021年10月25日起,海天味業對醬油、蠔油、醬料等部分產品的出廠價格調整3%-7%不等。而上一次提價還是在五年前。
對于提價,海天味業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提價時除了考慮成本還需兼顧市場,目前消費者需求較弱,不能無限制地將成本向消費者轉移。
實際上,在成本不斷上漲之下,海天味業的漲價策略失靈。在2021年年報中,海天味業表示,上游原材料大豆、包材等價格紛紛上漲,導致海天味業“直接材料”上漲高達18.17%,營業成本同比增長16.3%,遠超終端產品漲價幅度。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一季度,海天味業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狀況,上半年凈利潤33.93億元,僅同比微增1.21%。
在2021年年報中,海天味業曾表示2022年計劃實現營業收入280億元,實現利潤74.7億元。單從當前業績表現來看,想要完成年度目標似乎有點難。
在業績不斷承壓之下,海天味業也在尋找新的增長點,將產品線不斷拓展到醋、料酒、復合調味料、飲料等領域。前三季度,海天味業料酒、醋等其他產品收入22.03億元,同比增長31.54%。雖然表現不俗,但尚無法成為業績支柱。
渠道方面,海天味業網絡已100%覆蓋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在中國內陸省份中,90%的省份銷售過億。但前三季度,海天味業經銷商凈減少277個,總數為7153個。而在2018-2020年,海天味業單個經銷商平均貢獻營收從339萬元降至307萬元,可以看出依靠經銷商拉升業績的方法已經不靈了。
線上渠道,海天味業的銷售占比尚不足5%,基本盤還非常小。
受添加劑事件影響,市值蒸發超900億
今年9月,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爆料稱,國內售賣的海天醬油含食品添加劑,而日本售賣的海天醬油卻零添加,因此質疑海天味業在執行“雙標”。海天味業也成為了“科技與狠活”的代表。
針對食品添加劑“雙標”爭議,海天三度發文進行回應,但總體來看應對不力,部分聲明并未回應網友關注的核心問題。
9月30日,海天味業首次進行回應稱,所有產品都嚴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產,并且隨時接受國家及各級食品安全主管部門的常態化監督和檢查,所有產品中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及其標識均符合我國食品相關標準法規要求。
此外,海天味業還明確表示,將對相關“惡意造謠中傷”進行取證追責。
首次回應未果,海天味業又陷入了網友對于添加劑“雙標”的更大質疑。
10月5日,海天味業發布聲明稱,食品添加劑廣泛應用于世界各國的食品制造中,世界各國的正規食品企業都會依據法規標準和產品特性,合法合規使用食品添加劑,并且按規定標識清楚,因此簡單認為國外產品的食品添加劑少,或者認為有添加劑的產品不好,都是誤解。海天味業還提到,早在十年前就已陸續推出零添加產品,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10月9日,海天味業再次回應稱,公司產品銷往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公司均有高中低不同檔次的產品,均銷售含食品添加劑的產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劑的產品。
不過,對于“使用添加劑的醬油和0添加醬油有何區別”“銷往日本等國家的產品是否也包括使用添加劑的產品”等質疑,海天味業并未正面回應。
受到輿論影響,海天股價持續震蕩。在國慶節后的首個交易日,海天味業的股價開盤即下跌。
10月11日收盤,海天味業股價為73.45元,市值約3404億元,較風波開始的9月30日收盤價,總市值蒸發超434億元。
10月27日收盤,海天味業股價仍在下跌,股價為63.68元,跌幅達6.17%,市值跌破3000億元,僅為2950.83億元,較10月10日跌去近500億元。
10月28日上午收盤,海天味業股價繼續下跌,為62.81元/股,市值約為2911億元。
自添加劑輿論風波發酵至今,海天味業市值已累計跌去約927億元。
海天味業被稱為“醬油茅”是有原因的。
2020年8月,海天味業市值首次突破5000億元;2021年1月,市值一度逼近7000億元。
不過自登頂之后,海天味業已經在下跌的路上不斷前行。
有業內人士表示,從市場環境來看,受疫情影響,餐飲行業行情持續低迷,從而進一步導致調味品市場需求的下降,海天味業也概莫能外。而業績下降背后的另一個原因或許是,消費者消費信心受損。
結語
此前,有消費者質疑海天味業在食品添加劑上執行“雙標”。海天則表示,食品添加劑已成為現代食品工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食品添加劑并不能得出中國食品比外國食品差的結論。“簡單認為國外產品的食品添加劑少,或者認為有添加劑的產品不好,都是誤解。”
不過,食品添加劑“雙標”背后有著食品消費觀念和要求上的差異。
在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潘玉明看來,日本關注食品添加劑歷史很長,經過多次爭論、確認,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類別細分規范,總體數量較少,便于企業識別使用。企業自律性較強,相關風險較低。
潘玉明說,日本關注食品添加劑,集中在消費安全和營養結構認知轉變,在防疫自律同時,不斷調整生活方式,消費觀念到消費品的市場轉化很快,注意營養、安全、健康的平衡。
“就中國市場而言,中國食品添加劑的話題比較復雜”。潘玉明表示,從食品衛生法規系統性、法規執行的規范性、食品添加劑行業的規范性,都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甚至在一定范圍出現添加劑失控風險,急切需要行業經營者提防、自律,需要大家聯手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實際上,受到內外部環境影響,海天味業業績正處于不斷下探趨勢。但海天味業最應該害怕的是消費者信心的缺失。
消費者越來越關注健康生活,企業也應該關注消費者需求,為消費者提供更多豐富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