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f王
來源:公路商店(ID:zailushangzazhi)
有朋友要給我做飯,隨后從櫥柜里拿出一個罐子。神秘兮兮地告訴我“給你看個寶貝”。
不知道是因為瓶子上的字兒還是瓶子本身,我突然覺得沒有比在家里藏一罐卡拉膠更刺激的了。

*順便一提,這玩意叫"種子瓶"主要用途是給粉末防潮的
那些寫著檸檬酸鈉、核苷酸二鈉或者卡拉膠之類的添加劑給人的感受最主要取決于它出現在了什么地方。
如果它是從某個流動攤販在逃離城管追擊的路上掉落下來的。你會馬上忘記他剛剛狼狽地飛身跨到三輪的駕駛座上的同時,一邊說著“一會兒給錢”的瀟灑。甚至在匆忙中完完整整塞到你手里的炒飯都看著不自覺地恐怖起來。
如果他是米其林餐廳廚師,那些優雅地掉入盤中的白色粉末就成了通往美食世界的鑰匙,他們和旁邊黑色的魚子醬一樣高貴,是廚師技藝、理解和對食材精妙把握的證明。

*圖片來源:"龍吟草莓的制作過程"
對于我來說。如果那些充滿工業氣息的食品添加粉末塞滿了我家廚房的壁櫥,是一件酷得不行的事兒。
說真的,哪怕你的廚藝再差,哪怕甚至你不會使用那些名字繁雜如煉金術一般的食品試劑。當你邀請朋友來家里吃飯的時候,他看著那滿滿一柜子連名字都看不懂的瓶瓶罐罐,任你做的再難吃,他也得給你拿出來一點基礎的尊重。
傳說中,在美式咖啡里撒入一小把卡拉膠,然后瘋狂攪打。你就可以讓液體體產生恰到好處好處綿密泡沫,從而讓一杯平平無奇的美式產生了如同拿鐵的口感。
更有趣的場景是,當你能像是分辨出來五年波本桶和雪莉桶之間細微差別那樣分別出,黃原膠、卡拉膠、刺豆槐膠之間口感若隱若現的差別,你一定能感受到廚子在調整穩定劑乳化劑和增稠劑的時候所付出的那些特別的匠心。

在很多美食評論中"糊嘴"是個比"入口即化"還有高級得多的詞匯,它只配出現在最頂級的料理中。佛跳墻一定要糊嘴。博洛尼亞肉醬里只有最具有工匠精神的作品才能得到糊嘴的評價。
加把黃原膠吧,自來水都能變得糊嘴。
液體會變得柔和而且順滑。黃原膠相比其他膠類,只有它最擅長在常溫中與水分子"結合"。于是普通的白開水突然具備了某種"高級感"。如果你擅長自我欺騙的話,你甚至會有一種在喝"依云"的感覺。

*不用擔心過量,根據GB2760大部分其實酒是"隨便加",不過嬰幼兒產品對用量有要求,主要是怕噎著
傳統的烹調調味,調整口感的同時往往味道也會隨之改變,家用食品添加劑可以讓它們彼此分離,不相互影響,調整他們的質地和味道變成了一件孤立且方便的事兒。
很多故事里面,第一次在自己的廚房接觸食品添加劑最開始只是一場意外。"我最開始就想買一包檸檬酸清洗杯子上的水垢。后來我就徹底進了添加劑的坑。絕大多數的它們像是作弊一樣。比如在打芡的時候,我可以隨意地使用乳化劑讓我的芡汁,只改變一個單一維度的東西。他就像是一個模塊化的單一屬性的控制按鈕。"
“沒有碳酸氫鈉,我這輩子也學不會做包子。”
"我自己在家做飯,有必要的話,我一定會往自己的食物里面加穩定劑,那是對我勞作的尊重。我知道穩定劑不會對味道產生任何影響,他只是可以讓那個口感的狀態保持更久。但是我費那么大勁兒才讓我的成品形成了一個完美的質地,我覺得它配得上一勺子穩定劑來更接近永恒。"?
簡而言之,味道變得自由了。就像是阿斯巴甜之類的甜味劑讓"甜蜜"變自由了。

曾經酒是違法的、糖是違法的、咖啡是違法的。阿斯巴甜是違法的。
甚至直到今天,阿斯巴甜還在各國的合法的食品添加劑目錄里面進進出出。大家各退一步,能不能把它的真相看作是一只薛定諤的貓?
人們為了一只裝在黑盒里的薛定諤的貓是否還活著而不斷爭論。甚至于陰陽怪氣,冷眼嘲諷人身攻擊。
"你抽煙喝酒卻在乎添加劑。"
另外一面的回擊是"你覺得健康你就吃,一定要多吃。"

*一篇證明阿斯巴甜無害的論文,當然說他有害的論文也有
也許有人會說自己就是膽小,但是這個世界有一個基礎邏輯,適當的膽大一定會讓自己更加幸福。"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檸檬水違法,那么我們連檸檬水都嗑。"《猜火車》里的這句經典臺詞總會成為人類里某一群年輕人的生活準則。
關鍵在于享受。
真正的智者往酒杯里面撒了一把增稠劑,往自己的煙嘴里擠了一滴香精。
他從來不跟人吵架,他忙著研究加什么東西可以在自己的酒里面感受到夢寐以求的"咀嚼感"。
吵架不快樂,所以真正的智者從來不吵架。
當然健康也是快樂的。但是這只是因為健康本身是舒適的。
養生產品和添加劑之間其實根本沒有任何分界線。甚至很多時候,同一個試劑,他偶爾就是神秘的食品添加劑;偶爾又成了不可思議的"養生食品"。
大豆卵磷脂,食品工業上最常用的乳化劑之一。更多飲品工藝中被當作了魔藥素材一樣的存在。在調酒師嘴里他是它最神秘的魔藥配方可以把任何液體變成泡沫。如果解釋一下的話,這應該就是在"倒沫子"這個維度里,上限級別的存在了吧。
但是另一面,也許是因為"大豆"這個兩個字。隔了兩天你發現"相親相愛一家人"群里有阿姨發了一個小視頻"大豆卵磷脂"的功效。視頻里面,一個帶著眼鏡的老師在古琴聲中緩緩說出了這么一句話:"大豆卵磷脂具有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還有更經典的例子。有一味名正言順的食品添加劑名字很熟悉——維生素C,主要的作用是延長食物的保質期。單說后半句,總有一種維C能把人輕松毒死的錯覺。
對吧?食品添加劑養生,養生產品食品添加。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有趣的樣子,一道精致的灰色。
搞清楚很多事情是困難的。這個世界已經只剩下了雜音。掩耳盜鈴是活在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能力,比如發現某些添加劑有養生的功效就是很好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人本身就不可能全知全能。認定自己什么都不懂絕不是自我催眠,而是徹底地接受自己的無知并和它共存。
不論是賣保健品的,還是賣添加劑的甚至是賣焦慮的誰都會騙你。想想大豆卵磷脂,在不同的人嘴里它可以最容易倒沫子;是對抗心血管疾病的養生食品;或者是非常好用的乳化劑。
真正的領悟與了解,要在勞作中體驗,人沒有辦法知道任何事情,除了去做那件事。你唯一知道就是自己的感官,你唯一知道的就是那玩意真的很好吃。
哪怕是拿它沖杯水,你就會發現它口感真的很好,卻有一股怪味。但是那個時候,不管它好不好喝都是自己的選擇。
曾經有學者把蔗糖的發明和普及總結為徹底改變我們飲食方式乃至是人類文明歷程的一個節點。
*一個十九世紀的甘蔗莊園
人類本能對甜味的追求相伴而生了無數個種植園、航線、制糖廠等等等。這一切毫無疑問看起來比那些小小的甜品重要得多的。
但是不為人知的是在,這個在現代廚房司空見慣的東西曾經是最具備神圣感的食材。在工業化的制糖工藝普及之間,那個時候人類能產出的大多數是粗糙的黃糖,它們不是調味品,而是藥物、是奢侈品,甚至干脆是宗教儀式的道具。
本身這就是一個消解掉神圣感的過程。神圣感的缺失讓越來越多的人得到"甜蜜"這種最接近幸福的味道變得輕松平常。
關于味道的感覺和得到它們的工具之間,每個不同的時代都會它們自己的主題。
關于這個時代,我敢說對健康、不再肥胖的追求勢必會引發下一次工業革命。阿斯巴甜就是人類新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