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靜林
來源:AlphaSeeker(ID:deep_insights)
被譽為“英國啤酒女王”的梅麗莎·科爾曾說:“啤酒和美食就像一對天生的情侶”。其實,不光是啤酒,世界各地任何一種有代表性的酒類飲品,都能與美食擦出火花。
在佐餐這一范疇里,擁有完整、豐富香氣的威士忌,絕對是優選。無論是規制成席的饕餮盛宴,還是鄉野路邊的民間小吃,在合理的搭配之下, 威士忌都可以為其增味添香。
在普遍認知中,威士忌在500年前,誕生于蘇格蘭和愛爾蘭。因此在談到威士忌佐餐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符合西方人飲食習慣的經典食材,如火腿、鵝肝、牛排等。

在威士忌快速融入中國人生活的七八年時間里,酒吧是主要的消費場景,關于中餐和威士忌的搭配,還處在早期探索階段。

來自遙遠西方的威士忌,與傳統的中國菜肴,實現了神交,給食客帶來了無限遐想。
作為美食家,沈宏非對味道研究頗深,他在論壇上就表示,將威士忌與中餐搭配,有很多好玩的方式,且在飲用習慣上,尤其相比葡萄酒,還更方便。
中國民間飯局上,有“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的說法,這體現了中國悠久的餐桌文化。“巡”有循環、輪換之意,主客之間為了表達尊敬、感激,往往會互相敬酒,來回三輪下來,是為“三巡”。五味通常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意指一桌完整的菜肴,需要將各種味型囊括。三巡五味,是中國人的餐桌禮儀,也是深藏在中國人心中的飲食文化。

五味分別是酸辣苦甜鮮,不同的味道,會帶給食客以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如酸帶來爽快之感,令人胃口大開;辣的灼燒感會升華為口腔中的快感,令人欲罷不能;苦能解膩,甜生幸福,鮮則集諸味之大成,也是中餐文化中的極致追求。
有了基本的元素和模式,接下來就要按此規范,將不同類型的酒和菜式,進行合理的搭配。關于味道的搭配,無論中西,都有相對形成共識的標準,例如將相似味道的食材搭配產生疊加效果,或者在反差極大的味道中,尋求變化。重疊平衡(將味型風格相似的威士忌酒與菜肴進行搭配,以此迎合并增強威士忌風味體驗)和反向襯托(通過具有反差感的味道,激發食材更強的味覺潛力)就是羅曼湖在餐酒搭配中遵循的原則。
事實上,在餐酒搭配這件事上,羅曼湖有著天然的優勢。得益于蒸餾廠內運行著4種不同類型的蒸餾器,以及自有桶匠打造的多樣陳釀橡木桶,可以蒸餾出重泥煤、無泥煤、輕泥煤三種風格原酒,產品具有標志性的水果、蜂蜜以及柔和的煙熏味。從單一谷物到單一麥芽,涵蓋各種品類。

食材選擇豐富,做法、味型多元的中國菜肴,遇到風味復合、多元的威士忌,威士忌給了中餐更多可能性,而中餐菜肴也給威士忌帶來更奇妙的體驗。兩者自然相得益彰。
趨勢明顯地擺在眼前,威士忌正在中國,越來越熱。根據IWSR報告預測,威士忌在2021年-2026年間,將會在中國市場上保持著6.3%的年復合增長率,未來5-10年,國內威士忌市場有希望沖擊500億的規模。
威士忌在年輕人群體中備受追捧。根據《2021中國威士忌年度白皮書》顯示,我國威士忌消費人群正在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其中Z世代消費者數量占到了總用戶的47%。
也正是在不斷的“試煉”過程中,羅曼湖逐漸總結出了如今的“三巡五味”餐酒搭配之法。2022年,羅曼湖將“三巡五味”的理論從高端餐廳的大圓桌,落地至城市精致小館的小方桌上,開啟了“城中探索 拾味煙火”美食之旅,探尋城市之中街頭巷里的風味流露,發掘藏匿于尋常煙火中的動人美食。
羅曼湖將單一麥芽威士忌產品進一步帶入到中國普通消費者的生活之中,讓越來越多人開始了解、熟悉、喜歡上威士忌。品牌和品類細分認知,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加深。

威士忌的歷史已經超過500年了,而威士忌在中國逐漸流行僅有十余年時間。就像從麥芽到威士忌酒液的蛻變,需要經過浸泡、烘干、糖化、發酵、桶陳等多道程序,歷經數年,這種舶來的生活方式想要在中國開枝散葉,同樣需要歷經時間的沉淀。
用餐酒搭配的形式,讓威士忌的香氣與中國飲食的香氣融合,是一次有趣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