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輝Agri Tech
中國是豬的養殖大國,也是進口大國。
2012 年出版的《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共收錄了地方豬品種 76 個,培養豬品種 18 個,引入豬品種 6 個。盡管中國生豬飼養量占世界總量的一半,豬種資源占全球總數的 1/3, 與國外養豬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生豬育種工作相對滯后,多達80%的商品豬依賴進口。
在“引種→維持→退化→再引種”的不良循環中,生豬繁育體系受制于國外,其疾病防控也受到威脅。生豬產業需要變革。
“種豬”是“好豬”的核心,育種是該產業鏈最重要的一環,相當于這個賽道的“芯片公司”,俗稱“豬芯片”。當然,這一步也是專業化程度最高、耗時最長、經濟投入最大,但也是效益最持久的環節。
近日,種豬育種服務商、溫氏股份全資子公司廣東中芯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增資擴股方式引入戰略投資者,完成 23.3 億人民幣戰略融資。投資者包括廣東省種業集團、現代種業發展基金、廣華農資產、東成種豬等。完成投資后,該公司估值超 100 億。
該次增資完成后,中芯種業的注冊資本將由 12 億元增至 15.61 億元,溫氏股份放棄該輪增資的優先認繳出資權。該次增資擴股后,溫氏股份對中芯種業的持股比例由 100% 變更為 76.88%。
據中芯種業財務報告,截至 2021 年底,其總資產和凈資產分別約 25.74 億元和 4.97 億元,年營業收入 4.99 億元,產生虧損 2.89 億元。今年上半年,營收約為 3.57 億元,虧損收窄至 6332 萬元。
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溫氏股份”),1983 年由廣東省新興縣縣民溫北英創立,現已發展成一家以畜禽養殖為主業、配套相關業務的跨地區現代農牧企業集團。2015 年 11 月 2 日,溫氏股份在深交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300498)。
作為中國養豬“四巨頭”之一的溫氏股份,1998 年開始種豬育種,2020 年成立種豬事業部,2021 年又改制成為如今的中芯種業。
中芯種業成立于廣州,現擁有自主培育的 6 大品種 12 大品系種豬產品,每年可提供 40 萬頭種豬,國內市場份額占比為 20%,能滿足 1 億頭肉豬的種源需求,據國家官方數據,后者數量占 2021 年全國 6.71 億頭出欄生豬量的 14.9%。
中芯種業依托于于華南農業大學、國家生豬種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吳珍芳教授近三十年的研究成果。
自 1998 年在華南農業大學工作開始,吳珍芳在種豬育種和產業化的教學、科研和應用推廣上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他先后主持培育了“華農溫氏Ⅰ號豬”和“溫氏 WS501 豬”2 個新配套系,獲得國家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審定,選育的種豬新配套系得到了大規模產業化應用,取得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他還在廣東省率先建立了豬體細胞克隆技術體系,并在如何提高體細胞克隆效率機制等方面開展進行深入研究和技術創新,實現產業化應用。近年來,在環保轉基因豬新品種培育研究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獲得 3 種育種新材料。2013 年,獲批主持籌建“國家生豬種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畜禽生物育種國家地方工程中心”。
這些成就的背后,是一個樸素、實際、又不乏艱難的夢想:“推動我國從‘養豬大國’走向‘養豬強國’”。
吳珍芳的第一志愿便是華中農業大學畜牧專業——他只覺得研究動物遺傳聽上去很高大上;聯想到草原上馳馬奔騰的場景,不由得更加心向往之。但專業的性質決定了這條科研之路并不輕松。
“做科研要隨時做好遇到瓶頸期的準備。”吳珍芳在接受華中農業大學采訪時說。幸運的是,在自己堅持和積極探索新思路的同時,他還有良師。談及在科研上對自己幫助最大的,吳珍芳說“莫過于已逝的熊遠著院士”。彼時,畜牧育種一直運用的是傳統育種方法,但熊院士已看到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趨勢,便引導他多閱讀此類書籍,關注關于國外的研究進展。正是熊院士的遠見卓識,讓吳珍芳成為我國最早一批研究該領域的學者。
科研人的操守和知識同樣重要。“我們的科研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的,必須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為了研究南方豬的脂肪沉積規律,吳珍芳和學生便去海南抓回兩只臨高豬,養在宿舍附近,把豬從十多斤養到一百四五十斤。在研究中,吳珍芳逐步認識到中國養豬業跟國外的差距,立志終身成就這份事業。
“種豬育種是一門實踐學科,要取得研究成果,校企合作是很好的一條路。”吳珍芳將成果轉化扎根于校企合作單位溫氏食品集團,先后組建了企業研究院和種豬科技公司中芯種業,并兼任研究院院長和科技公司總經理。目前,溫氏集團在全國各地已建設有 8 家育種分公司,配套育種規模覆蓋 8000 萬頭商品肉豬以上,“溫氏種豬”已基本能覆蓋全國。
近期,吳珍芳的研究成果包括發表于 BMC Genomics 的“A composite strategy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and copy number variation analysis for carcass traits in a Duroc pig population”(杜洛克豬群體胴體性狀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及拷貝數變異分析的復合策略)。
胴體性狀在豬育種計劃中非常重要,可以提高豬肉產量,這就需要了解復雜表型背后的遺傳變異。在項研究確定了低密度芯片數據 CNV(拷貝數變異)檢測準確性的總體驗證率,并使用重測序構建了杜洛克豬基因組 CNV 圖譜,從而證明了豬基因組研究的價值遺傳變異資源。此外,該研究還利用了豬的復雜性狀復合遺傳策略,這將有助于研究可能受到多種形式變異影響和調節的遺傳結構。
另一項有趣的研究是發表于 Cells 的“Genetically Engineered Pigs as Efficient Salivary Gland Bioreactors for Production of Therapeutically Valuable Human Nerve Growth Factor”(基因工程豬作為高效的唾液腺生物反應器,用于生產具有治療價值的人類神經生長因子)。
動物唾液腺作為生產人類治療性蛋白質的高效生物反應器具有巨大潛力。神經生長因子(NGF)在動物唾液腺中自然表達,已被批準用于人類臨床治療。NGF 對神經細胞的生長、分化和再生都有重要作用;對一些神經性疾病,例如青光眼和阿爾茨海默病等,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這項研究利用了轉基因(TG)豬唾液腺作為生物反應器,有效合成了人類神經生長因子(hNGF)。
種業歷來被稱為農業“芯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21 年,《中國種業振興法案》出臺,種業項目受到投資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紅杉中國、IDG 資本、國投創益等先后完成數筆種業融資。
在將中芯種業引入戰投前,溫氏股份就已聯合國資拓展該賽道。2021 年 2 月,溫氏股份與廣東省國資委旗下專業投資機構及其他投資人等出資 5.2 億元,共同投資成立私募基金溫潤煦興壹號(珠海)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投資方向為高效、集約化生豬養殖項目,單一標的為廣東煦興畜牧科技有限公司。
與溫氏股份“公司+農戶”的輕資產養殖模式不同,煦興牧科是溫氏發揮資本驅動,對自繁自養集約化養豬模式的探索。據了解,不足兩年時間,煦興牧科已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布局 1 個總部和 5 大子公司,規劃基礎母豬規模 6.4 萬頭,生豬產能 160 萬頭。
參考資料:
1.https://www.163.com/dy/article/HJ8KOHDO05198R3E.html
2.https://www.sohu.com/a/195454634_100022658
3.https://www.jiemodui.com/N/133339.html
4.https://my.hzau.edu.cn/info/1083/3597.htm
5.https://doi.org/10.3390/cells11152378
6.https://doi.org/10.1186/s12864-022-08804-1
7.http://finance.eastmoney.com/a/202210132527972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