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大半
來源:企鵝吃喝指南
這幾天,因為一條爆紅“勾兌醬油”視頻,讓海天醬油沖上了熱搜。
主要的討論點之一,是網友說海天醬油“雙標”,只給國內醬油添加,國外醬油沒有添加。
圖源網絡
看到這張對比圖,我們真的忍不住要說兩句(可能被噴的)大實話:
先不說這些添加劑都是合規,圖中的對比,是拿著高端線的產品,來對比最便宜的入門款啊,價格相差好幾倍!
再說了,日本醬油照樣也有添加劑的,中國醬油也有大把0添加的。離開價格來討論,實在有失公允。
熱搜引起的另一個討論點 :醬油里有添加劑正常嗎?
講真,很正常。一個品牌的醬油產品線有便宜有貴,便宜基礎款(10元左右)的濃度往往不夠高,需要添加防腐劑(很多日本醬油也會添加食用酒精來防腐);也需要添加鮮味物質、甜味劑來提鮮增味。
那么,是只有便宜的醬油才有添加嗎?醬油是不是越貴越好呢?
我們曾經研究過上百款醬油,最便宜的只要7塊錢一大瓶,最貴的甚至能賣到300+元/瓶,差價可以高達四五十倍……但價格飆到50元/500mL以上,很多就屬于“可以但沒必要”了。
尤其對廚房小白來說,越貴的醬油,反而不一定能燒出好吃的菜。
是有很多比你日常用的醬油再好一點,但又不貴的選項的!

這一篇文章,是我們花了大幾千塊,拉著專業調味品專家,一起嘗遍上百款醬油的超全挑選醬油指南。
你對醬油的所有疑問,這一篇基本都能解決!歡迎大力轉發到家庭群、朋友圈,科普真·科技與狠活。

前方干貨有點多,如果你想直接看什么醬油值得買的,請點進今天二條文章!
01
好醬油看什么指標?
很多醬油科普文都會告訴你:買醬油,先看一個指標——氨基酸態氮。
畢竟,我國醬油等級就是按照這個來劃分的:
很直觀吧?氨基酸含量越高,醬油越鮮,等級越高。
但其實,氨基酸最高的特級不等于好+貴!
很多人家里用的李錦記、海天,10塊錢不到,也是特級——有機構統計過,國內市場上近一半的醬油都是特級,比一級、二級都多。
答案很簡單:氨基酸含量這個指標,很容易“作弊”。
許多釀造時間短的醬油,只要通過添加味精,就能輕松提高氨基酸態氮含量(≥0.8g/100mL就是特級醬油了)。嗯,這是合法且常見的操作。
這樣的醬油吃起來會非常“鮮”,但缺少醬香豆香的支撐,鮮得單薄,突兀,通常還會有防腐劑和其他添加劑,用來做菜可能感覺不到,但蘸食時尤其有種“假鮮”的回味。
所以,僅憑氨基酸態氮含量、等級判斷醬油好壞,并不靠譜。
02
更值得關注的其實是:釀造時長
這是最實打實的硬指標啦!
便宜的醬油,很多都只釀了90-120天。但市場內卷嚴重,越來越多品牌都會釀足180天:
相比于不少市面大品牌,一些傳統老字號比較降維打擊,釀造時長都是一年起步,一定要帶醬油領略四季的變換~
釀造時間長短,差別有很大嗎?
拿千禾舉例,都是0添加醬油,380天的鮮味柔和,復雜度也碾壓180天,還有一絲絲煙熏、丁香的氣息,炒菜明顯爆發的香氣更濃郁。
并且,因為釀造時間更長,意味著更多時間和人力成本投入,所以380天與180天之間的價格,也差了整整一倍。
釀造時間長的貴醬油,經過長時間陳釀,會發展出更復雜、特殊的風味,這是通過加味精無法達到的效果。
我們買到了一款188元的五年釀造,開瓶后湊近了聞,甚至有股菜花的鮮香,有同事這樣形容:仿佛奔跑在油菜花田里!!
我們也查到了數據來證明:釀的時間越久,總氨基酸在增加,而且其中的鮮味、甜味氨基酸增加,而苦味氨基酸在減少。
講人話就是,越來越鮮甜,苦感也越來越少。
比如這瓶先市三年熟成醬油,雖然氨基酸態氮含量,不過剛剛達到國標規定的≥0.8g/100mL,鮮味卻非常奔放且自然,甚至有種肉鮮在嘴里蕩漾~~
這也是為什么,釀造時間長的醬油,配料表可以做到這么干凈:水、豆、小麥、鹽,沒了。
濃度夠高,完全不需要添加防腐劑!并且能做到不放糖/甜味劑,也有自然的回甘。
長時間釀造的醬油,通常質地也會更濃稠,用起來很省,只要放一點點就很香了(不用加果葡糖漿也能掛杯的哦)!
03
醬油的原料,也會影響品質和價格
對醬油來說,風味影響最大的兩個核心原料,一個是豆子,一個是小麥的添加。
我們先來說豆子。醬油釀造豆子的選擇也就兩種,黑豆與黃豆。純黑豆與純黃豆釀造的醬油,區別大到靠聞就知道!(盲品超簡單)
黑豆醬油釀的醬油,往往更香甜鮮美,底色有種近似洋蔥焦化,甚至微弱的水果甜香,醬香濃度與咸度也更低。
用來炒菜時,這種黑豆的甜香,尤為突出。
我們試著用五種不同價格的醬油炒飯,在不加其他調味的情況下,一款黑豆醬油,出鍋時的香氣非常高級,最有辨識度。
試吃的同事都表示比最貴的一款,還要香。
那為什么黑豆醬油明明表現出色,超市貨架上卻較為少見?
因為黑豆的成本,價格幾乎是黃豆的兩倍:
所以舍得用黑豆的廠家,大多走高端路線,出品也很走心:
除了大豆品種,豆麥的比例也極重要。這往往是醬油廠秘而不宣的秘方。
我們來看看:絕大多數釀造醬油的核心原料,就是大豆、小麥。大豆負責鮮(大豆蛋白轉化為氨基酸),小麥負責甜(富含淀粉,會轉化為糖)。
醬油釀造過程
換句話說,豆麥比例,會影響醬油香氣和鮮甜度的平衡,具體往哪個方向走,就看廠家自己的選擇了。
值得注意的是,黃豆價格大概是小麥的兩倍,所以原料中大豆比例越高,醬油也越貴。
比如廈門古龍醬油,秉承福建系醬油的特點:黃豆下得多,豉香超優秀,但確實比同樣釀造時間的醬油更貴。
純黃豆釀造的醬油極少,前面提到的188元五年陳,就是其中一款。
而像金龍魚旗下的丸莊,一款黑豆原汁醬油的豆麥比達到9:1(常見的比例是6:4),比同類黑豆醬油貴了幾塊錢,但不管是蘸食,還是炒菜都好鮮香。
臺灣有一種醬油類型,叫做“蔭油”,完全不放任何小麥,釀造時加的鹽水少,釀造時間不會超過半年,所以醬味偏淡,還會再加糖調味,比大陸的醬油要嗲甜許多。
還有的蔭油,會以甘草代替部分白砂糖,作為天然甜味劑,回甘相當特別,甚至會吃出一點點點荔枝風的果酸,特別適合做小清新的涼拌菜,刷新醬油觀!
04
手工醬油VS工業醬油:手工一定更值得嗎?
我們喝了上百瓶醬油,結論有點出乎意料:價格在20-40元/500mL的區間內,0添加工業醬油更值得。
先解釋一下,為什么工業在這個區間更值得?
主要是更精準穩定呀。生產批量大,價格也能壓得更低。在日本,像龜甲萬、又伊鮮這些經典大牌,也是用發酵罐:
那我們再來看看手工醬油。
國內的手工醬油,95%都是醬缸制作,制作相當費時費力。
想象一下,出太陽了,要一缸一缸翻動醬醅,下雨了,要第一時間給缸蓋上。人工成本就不低,加上產量少,手工醬油自然賣得更貴(很多好的要40+/500ml)。而便宜的手工醬油,少不了添加劑。
醬缸釀造已經屬于少數派了,更稀罕的,是用木桶釀醬油。
日本一些能賣到600人民幣的醬油,就是沿用最傳統的木桶。木桶壁上棲息了很多天然菌種,會在發酵中帶來很獨特的風味。
美國紀錄片《鹽、脂肪、酸與熱量》,拍攝日本小豆島的山六醬油
但重點來了:更貴的手工醬油,就更好用嗎?對廚房小白來說,未必。
研究發現,敞開發酵的醬油,與氧氣接觸更多,還原糖含量會降低,加上晾曬時間長,水分蒸發,鹽分高,入口的咸也就更明顯(蘸食不太友好)。
這也是為什么,手工醬油會更接近傳統風格:更咸,醬香更厚重。
例如香港的八珍醬油(500ml要賣到近60塊),我們認識的大廚,很喜歡拿它做紅燒菜,能夠調教出底蘊厚重的醬香。但如果是調味技術不太高明的廚房新手,只會覺得它死咸……
而反觀價格在20元/500mL往上走的工業醬油,很多都能做到0添加了,風味追求平衡,鮮甜感也能做到很自然,跟動輒賣4、50塊一瓶的手工醬油相比,性價比很能打。
05
有種特別的釀造工藝,
能讓品質更好,但價格翻倍,值得嗎?
比如李錦記這款雙璜生抽,就比它的普通款貴了近一倍。
貴在哪了?
我們再來復習一下制作工藝:大部分醬油在釀造時,都是加鹽水,而“雙璜”(套釀)工藝則用釀好的醬油代替鹽水——用醬油釀醬油,濃度那不就是更高了?
這就相當于雙倍黃豆,只出一份醬油。不僅原料成本翻倍,時間成本也更高。
我們買到單價最貴的醬油,就是湖州的老恒和太油,五折后賣到300多元,它家就屬于把套釀這門技藝,做到了極致:
太油的本質,就是把“醬油釀醬油”這件事,循環了四次——釀好的醬油倒入發酵中的大豆,釀出來的醬油再倒入新一波大豆......
最后的出品,大家自己算算豆子成本得有多少倍吧。
我們預算不太夠,也就買了50ml體驗裝,里面有10小袋呢!
質地很粘稠,而且糖放得多,整體甜大于鮮。
鮮確實是很鮮的,但原諒我們這些凡人的舌頭......并沒能從靈魂深處體會到300元/150ml的鮮......
問了一些專業大廚,他們也覺得雙璜/套釀工藝,并沒有明顯提升鮮味,但會有更濃的醬味,顏色也更深。
當然也不是所有雙璜醬油都做得好。
如果想試試這種風格,致美齋的基礎款就不錯——廣州老字號品牌,醬香豉香都挺到位,十幾塊一瓶,性價比很高!
06
頭抽,老抽,生抽,
其實就是第幾道醬油
大概是很多人都覺得迷惑的三個品:頭抽、老抽、生抽。
醬油釀好后,是個半固半稀的混合體,要把原汁提取出來,即固液分離。現代生產都用壓榨法,而傳統釀造里,醬油是被“抽”出來的。
榨取的第一道油,就是頭抽。取完頭抽,再往醬醅中加鹽水,再曬,再抽,就是第二道油。以此類推,還有第三、四道油。
頭抽萃取的鮮味物質最多,也更貴。比如都是海天的零添加醬油,頭道比普通的,貴了近一倍吧。
生抽往往是前幾道油調配而成,就像威士忌是由不同年份調和的。頭抽比例越高,鮮味物質(氨基酸)越豐富。
傳統的老抽,是在生抽基礎上,經復曬而成的——這也是為什么老抽醇厚度更高,上色更明顯。比如重慶三不加的紅燒香,還有冰油,都是無添加老抽的代表。
但現在市面上的老抽,很多都是靠添加焦糖色,價格自然便宜。
草菇老抽,不是用草菇釀的,是在老抽基礎上添加了草菇
老抽跟紅燒醬油的區別是:紅燒醬油的基底一般是生抽,所以既能提供鮮味,又能紅燒上色。兩方面功能,自然更貴咯~
味極鮮這個品類,本質就是生抽+味精,卻比普通特級生抽貴,很多人以為它會更鮮,但其實并沒有;
海鮮醬油,實際就是加了干貝(但添加量比味精還少),也就鮮了一丟丟丟吧......
還有個東西叫蒸魚豉油,也是醬油(豉油,是粵語地區對醬油的說法),但加了果葡糖漿、酵母提取物提鮮增甜,很符合廣東人對蒸魚醬油味型的理解。
但仔細一看,只是瓶二級醬油。同樣的價格(11.9/400ml),其實不如賣瓶特級醬油,蒸魚也很鮮~
07
還有一些時髦黑科技,
到底是不是智商稅?
“減鹽”是近幾年醬油的大趨勢,核心就是降低醬油里的鈉含量。但很多減鹽醬油都有一個問題:不夠鮮,寡淡。
因為很多廠家通過兌水稀釋來實現減鹽——鈉確實減少了,氨基酸含量也減少了。
這也是為什么一些薄鹽生抽比普通生抽還便宜......畢竟,就只是瓶二級醬油。
有些品牌,會通過特殊工藝,達到減鹽不減鮮的效果。像是六月鮮的輕鹽醬油:
這一瓶500ml要26.9元,是李錦記薄鹽生抽價格的三倍,但確實在減鈉工藝下了功夫:電滲析脫鹽,還申請了專利。
首先鈉含量是真的低:只有306mg/100mL——這是什么概念?普通醬油是700-1000mg,大部分減鹽醬油也就低到400-500mg;)
并且配料表沒有味精,很干凈,氨基酸態氮依然能達到特級標準。
除了減鹽,不少品牌開始在包裝上搞事情,追求醬油風味的保鮮。
比如近兩年有個很時髦的東西叫“留鮮瓶”,很多零添加產品配合自己高端路線,都做成了這種瓶體:
1瓶500ml基本在30-40元
這瓶子也是有國際專利的:雙層構造,可以更好地阻隔氧氣(氧化后的醬油容易有咳嗽糖漿味......)。
我們喜歡它的理由比較簡單:擠起來真的好方便,用量也好控制,而且醬油不會沿著瓶口留下來!
講了這么多原理,你可能還是想問:那,到底什么醬油值得買???
參考文獻
[1]朱莉,許長華.醬油關鍵風味物質及其功能與發酵工藝研究進展[J].食品與發酵工業,2018,44(6):287-292.
[2]朱新貴,李學偉,曾小波.典型廣式醬油與日式醬油的風味物質差異研究[J].中國釀造,2016,(7).doi: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07.
[3]酵母抽提物協助醬油減鹽后對其風味物質的影響研究[J]. 李沛,李庫,任達洪,李根照. 中國釀造. 2019(12)
[4]郭輝,李沛,李庫. Umami型酵母抽提物對無添加醬油的品質提升作用[J].中國調味品,2015,40(11):75-77.
[5]國海證券.消費升級和餐飲發展促進醬油行業成長——調味品行業深度報告.2020,(10)
[6]王婷婷.光照對醬油品質影響的研究[D].廣東:華南農業大學,2011. DOI:10.7666/d.Y2014609.
[7]鐘碧疆.日曬夜露釀造過程中醬油品質特性及其抗氧化分析[J].中國調味品,2019,44(5):135-139. DOI:10.3969/j.issn.1000-9973.2019.0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