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食悟團隊(ID:food-gnosis)
長期收割中國乳業巨大利潤的利樂包裝,這兩天發布了一份碳中和目標與行動報告,承諾2030年前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及2050年前實現全價值鏈碳中和。
利樂公司大中華區總裁朱屹東還拋出了利樂在2021年一份全球消費者調研:50%的消費者關注環保議題,愿意為環境友好的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53%的消費者更喜歡選擇環境友好包裝的品牌。
講真,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食悟君在購買牛奶的時候,并沒有像朱屹東這份調研所顯示的那樣”愿意為環境友好的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或許是自己格局還沒有那么高,咱也不知道利樂的這份調研報告都調研了哪些國家哪些條件的消費者。
顯然,利樂是在借助碳中和概念來滿足伊利等乳企的特殊需求,這些需求不知道又創造了哪些價格更高的新品,增加的成本最終還是會轉嫁到消費者你我的身上。
據了解,伊利今年新上市的中國首款“零碳牛奶”金典A2β-酪蛋白有機純牛奶,正是使用了利樂的包裝解決方案。
除了零碳牛奶,伊利還陸續推出了零碳酸奶、零碳奶粉、零碳冰淇淋等零碳產品,其中大多都主打“中國首款”概念,還圍繞“環保包材”以及其他各產業鏈環節組建“零碳聯盟”。
利樂這次的碳中和目標概念,恰恰是源于伊利等客戶在這方面的需求,一方面響應大趨勢,另一方面借助“中國首款”概念來差異化營銷。
其實,在碳中和方面,伊利最沒有資格來吆喝了,要想實現零碳,首先潘剛需要讓優然牧業的奶牛不放屁,但說實話,潘剛沒這個能力,左右不了這件事。
而利樂呢?不管設備再先進,依然消耗的是紙,背后就是木材,森林和大自然。無論怎么折騰,都很難做到玻璃瓶的循環利用。
公開信息顯示,利樂一度被描述為“中國乳業戰場背后的軍火商”。在中國,每一盒利樂包裝的牛奶,利樂都要攫取其3/4的利潤,合作乳企只能拿到1/4利潤。不過這個數據尚未得到利樂官方證實,進供業界參考。
2008年,中國已成為利樂在全球最大的單一國家市場。利樂對中國乳企的營收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設備費用;二是包材費用,其中,包材費用里面還有專利費。
技術專利為利樂締造出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然而現代商業制度一方面鼓勵技術創新,另一方面也不會任由其無限制發展,制衡手段主要有兩個:反壟斷與專利保護有效期。
關于利樂的壟斷爭議,從2003年就開始出現,“濫用壟斷地位”、“捆綁銷售”、“限制競爭”……
業內的說法是,拿容量為250毫升的飲料來說,利樂包裝成本占了產品出廠價的50%;容量為1升的飲料為30%。國家工商總局公平交易局發布的《在華跨國公司限制競爭行為表現及對策》中指出,利樂在中國控制了95%的無菌軟包裝市場,居于絕對壟斷地位。
國家反壟斷調查局于2013年對利樂開始采取反壟斷調查。這樁跨國反壟斷案于2016年11月被蓋棺定論,認定利樂在2009-2013年間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妨礙包材市場的公平競爭,罰款金額達6.68億元。
反壟斷案之后,一方面,利樂包和利樂枕的專利保護時間相繼到期,利樂仍可以收取“專利費”的產品,僅剩下“利樂鉆”;另一方面,利樂捆綁銷售模式難以為繼,原本的市場策略需要重新調整。
9月2日,山東新巨豐科技包裝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巨豐”)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發行價格18.19元/股,首日收盤價為19.47元;一周后股價跌至15.68元,總市值為65.86億,市盈率卻有46倍之高。
這家成立于2007年的公司,從傳統的包裝行業,專攻“無菌包裝”的細分領域,花了15年時間從幕后走向臺前,背后的“金主”則是伊利、新希望乳業、輝山乳業、王老吉、歐亞乳業等品牌。
然而在國內外的無菌包裝市場,目前國際品牌仍處于頭部主導地位。根據益普索出具的研究報告,2020 年,利樂公司的無菌包裝銷售量占全球無菌包裝市場銷售量的比例約為 62%,SIG占比11.3%,紛美包裝占比12.0%,新巨豐占比為9.6%。
2021年,利樂全球凈銷售額111.45億歐元,中國仍是其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
根據乳業新媒體領導者食悟的專業研究,我們認為:中國人均飲奶量之所以低,與牛奶價格整體過高有很大的關系,而牛奶價格又取決于牛奶生產成本,生產成本包括奶牛飼養成本以及加工成本,還有包裝成本。而包裝這一塊一直被利樂壟斷,這已經成為中國乳業全面振興路上的一個絆腳石。利樂的壟斷局面一天不打破,中國乳業很難翻身,很難卸掉壓在身上的巨大石頭,很難輕裝上陣。在紛美、新巨豐等國產包裝崛起的過程中,利樂深感壓力,這不趕緊出來玩概念,就怕國產乳企紛紛遺棄他們。但純粹玩概念很難持續,隨著國潮來襲,未來不僅國產牛奶、國產飲料越來越受國人青睞,國產包裝也會被更多人接受,利樂一家獨大的局面遲早會得到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