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口老炮(ID:yikoulaopao)
上周,很多公司,都圍繞著農業豐收節做了一波傳播,但是,無論是阿里、京東還是快手,都沒有做出爆品。
我問了身邊一圈人,基本上完播率和完讀率都在15%左右。
其實,關于三農的傳播,最慘痛的事實是什么?是農業最資深的老玩家,拼多多玩了這么多年,也沒玩出任何一個爆款!
一家當紅辣子雞的直播公司老大跟我說,農業最尷尬的是,產品本身沒有什么技術含量,東西也是非常樸素的東西,幾千年前啥樣,現在還是啥樣,從業者也說不出什么眼花繚亂的東西,傳播的時候,To G的意義可能就大于To C的意義了,To B是幾乎沒人愿意深入研究的。
尷尬了,難道地里長出來的東西,就真的只有樸實無華,玩不出讓今天受眾興奮的東西嗎?這不可能啊,前幾天才有一部《隱入塵煙》啊。
也許,是我們傳播的姿勢不對。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些文學作品,都是圍繞著土地進行創作的。
今天的傳播,真的還一定要去用傳統的媒體思維去思考問題嗎?
01
“ 北極熊為什么不吃企鵝?
我們先看一看阿里、京東和快手拍的三段豐收節的視頻,如果你看到30秒就看不下去了,很正常,關掉就行。
我看完之后,就一個感受,互聯網公司拍視頻,就TM會用無人機、用看似素人的笑臉以及非常裝逼的旁白,這幾乎成了標準三板斧。
然后各家找媒體約的豐收節的稿子,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可以搜索自己去看。
我先談談個人感受,就是看完了這些傳播,我不知道甲方要什么,是要G端的認可呢?還是要C端的共鳴呢?
十來年前,很多媒體大叔熱衷于講各種網絡學來的段子,因為那會兒移動互聯網還沒來,其中比較流行腦筋急轉彎,比如為什么北極熊不吃企鵝?
我為什么舉這個例子呢?其實如今的大廠的年輕PR們,就如同北極熊,而三農則是企鵝,一個在北極,一個在南極,想吃卻永遠吃不到,因為生活的環境差得太遠了。
我印象特別深,有一年跟著聯想去山東,在一片麥田里,一個年輕的女公關問了一個特別經典的問題,這里的人為啥種這么多韭菜?不過實話實說,我當時也覺得青色的麥苗看起來很像韭菜,所以我們這些連小麥和韭菜都分不清的人,注定不可能做好三農的傳播。
現在十年時間過去了,如今的大廠年輕公關們,對農業的知識匱乏,更是無可救藥,比如有家新能源汽車的妹子問我,為啥沒有公雞,母雞還能生蛋?還有家綿竹的酒廠兄弟聲稱自己是農民的兒子,在他喝多了之后,我問他土豆怎么播種,他卻不知道要切塊找芽。
所以,三農的傳播,做不好的核心原因,是沒有真正的專家來操盤。
這種情況,不僅僅出在三農方面,在一些技術公司,比如各家的云業務、AI業務、芯片業務,還有一些醫療公司,一些供應鏈公司,一些中后臺服務公司,他們的公關都在苦惱,不知道如何做C端的傳播,因為沒有能力把枯燥難懂的專業知識翻譯成普通受眾能聽懂的語言。
而這個過程中,其實最難做的是公益和慈善。
基本上,這兩個項目在大部分的媒體老師心目中,就是沒有報道價值的新聞,過去二十年經濟飛速發展的新聞后遺癥就是,除了與賺錢有關的商業行為有報道價值之外,企業的公益和慈善,看起來就全是被迫而為之,或者博人眼球。
事實上,慈善與公益,往往是一個偉大企業的最核心判斷標準之一。
但是,目前的局面是什么呢?我所接觸的大部分企業的公益慈善部門的老板,基本上的思路都是,不求出彩,但求無過,存在即合理,有就行。
這些內容做不好的核心原因,還是因為負責這些內容的公關,本身并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自己不懂,就不可能做好,跟上述三農的道理一樣,未來公關的專家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當然后遺癥就是丟掉工作之后,可能很難再找工作,因為有了信息繭房。
02
中國有一大堆農業故事專家
這么多年,關于農村的一切的爆品內容,大多來自文學和影視,以及這幾年的短視頻。
我最近把莫言的一系列小說看了一遍,又去了一趟電影紅高粱的拍攝地,我才恍然大悟,小說和電影難道不是傳播的一部分嗎?
讓我回過頭去想想,還真的記不住有哪些新聞作品,以及評論文章或者紀錄片讓我有印象的。
關于豐收節的傳播,我上周跟一家相關的電商公司的公關總監交流過,我問他們,你們為什么不找莫言寫一篇文章呢?或者去找劉震云寫一篇?好歹劉震云也在農民日報工作過。
所有信息的流動,都是傳播,傳統的公關在媒體傳播,后來在社交平臺傳播,今天應該放大視角,在一切能傳播的地方傳播,今天的公關不應該再給自己設限。
廣告能傳播的地方,公關一樣可以做,公關與廣告之間的界限正在打消,我后面會專門寫一期,未來廣告與公關之間關系走向的文章。
可能因為自己寫小說,也跑過文化口,所以一直對作家這個群體,有著更深厚的感情,我一直認為,在人人時代,企業公關,真的應該開拓一下自己的視野,考慮一下與作家之間的互動。
我為什么推薦用作家來搞定三農的傳播。
因為知名作家在中國是有社會信任度的。
傳播的目的是什么?
最大限度地覆蓋目標人群,然后博取信任,在如今受眾越來越難忽悠的情況下,有信任背書的媒介渠道越來越稀缺。
在中國,作家雖然不是高收入人群,但是卻是一群極受尊敬的人群,幾千年以來一直是這樣,從屈原到李白再到曹雪芹再到當代莫言。
就這幾年,我看到B站與莫言的合作,京東與余華、梁曉聲的合作,最后的結果都是不錯的,受眾普遍愿意相信這些作家的言論。
我印象比較深的一次,就是京東在讀書日找余華拍的一個視頻,非常有意思,我掛在下面。
另外,作家的敘事能力和可讀性更強。
記者最大的優勢是調查和記錄,而不是創造,所以記者改行干公關,大多都是戰報高手,但是真正能搞策劃方案,少之又少。
小說家的優勢是可以跳出事實,把各種元素重新組合和升華,可以放大故事的吸引力,用廣告人葉茂中老師的話說,沖突,小說家可以把沖突放大到極致。
最核心的是,小說家的語言藝術,可以跨維打擊記者,這個還真別抬杠,語言這玩意,都是天生的,在建筑行業里,能搬磚的人,訓練訓練就可以批量產生,但是設計師卻是需要天賦的,像貝聿銘這樣全球知名的設計師,是稀缺物種。
視頻網上隨便找的,如果侵權了,請立刻聯系我,我準時刪除。
03
視頻真的不是萬能的
因為我跑過幾年文化口,幾乎采訪過中國所有的一線作家,作家絕對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不食人間煙火,他們也得吃飯,也得養家糊口。
我印象特別深的一位作家,曾經馮小剛的金牌搭檔,王剛,寫過《月亮背面》、《英格力士》等作品,《天下無賊》、《甲方乙方》都是他做的編劇,我07年采訪他的時候,人家在北京就好幾套房子了,很多作家商業化程度也是很高的。
但是,作家大多都有潔癖,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而且作家跟記者老師們的圈子很像,不是很團結,互相看不上彼此作品的情況時常發生,文人相輕,自古有之。
所以,在找作家合作的時候,尊重和寬容,是第一要務。
因為作家常年是獨自工作,團隊協同能力非常差,跟他們在一起工作,最好多聽他們的建議,畢竟人家都是大師,是充滿了人類最偉大創意能力的一群人,我們找他們合作,除了買到他們的肉體背書之外,如果真的能買到他們的創意,就是意外之喜。
說到這里,我不得不吐槽一下,因為這幾年大家特別喜歡找作家拍視頻,這個事情,我是無法理解的,因為不是所有作家都有余華的口才,大部分的人,嘴巴非常笨,說不出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與作家合作,一定要購買作家的核心競爭力。
作家最核心的競爭力是寫作。
花錢買他們的作品,這才是最核心的價值,為什么不能找韓東或者馬原定制一篇小說?為什么不能找歐陽江河或者北島訂制一首詩歌?
作家屬于長線價值投資,他們的價值就是他們愿意視作為自己“作品”的文章,有一位自殺亡故的作家曾經跟我說過一個邏輯,作家一輩子會寫很多東西,有些是用來生存的,這些文字往往作家本身不愿意承認為自己的作品,有些則是發自內心地自我撰寫,這些才是作家自豪的東西。
如今,中國很多平臺型大企業,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小說里,有淘寶網購、美團外賣、微信聊天、刷抖音這些場景很正常,甚至一些故事的基礎發生在上述行為里,都很正常,沒有什么刻意。
現在,太多的企業過于迷信視頻了,我的確承認,視頻的短期傳播效果要快于文字,但是從長期效果來看,文字的留存率和持久性,都明顯要好于視頻。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當下人們的短期利益主義。
某堅果公司的公關告訴我,現在每天都要花一個小時去研究如何做視頻創意,感覺自己已經活脫脫被逼成了一個廣告人。
公關不要迷信視頻,不要迷信,不要迷信,重要的事,說一百遍都不為過!
視頻這個玩意,其實上個世紀,在美國的廣告界就已經被玩爛了,伍迪·艾倫、科恩兄弟、蓋·里奇、斯派克·李都是廣告公司的常客。
實話實說,在視頻傳播這件事上,公關部的兄弟們跟廣告兄弟們相比,沒有任何優勢。
最后,與作家的合作要放棄彩虹屁思維,還要注重匹配問題。
我可以明確地告訴各位甲方老師,但凡有點名氣的作家,都不會給你生產彩虹屁的,而且大部分知名作家,也不會讓你摩擦他,平常摩擦媒體老師那一套就別平行移植了。
作家合作的時候,一定要驢配驢,馬配馬。
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標簽,也有自己的影響力和圈層,不同的事件與不同的作家匹配,不是簡簡單單花錢請人的邏輯。
曾經,在某川酒活動中,就出現過根本不喝酒的某作家出席活動的尷尬局面。
04
這是一篇難產的文章
被帶走的過程我就不說了,跟此前大上海的兄弟姐妹們相比,不足掛齒,但是我還是得感謝杭州西站魔幻般的疫情防控管理模式,官本位的思維在經濟原本發達的浙江,如今也是如此深入人心。
“我們也不知道,我們也是按規定來的”,在這句話面前,我們提供的一切證據都是蒼白的。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有時候這句話,真的得隨緣。
現在出差就是開盲盒,因為我的讀者大部分都是出差狂魔,我真心勸大家一句,現在能不出門,就別出門了,被隔離的感覺真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