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萱
來源:鯨商(ID:bizwhale)
今年的秋收到了。
越來越多的農戶們敢多種地、廣積糧,在技術和創新層面大顯身手。他們渴望直銷、學習市場化經驗的心聲,在國家和電商平臺的助力下得到了更多回應。
近年來,國家一直鼓勵推動電商平臺設立豐收頻道,開展農產品促銷活動。
豐收之際,電商平臺各出舉措。其中,抖音電商作為興趣電商的發展新渠道,已涌現出像川香秋月、谷哥(徐志新)、東方甄選等眾多助農IP。
返鄉創業的“新農人”、田間采摘的辛勤農戶,都在顆顆粒粒歸倉時,借助興趣電商,向全國各地的用戶傳遞農家風味。
與此同時,屏幕另一邊的消費者,感知到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感懷于農民的辛勤勞作,頻頻為各具風味的農特產下單。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有千年農耕文化的中國,一直將農民、農業、農村的發展視為重中之重。
現在,農民靠天吃飯、擔憂量產、怕無銷路的日子基本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大規模、高科技、高品質的現代化農業風貌。
根據商務部2022年1月27日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2.0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增速加快2.4個百分點。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4221億元,同比增長2.8%。
農業向好的背后,仍存在發展痛點,如何打通更多連接渠道就是其中之一。過去傳統農產品銷售模式為農民毛利低,終端價格高。中間商層層加價,拉長人貨匹配時間,場域也局限在地方商超。這些導致了農產品上行緩慢。
隨著電商平臺擁抱農業,再構人貨場,越來越多農戶開始嘗試短視頻、直播帶貨。考慮到用戶體量、直播配套、視頻傳播效果等要素,很多農戶選擇擁有6億日活的抖音作為“試驗田”。
在正式直播之前,不少農戶僅對電商略知一二。加上很多村中老人居多,他們更不懂如何直播賣貨。很多年輕農戶和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打開抖音電商學習中心,開始“依葫蘆畫瓢”。
一番準備后,這批新農人們“摩拳擦掌”,注冊了小店,開始拍攝日常耕作短視頻。他們希望借助鄉村類短視頻和直播內容,收獲更多的關注。
短視頻和直播,能夠真實生動地呈現農產品原貌、突出原產地優勢。此外,多元多樣的農家生活吸引了很多網友關注點贊,聽農人們講述農產品從一顆種子到搬上餐桌的故事。
借著平臺優勢,農戶們在多次直播結束后,學著復盤數據,很多人都會為之一震——短短幾天,竟賣出過去數月的量!
當日常的產銷對接得以解決后,農戶們開始想構建地方土特產獨特的品牌價值。
抖音電商推出了“山貨上頭條”助農專項,聚焦農貨商家長期發展需求。去年,抖音電商深入到產地前端,挖掘農戶需求,推出“富域豐收季”活動,更具針對性的推出商家優惠政策與流量扶持。
2021年全年,在“山貨上頭條”的推動下,共有179.3萬款農特產通過抖音電商銷往全國。
今年9月,抖音電商擴大助農范圍,聚焦鄉村“人、貨、場”,以專項扶助、培訓指導、長期規模化運營等方式助力商家及新農人優質經營,推動農貨銷售。
從面朝黃土到看向鏡頭,對無數新加入的農戶而言,知易行難。
95后大學生田小宇就是一個例子。她從貴州大山走到城里,又因嫁給丈夫回到了農村。二人在2019年東拼西湊借了80多萬巨款,養竹鼠、養雞。最終80萬打了水漂。債務加上襁褓中的孩子,讓夫妻二人壓力倍增。
偶然間,田小宇在抖音為孩子購置日用品時,靈光一閃:自己平時只把刷抖音當成生活娛樂,竟忽略了抖音電商是個賣貨的好地方。
二人馬上行動起來,參加了縣里的農村電商培訓,開設抖音賬號“小田姑娘專營店”。之前,村里大批肥美菌菇已出產,但村子海拔較高,山路崎嶇,導致“酒香也怕巷子深”,上門的收購商極少。
內向的小田日日練習如何推廣家鄉的特產菌菇。后來通過抖音電商“山貨上頭條”項目,她最多時一場直播就能賣出60多萬單菌菇產品。她帶動了村里其他菌菇種植戶收入翻番,還被評為“屏南縣助農大使”。
小田姑娘的電商之旅仍在繼續。可以看出,勤學習、懂電商、會管理、懂產品等關鍵詞正成為一代“新農人”的特征。短視頻和直播帶貨比的也不僅僅是流量,而是產品質量、電商人才、技術、供應鏈等綜合能力。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他們更渴望一個真實、真誠的農業“產品經理”;反之,他們也不會為虛假人設、不懂農產品的人買單。
像大別山深處的燕窩灣村,盛產紅苕、板栗、羊肚菌等農產品。外地曾有很多主播來過本地做三農直播,但效果甚微。因為主播不了解本地農產品的生長、品質,無法獲取消費者信任。
在都市里做過律師和兼職教授的徐志新,在2011年重返燕窩灣村后成為一名村書記。2020年左右,他發現受疫情影響,當地的旅游業、康養服務業等支柱產業受挫。生鮮農產品的銷量也有所下跌。
徐志新帶貨
徐志新焦頭爛額之際,決定親自上陣,開啟電商直播。他在抖音開通賬號@谷哥(徐志新)。
憑借著對農事的駕輕就熟、嚴格質檢的產品、真實生動的語言,其直播成交額,他從第一場的3000元攀升到最高時突破百萬元。直播間里推出的農特產商品品類,也從最開始的7種,增加到了現在的100多種。
有了銷路,知曉電商流程的農民,才更敢放開手腳研究種地。
那么,現在就是農業與電商結合的終點了嗎?
鯨商認為還不算。因為目前的農業電商,仍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間。比如商家在產品、內容層面如何打出差異化,凸顯自己的特色,構筑品牌價值。
這需要農貨主播深入挖掘當地的農耕文化、鄉土人情、產品優勢。像川渝地區的會理石榴、西昌葡萄、重慶小面、江津青花椒等農特產,具有與其他地方不同的品相、口感、口味。
大量主播抓住川渝地處西南,地形氣候條件不盡相同的特點進行針對性講解和宣傳,讓特色鮮明的巴蜀美食名揚天下。
生長在產地的新農人,有“天時地利人和”之便。他們參加了山貨線上專區,以專場形式呈現原產地風貌、種植歷史和風土人情等內容,增加地標農產品的獨特記憶點,加深消費者及市場認知。
從農產品到品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作為連接農產品與千家萬戶的橋梁,抖音電商更嚴峻的考驗,在于如何助力地方進一步形成區域農產品品牌,提升品牌溢價,為當地進一步創收。
不久前,抖音提出的全域興趣電商,會釋放更多的平臺能力幫助商家。抖音電商“山貨上頭條”已開展人才培訓,優化帶貨達人匹配效率、機制;加強物流保障,提高農貨商家履約保障能力,讓農戶們能“輕裝上陣”。
對消費者來說,短視頻、直播能挖掘他們的潛在興趣,實現“種草”。消費者“拔草”可通過搜索、商城直接下單。隨后,商家能將消費者沉淀在店鋪里,便于日常多觸點、精細化地運營維護。
新時代下的新農人,借助電商等平臺讓更多人關注農村百態、復購農貨產品、促進信任農業發展。興趣電商帶給大眾的想象也不僅僅是看到新農村的美,嘗到農貨的“鮮”。未來,農業與互聯網還會擦出何種火花,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