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長頸鹿鹿 黃可樂
來源:網易數讀
瑞幸賺錢了,稅都得交 1 億多
瑞幸翻身的直接證據,就是賺錢了。今年第二季度,瑞幸凈利潤(Non-GAAP)2.68 億元,同比增長 1.9 倍,三個月掙到去年利潤的四成 [3],稅都得交 1 億多 [1]。
建議瑞幸給 2071 萬月均交易用戶磕個響頭,如今很少再拿到「1.8 折」、「3.8 折」優惠券的他們,用真金白銀支撐了瑞幸的 7195 家門店,三個月不到,喝掉 2400 萬杯椰云拿鐵 [1]。
不知道它是否還會想起兩年前,拿到渾水做空報告的那個下午。
報告直指瑞幸 2019 年財報造假,宣稱單店能盈利 28.4% ,實際是虧損了 28% 。
渾水的證據來自對 1832 家瑞幸門店的調查,調查組蹲守在店門口,按人頭算一家店每天接幾個單子,再結合 25843 張小票上,平均每杯 9.97 元凈售價,發現瑞幸報高了訂單數量和客單價 [4]。
瑞幸隨后進行自查,自曝 22 億財務造假后 [5],收獲了一日暴跌 75% 的股價 [6],還有第二天擠爆線下門店的訂單。大家都想趁瑞幸沒倒閉,用低價折扣券最后喝一次。
那時候,很少有人相信,瑞幸能活到今天。
是的,2018-2020 三年凈虧損超過 100 億的瑞幸咖啡 [7],還面臨市場監管總局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近 12.3 億罰單 [8][9],這是它賣掉 1 億多杯生椰拿鐵的收入。
瑞幸,用互聯網思維做咖啡
即將陷入絕境的瑞幸,開竅了。
自己過去總想著門店數量趕上星巴克,現在要先實現盈利。市場上流行奶茶加萬物,我要不試試咖啡加萬物,說不定能搶到喜茶、茶百道的蛋糕。
于是,它開始用奶茶邏輯做咖啡生意。簡單說,奶茶是在奶+茶的基礎上,用不同的水果、小料、奶蓋做創新品類;瑞幸主要用各種乳+咖啡的基礎搭配,比如椰乳、厚乳等,創新咖啡產品。
2020年,瑞幸推出了 77 款全新現制飲品 [10]。虎嗅報道它即使在最混亂的階段,依然能保持兩周研發一波新品的速度 [11]。
2021 年,瑞幸上新數量提至 113 款,平均約 3 天就上新一款 [3];即使是新茶飲巨頭奈雪,2021 年也只推出了近 80 款新品 [12]。
但數量很多時候也沒那么重要,瘋狂上新的做法,實質是一種頗具互聯網色彩的“賽馬機制”,用黑話說,就是高 SKU、持續推新、重點引爆。
團隊批量研發新品、高頻次上新讓消費者用腳投票,最終目的,是為了找出那個叫“生椰拿鐵”的爆款。
去年 4 月,瑞幸開賣生椰拿鐵 [3],8 個月不到賣掉 7 千多萬杯,一年不到賣掉 1 億杯 [13],相當于平均每天有 27.8 萬人在狂吸生椰拿鐵。
這是別人夢里才有的熱度,茶飲行業曾在去年夏天將油柑炒出圈,果農見證了油柑從一斤不到 10 元, 一路漲到 30、40 元。而今年夏天,一位果農果園里近 10 萬斤油柑,幾乎無人接盤 [14]。
屬于瑞幸的熱鬧 卻還在持續。生椰拿鐵的爆火,直接推動瑞幸門店銷量從月銷 3000 杯邁向 5000 杯,幫助瑞幸跨過了盈利線 [15]。
下一款爆品絲絨拿鐵,9 天銷量突破了 270 萬杯 [15]。今年 4 月上市的椰云拿鐵,首周平均日銷量多達 70 萬杯 [16]。
瑞幸還盯上了習慣喝 Manner 和 Tims 的消費者,這群人的需求,是隨時隨地喝上一杯品質還不錯的咖啡。它上架了花魁、耶加雪菲系列精品咖啡,并在一年內消耗掉 1000 多噸耶加雪菲咖啡豆 [17]。
官方小程序上,瑞幸精品咖啡售價是 17-21 元,對比 Manner 集中在 10-25 元的售價,價格優勢不明顯,但瑞幸門店數量是 Manner 的 16.5 倍。
其他牌子可能口碑更好,但只有瑞幸開在我家附近,想喝了就能喝到。爆款拉來了更多消費者。
從 2020 年末到今年第二季度,瑞幸月均交易用戶從 971.2 萬 ,一路超過 2070 萬,相當于每天新增 2.3 萬用戶 [1]。而根據平安證券的統計,瑞幸單家門店的平均日銷量,也已經接近 350 單,星巴克中國是日均 400 單,已經非常接近 [18]。
跟隨用戶數量一塊上揚的,還有價格。很多朋友都表示,現在瑞幸發的優惠券,多是「4.8 折」、「5.5 折」,很難再有不到 10 塊瑞一杯的快樂。
窄門餐眼數據也顯示,瑞幸的均價已經達到了 19.4 元。其 2021 年 Q3 財報也證實了價格的上漲 [19]。
拿到了更多用戶、更高的客單價,瑞幸 2021 年的凈收入同比增長了 97.5%,達到了 79.65 億元 [3]。
鈕祜祿·瑞幸,還有哪些翻身手段
鈕祜祿·瑞幸為了翻身,還使出了更多手段。
一個是做產品與營銷的深度整合,比如提前押寶谷愛凌做代言人。谷愛凌冬奧奪冠當天,瑞幸微博指數環比增長了 1684.21% [20]。
另一個是根據用戶下單數據,發放不同的優惠券 [21]:你一個月喝一杯,就可能發到 4.5 折券;每天喝一杯,可能就只有 5 折以上的券了。
但在資本眼里 最能幫助瑞幸翻身的特質,是它已搶先一步向下沉市場滲透。
在三四五線城市,星巴克開了 772 家門店,Manner 只有 2 家,瑞幸則有 1628 家門店,做到了主要咖啡品牌的第一。
而它的直營店面積,僅為星巴克的 1/6,選址要求、價格也都更低,下沉潛力更強 [18]。
其實,三四五線城市的咖啡市場,還有無限的故事等待撰寫。
德勤的報告發現,在日本韓國,平均每人一年分別要喝掉 280 杯、367 杯咖啡。中國一二線城市白領,喝咖啡的頻率為每年 300 杯;而全國人均一年的消費,卻只有 9 杯咖啡 [22]。
這似乎預示著,瑞幸還能大膽做夢,期待更多人,喝掉更多的咖啡。
是的,咖啡因能讓人持續上頭:喝了五年以上咖啡的人,平均每年攝入量達 370 杯,遠超只喝了一年的 243 杯 [22]。
是的,價格不會成為瑞幸擴張的阻礙;與它價格相近的茶飲書亦燒仙草,在三四五線城市,已經開出了 3312 家門店。
但在三四五線賣咖啡,真能賺錢嗎?反正瑞幸已經賺了,對很多三四五線城市開放了加盟申請的瑞幸 [23],去年新開了 468 家自營店和 753 家加盟店 [3]。
今年上半年來自加盟店的收入達到 13.27 億,同比增長了 200% [1]。
看起來,瑞幸變身“鈕祜祿·瑞幸”的道路,走得無比順暢;但想當上老大,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見過太多一開始拿錢補貼消費者,積攢用戶后割韭菜的公司我們也聽了太多,屠龍者終成惡龍的故事。
如果瑞幸盲目漲價和殺熟,消費者依舊會選擇離開它,因為他們買單的前提,永遠是它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