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趨勢君,小馬快跑
來源:肖明超-趨勢觀察
鴨脖之類的鹵味,因嚼著有味道,但又不容易發胖,成為了很多消費者越吃越上頭的解饞心頭好。下班回家路上順手買一份,或者點個外賣都很方便,而且鴨脖、鴨鎖骨、雞爪等零食鹵味也越來越多,網購些囤在家里也成為了不錯的選擇。
如今,喜歡吃鹵味的人變得多了起來,資本也開始青睞鹵味行業,紛紛投資布局,鹵味市場競爭格局也從絕味、周黑鴨、煌上煌“的三國殺”時代,進入了新秀林立的“戰國”時代。去年,京派鮮鹵、菊花開、盛香亭、王小鹵、五香居等多個品牌完成了從千萬到億元不等的融資,整個鹵味行業的變革升級大幕正徐徐拉開。
鹵味并非新鮮事物,為何近年來成為了香餑餑行業?鹵味行業又將走向何處?
中國鹵制品行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當時鹵味主要充當家庭餐桌的佐餐,以小作坊經營形式為主,大量的街邊攤販或夫妻店散布在廣袤的城鄉村鎮之中,千店千味。隨后,江浙地區率先出現了能規模生產的小作坊式企業。隨著行業技術水平提升,區域品牌通過連鎖經營模式逐步向全國擴張,出現有強大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行業規模持續擴容。且隨著消費升級,鹵味的消費場景和消費人群逐步擴展,行業擴容空間大。
同時,鹵味在全國多地流傳,形成了以川鹵、潮鹵、浙鹵為主的多個鹵味派系,具有較長的文化積淀和穩定的消費基礎。隨著時代變遷,鹵制品消費逐漸從餐桌消費拓展至休閑、送禮消費,消費場景和人群穩步拓展,基于此,行業龍頭加快研發,快速增加在全國各地的門店數量,煌上煌、絕味食品、周黑鴨等行業龍頭相繼上市融資,加大在渠道、品牌和產能方面的建設,逐步構建起在采購、生產和品控方面的競爭壁壘。

作為市場廣闊且充滿機會的賽道,玩家與資本紛至沓來。紅杉中國、今日資本等知名VC以及互聯網巨頭騰訊紛紛入局;做電商鹵味的王小鹵和饞匪、做新鮮熱鹵的盛香亭和熱鹵食光、做佐餐鹵味的菊花開和五香居,做鹵味火鍋的京派鮮鹵紛紛獲得融資;近期紫燕百味雞、德州扒雞正在沖刺IPO,試圖撬動煌上煌、周黑鴨、絕味食品3家上市企業多年“三足鼎立”的現狀。
鹵味賽道發展如火如荼,至今已經形成千億市場規模。美團餐飲數據觀在今年3月發布的《2022鹵味品類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據美團餐飲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鹵制品行業規模達3691億元,預計2023年達4051億元,2018-2023年復合增長率為12.3%。
賽道雖越來越火,但鹵味品牌卻越來越看不到勝利的曙光。近日,周黑鴨、絕味食品、煌上煌三家企業接連發布了2022上半年財報。財報數據顯示,除絕味食品營收略有增長外,其他兩家企業均營收跳水,而且三家企業凈利潤集體大幅下滑。

2022上半年,周黑鴨營收下滑18.71%,歸母凈利潤下滑92.0%;絕味食品同比增長6.11%,歸母凈利潤下滑80.36%;煌上煌營收下滑15.98%,歸母凈利潤下滑46.7%。除了疫情反復和原材料成本上漲等外部原因外,行業自身的渠道、產品線和同質化問題,也是營收下滑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渠道問題。在如今移動互聯網的全方位無死角的覆蓋下,對于一家消費類企業來說,應該保持全渠道布局,線上線下均衡分布,若是過于依賴單一渠道,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抵御風險的能力將會嚴重下降。
而分析鹵味三大巨頭,他們均存在線上渠道嚴重依賴線下渠道的問題。財報數據顯示,2022上半年,周黑鴨線上及自營外賣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32.1%,線下渠道銷售收入占比67.9%;煌上煌通過第三方銷售平臺實現線上銷售占比17%,線下渠道銷售收入占比83%。絕味食品在2021年時,線上銷售銷售渠道收入占比僅為2.01%,線下渠道收入占比高達97.99%。在線上渠道方面,三家企業雖然已布局了淘寶、京東、抖音等電商平臺,但和良品鋪子、三只松鼠等休閑零食品牌相比,仍有著較大的差距。

然后是行業競爭激烈的問題。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信息顯示,2011-2020年,中中國鹵制品相關企業注冊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2015-2020年出現了新增長,期間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26.4%。截至2020年,國內鹵味相關企業總注冊量便已經突破12萬家。
更為嚴峻的情況是,在頭部品牌們勢力較弱的線上渠道,也出現多家發展勢頭強勁的新消費品牌,比如王小鹵和饞匪。數據顯示,王小鹵在2020年銷售額突破2億元,位列天貓雞肉零食TOP1;2021年,虎皮鳳爪單款產品銷售額破7億元,截至今年3月,累計銷量超過1億袋。
而在線下渠道上,也有不少新涌現出來的品牌。主打社區店的麻爪爪是一家以鳳爪為特色的冷鹵品牌,過去三年在川渝地區快速擴張,目前門店已超過320家,居于重慶地區冷鹵連鎖頭部。主打新鮮熱鹵的盛香亭則將門店開在商業中心,成立至今門店數量超過400多家,除了大本營湖南外,還滲透到了湖北、廣東、江蘇、貴州等省份。
除此之外,其他行業的多家企業也積極涉足這一賽道。休閑零食方面,三只松鼠、百草味先后推出虎皮鳳爪,價格更加優惠;餐飲速食方面,海底撈、自嗨鍋等品牌也紛紛推出相應的產品。

踏上火燒得正旺的賽道,鹵味品牌們面對一道又一道的欄桿,如何跨越突圍?
鹵味行業表現亮眼,在市場的激烈角逐中,優秀的企業不斷崛起,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為了建構品牌優勢,找準差異化特點切入,才能避免陷入同質化的漩渦之中。洞察鹵味市場,有以下差異化特點值得關注。鹵味作為傳統中國美食,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但中國的鹵味亦如中國的菜系,地域不同,鹵味的風格就有所不同,或是麻辣辛香、或是醬香濃郁、再或是鮮香細膩,都飽含著中國鹵味文化的源遠流長,無論哪種派系,都聚集著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在美食中所蘊含的智慧結晶。
雖然各地域口味有著細微的差異,但目前連鎖品牌的產品都大同小異。同時,隨著辣味風行全國,各地的鹵味為討好消費者都做成辣味,逐漸迷失了地方鹵味的口味特色。因此品牌要想更加深入消費者的心,就要找到最適合當地消費者的口味和食材,從區域特色入手,精耕細作,突破“口味疲勞”。
例如絕味食品在“小龍蝦第一省”湖北省推出了限定款黑鴨油燜蝦球,一口嗦下去辣、鮮、甜俱備;在喜食酸辣口味的云南地區,特別上線了酸辣蝦仁和酸辣風味鳳爪,去殼的鮮嫩蝦仁酸爽開胃,酸酸辣辣、下酒必備;在人文與自然風光共存的甘肅地區新上市黑鴨風味二節翅,辛辣中帶著微甜,還可以與朋友分享美味、享受休閑時刻......

號稱“鹵味三巨頭”的周黑鴨、絕味食品和煌上煌一直你追我趕,跑馬圈地,爭當“鴨王”。雖然三家都是以鴨副產品為主,但產品結構卻有所不同。譬如,周黑鴨豐富了素菜系列,并增加了水產系列,包括蝦球、虎皮風抓等,一改鹵味店鴨脖鴨腿打天下的傳統做法。

在頭部品牌的強壓下,新品牌也選擇用差異化避開大品牌的鋒芒,努力吸引消費者,建立新的品牌心智。以王小鹵為例,其避開了大品牌聚集的鴨類產品,以虎皮鳳爪為切入點,采用人工去甲、先炸后鹵的方式,將鳳爪打造為爆款單品,形成了差異化競爭。數據顯示,入駐天貓的第一個月,王小鹵的虎皮鳳爪銷售額就過百萬元,且月復購率接近30%。
新技術和傳統鹵味的結合,讓鹵制品進一步擴大了消費場景和人群滲透。新創品牌注重新研發,它們沒有遵循老字號品牌的路子,將研發從產品的視角跳出來,在保證產品質量前提下,躍遷并綜合顏值、內容、口味、儀式感等,并將之邏輯化,為鹵味食品創造了更多的食用場景和跨品類結合的契機。傳統鹵味品牌,也在不斷地擴展鹵味食品的食用場景,從餐桌上的佐餐品變為日常零食,餐飲大牌們紛紛入局休閑鹵味市場,譬如海底撈推出風味毛肚,點都德推出豬腳姜,德州扒雞推出休閑鹵味美食產品。不再受限于門店和餐具,大家可以隨時隨地,放心開“鹵”了。
從商業角度上,我們該如何解讀鹵制品行業這一消費趨勢?隨著品牌蜂擁而入,鹵味食品該如何避免同質化?大品牌當道,新入局的品牌又該如何“彎道超車”?
植物基熱潮,將植物肉鹵味的消費推上風口。各類植物肉、植物基海鮮制品層出不窮,葷素之間趨向融合。和動物制品相對,植物基食品指的是用植物蛋白替代動物蛋白而制作的食品,擴大了鹵味消費人群。目前市場中的植物基食品中,發展較為成熟的有植物乳制品、植物肉和植物蛋等。
繼健身塑形、保養牙齒、買花潛水等消費體驗后,新中產的美好生活中可能又要加上吃植物基食品這一項了。在植物肉鹵味領域,代表性產品如好巴食的“植系牛排”、王小鹵推出的植物素排,產品以大豆拉絲蛋白為主原料。隨著植物肉系列產品的加入,消費者可以吃到更多樣化的鹵味制品。

傳統鹵制品龍頭企業緊鑼密鼓地開設線下銷售網點,立足社區周邊,并與商超、便利店、餐飲場所等渠道達成合作,部分新消費品牌將鹵制品門店開進了商場,拓展了線下消費場景;除了線上網購電商,直播電商、社區生鮮電商的興起讓鹵制品企業看到了新的引流和轉化機會,瞄準新世代年輕群體的消費潛力。行業渠道的拓展有利于龍頭企業的市場集中度提高,以及垂直細分市場的發展,共同促進行業繁榮。
趨勢三:品牌營銷玩法不斷創新,私域+本地運營投入加大隨著行業競爭加劇和企業增長帶來的管理問題,各企業內部涉及層級多、鏈條長、溝通頻繁,各環節信息難以實現精細化管理,降低了運轉效率,對響應市場變化存在滯后性。新時代下以大數據和數字化運營為基礎,鹵制品企業融合產業鏈多種形式的信息,獲得更先進的數字運營能力,從而提升管理水平和執行力,達到降本提效的目標,是當下鹵制品行業的發展趨勢。
隨著競爭的加劇,鹵味賽道在圍繞鹵味菜品、口味細分及“鹵+”探索中,尋找更多的增量。在市場細分上,“鴨貨”產品占領著絕對的市場份額,但一些鹵味品牌們仍嘗試從區域中發掘新的爆款,例如窯雞、鳳爪等特色產品,這也意味著,從地方特色菜中挖掘鹵味細分,將有很大機會。
在模式重構上,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我們看到了鹵味+米粉/米線的搭配,也看到了鹵味火鍋的細分崛起,同時,鹵味作為品牌內部檔口,也可獨立存在。

如今,鹵味已朝品牌化、年輕化、時尚化蛻變,從單純的佐餐食品變為吃著“玩”的休閑食品。在這樣的市場競爭中,品牌們比拼的不僅僅是企業規模、研發實力、營銷策略,如何挖掘更多細分需求、擴展新的銷售渠道,也許就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