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佳儀
來源:中國食品報
疫情的發生讓傳統水產品市場的弊端日益受到重視,突發事件更是加速了水產品流通各個環節的快速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團體、組織開始專注于水產品產業鏈整合,壓縮產業鏈當中的各個環節,打造直接面對消費者的零售端,同時也能更好地對流通水產品采取全程可追溯技術,追本溯源解決流通環節的困境。水產品流通環節的變化也催生了水產品流通新零售的興起。在日前舉行的2022中國水產品預制菜及新零售大會上,參會嘉賓就新零售渠道對于水產品產業的發展進行了分析。
01
機遇——滿足消費者購物體驗
目前全國水產品的流通方式,仍然是以塘口收購—各大城市批發市場—各大飯店、菜市場的方式為主。這樣的交易方式中間產生了至少3個環節。而疫情卻為水產品行業新零售帶來新的機遇。
新零售是對商品的生產、流通以及銷售過程的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并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這種商業模式的變革往往是基于新技術應用產生的,其中移動支付的快捷和普及、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智能設備的應用,是這場新零售運動的底層技術和基礎設施,使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出現了極大的可能。新零售做到了將水產品行業線上、線下、物流、零售端相結合并普及。
新零售模式的出現讓越來越多的水產品省去一層層的中間批發商,直接從捕撈商或養殖商、加工商到賣場乃至終端消費者,中間渠道全部省略,企業和消費者同時從中獲益。這種趨勢目前在各大城市正在快速蔓延,消費者也對這種新型的購物體驗表示歡迎。
天貓生鮮行業商家運營負責人鐳戈表示,新零售一切從消費者出發,立足點是用戶體驗和用戶需求。新零售出現來自用戶提出的需求變化。消費者對消費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對食品品質的要求更高,城市工作節奏加快、外賣市場等懶人經濟興起,用戶期望有一個場景能夠將一日三餐都解決。新零售滿足了用戶新需求和新場景的融合。
T11 FOOD MARKET水產品類采購經理袁金印表示,水產品電商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一直面對著幾個痛點,首先是標準缺失,由于鮮活水產品在銷售的過程中較難像其他產品一樣有著統一的產品外觀、質量標準,很難在銷售過程中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導致商家和消費者之間沒有一個交易準則和標準。其次是物流配送,由于消費者對于鮮活水產品的鮮活度要求比較高,但現有的物流配送環節很難去解決“最后一公里”這個難點,制約了水產品電商的發展。最后是市場催化,傳統水產品交易市場經過新冠肺炎疫情,市場存在的各種問題也成為目前新零售模式快速發展的助推器。
02
趨勢——供應鏈縮短場景多元
水產品消費場景已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急需優質的商品來填補,這也為水產品預制菜的誕生創造良好的契機。從2020—2022年水產品消費變化來看,活蝦消費平穩且呈持續上漲趨勢,海水魚增長緩慢,淡水加州鱸魚增長迅猛(這與餐飲的各類推廣密不可分),進口海鮮受客觀環境影響,進口量銳減,同時受制于堂食限制,進口海鮮類消費持續走低。
同時水產品消費客單亦呈下降趨勢,基本上以民生商品為主,簡單易做且性價比高的蝦、魚(少刺)成為消費者首選(線下)。對母嬰群體而言,冷凍鱈魚、三文魚、高端蝦仁仍是首選(巴沙魚消費停滯,羅非魚還未推廣成熟)。而在線上,小包裝、高性價比的蝦類、魚類則是消費首選,隨著直播電商的熱度持續,直觀的消費場景呈現則成就了水產品預制菜的快速推廣,成為線上消費的熱選。
在產業鏈各環節如何有效鏈接的問題上,袁金印認為,產地直采是必然的趨勢,中間供應鏈環節被削平、被縮短是必然的趨勢,從成本、售價、利潤、品質、調性等考慮,應合理深入產地進一步壓縮供應鏈,直至產地直達餐桌。其次是注重品牌,近幾年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的加強、水產品加工及小包裝、預包裝比重的提高,使商家需要自身產品更加有辨識度。無論是近些年的水產品電商,還是線下銷售,商家越來越重視水產品品牌的打造,有品牌的水產品比重日益增加,也更加受到當前消費者的歡迎。
聚牛新零售創始人李崇亮表示,新零售目前呈現渠道高度碎片化與細分化,渠道觸達路徑越來越短的現狀。分析水產品新渠道布局的誤區后,他給出幾點建議:先做渠道篩選與定位;根據渠道,做產品規劃與調整;進入精準新渠道圈子;及時學習,及時調整。
柚樂團(現美鄰淘)創始人李炳元認為,無論是預制菜還是基礎水產品,在社區團購渠道都大有可為。社區團購有諸多優勢,如線上云貨架,無限最小存貨單位(SKU);沒有貨架期,又區別于送貨上門的高成本,體驗尚佳;沒有庫存、降低了損耗、增加了周轉;區別于快遞交付,沒有相對較高的成本。社區團購打破渠道天花板,實現渠道增量。李炳元表示,未來將改造所有零售業成為新店商(團店),新店商不是單一意義的零售中心,而是提貨中心、體驗中心、售后服務中心、對外開放的倉庫。不具備團購能力的小店,將退出未來零售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