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胖頭魚
來源:36氪江蘇(ID:jiangsu36kr)
隨著碳中和、碳達峰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綠色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了時代底色。今年電商平臺釋出的消費數據顯示,5月31日至6月20日之間,淘寶天貓高能效消費電子商品已成交的訂單共計減碳15.3萬噸。然而,當人們將目光聚焦在能源、汽車等高能耗、高排放產業時,卻很少有人將一株水稻、一包蔬菜,甚至一盒牛奶與碳減排、碳中和聯系在一起。
6月,廣東盒馬自有品牌——有機山茶油,經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認定已實現產品預先碳中和,成為全國首個碳中和食品。此款有機山茶油不僅將零碳食品帶上了百姓的餐桌,更是打響了食品界減排的第一槍。可是,零碳食品又能否真正掀起百姓“菜籃子”里的飲食革命呢?
01
食品行業中令人意外的碳排放量
所謂碳中和/零碳食品,指在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量小于或者等于零’的食品。一種食品能否被稱為碳中和食品,需要經過專業的碳排放交易所認定,與有機、綠色食品的認證有些類似,經過零碳認證的蔬菜不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
圖源:Unsplash
如若將食品產業碳排放比例進行對比,可分為畜牧業、農作物種植、土地占用和生產供應鏈四個方面。排放量最高為畜牧業,碳排放量可占農業食品企業排放總量的60%以上。其次是農業種植生產,種植過程中一般會使用農藥、化肥,使用過程中會產生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剩余的部分可追溯至耕地擴張或集約化處理引起的碳固存損失和在食品的生產供應階段,倉儲運輸帶來的電力和能源消耗、食物浪費以及制冷劑逸散等。
放眼全球,僅農牧業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率就約占17%,僅次于能源行業、建筑業,位列第三。90%以上的食品制造商碳排放主要來自原料、采購、包裝和物流等環節。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企業碳中和路徑圖》報告指出,食品擺上餐桌前需經研發、收獲、加工、分銷、零售到儲存等層層關卡,每個關卡均會產生溫室氣體。這說明一份零碳食品的誕生,意味著從產地-工廠-貨架到呈上餐桌,再到最后的廢棄包裝回收利用,都必須實現零排放。
02
各大品牌積極布局,開拓消費市場新版圖
由于食品產業碳排放量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推動食品產業早日實現碳中和顯得刻不容緩。
3月16日,伊利金典于百度希壤元宇宙發布會上就推出了中國首款碳中和有機奶,向消費者傳達低碳有機生活的核心理念。
6月13日,中國首款“零碳冰淇淋”——伊利集團旗下須盡歡品牌碳中和人間悅桃冰走進消費市場,一同發布的還有中國首款碳中和酸奶——“暢輕”蛋白時光。兩款產品是國內首個全周期實現相對零排放的酸奶和冰淇淋。
當然,這三款產品只是零碳食品業中的冰山一角。類似的商品還有雀巢卓淳能恩3有機奶粉、海南農墾“母山零碳咖啡”…這些新產品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引領新的消費趨勢。
而零碳食品相關標準制定工作也在摸索之中。就江蘇而言,2022年江蘇省市場監管局聯合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有限公司,在全國率先探索開展食品農產品碳認證制度研究,制定了《零碳負碳農產品溫室氣體排放評價技術規范》,并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取得認證資格備案,開創了我國零碳負碳農產品認證標準制定的先河。
03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環保與營養卻可共存
不少消費者可能會對此產生疑問,碳中和食品吃起來能和正常食品口感一樣嗎?營養價值是否會大打折扣呢?
其實,目前國內的碳中和食品主要是對食品生產過程進行控制,因此對食品本身的營養并沒有實際影響。在營養價值、口感等方面,碳中和食品和非碳中和食品在理論上不會有明顯的差異。唯一的不同應該是碳中和食品相對于普通食品,售價應該會貴一些。
03
行業巨頭搶占市場,減碳成為食品企業決勝未來的關鍵點
從雀巢、達能、伊利、蒙牛、利樂、盒馬等國內外食品巨頭的發展史得知,其碳中和成果得益于企業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摸索與積累,以及背后大量的精力與財力,絕非一蹴而就。
蒙牛集團下的圣牧高科團隊,13年前就開始在烏蘭布和沙漠打造沙漠有機循環產業鏈,截至2021年已投入75億元,如今其單噸原奶碳排放強度已實現國內領先,相當于起步較早的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水平。
達能位于武漢和邛崍的兩家脈動工廠率先在中國飲料行業實現碳中和。早在2008年,達能便開始了碳排放的追溯和計算工作,且將碳盤查覆蓋到產品全生命周期。邛崍和武漢工廠成功使用了本地清潔蒸汽,進而實現了100%清潔能源使用,使工廠碳排放進一步顯著降低。
實現一個工廠、一款產品的碳中和目標,不僅需要時間的日積月累,也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這也是目前食品碳中和案例多集中在行業巨頭的主要原因。
中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表示2030年前抵達碳排放高峰,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碳達峰、碳中和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盡管0碳之路道阻且長,但諸多企業已將其視為未來競爭的關鍵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