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預制菜產業
來源:預制菜產業(ID:yuzhicai8)
當你點外賣或堂食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疑惑,前腳剛點完餐,外賣很快就送到或者服務員很快就端上菜來,速度快得超出預期。
為什么能這么快?因為你吃的是預制菜,而并非現做的菜肴。預制菜簡化了繁瑣的買菜、洗菜、切菜、烹制步驟,撕開包裝復熱一下就能吃。
有業內人士表示,平時我們去餐廳其實也很少能吃到現做的菜,大約60%都是急凍預制菜,尤其是在一些小有規模的連鎖店和家常菜飯館中。
01
預制菜攻占后廚
爆紅的預制菜,已成資本追逐的又一風口。巨大的“成長性”,使得預制菜這一賽道未來的故事充滿想象空間。
而從現實來看,預制菜在整個餐飲市場的滲透率也在不斷提升。從某種意義上說,預制菜的迅速崛起,正在深度重構餐廳后廚的生產體系。
對于這種巨大的變化,消費者一開始是不知不覺的,隨后就算后知后覺,大致也是無力改變了。
預制菜強勢占領餐館后廚,其優勢顯而易見,比如說快速出菜、價格低廉、方便快捷,與此同時,也弱化了餐廳對于廚師廚藝的倚賴,這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同樣應該看到的是,預制菜實現了菜品口味、品相、品控的一致性,這對于提升餐館尤其是連鎖餐飲的標準化水平,是有所助益的。
當然,所謂高水平的標準化,并不必然意味著“美味”。
預制菜進入餐館也有其合理性。從麥當勞、肯德基等品牌的經驗看,中央廚房、預制菜可顯著降低食材配送成本、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是連鎖化擴張的重要支撐。
中式預制菜同樣有助于減少人工、提高利潤、加速出餐,能全國銷售,還能保證菜品出品穩定,使得中餐行業盼望已久的連鎖巨頭成為可能。
事實上,一個大趨勢是,大城市的大眾餐飲譜系,離傳統意義上的“好吃”越發的遠了。
反而,其在“視覺系”以及“網紅化”的造勢中,越走越遠。在這種大背景下,“差強人意”的中規中矩,或者說平均線上的“不難吃”,成為主流狀態——而這,恰恰是“預制菜”很容易做到的。
這種“高性價比”的制菜模式,極大壓縮了“現制現炒”生產方式的生存空間。“打不過就加入”,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飯館都加入了預制菜的陣營。這反過來又強化了“整體的平庸”。
預制菜是個中性的表述,不客氣點說其還可以稱作“料理包”,若要稍微掩人耳目、自抬身價,則可以說成是“中央廚房”。
但無論如何,其本質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工廠化、流水線的標準件,取代了廚師以用心與手藝烹飪出的“菜肴”。
復熱的預制菜,被很多人認定沒有鍋氣、沒有靈魂。可以預見的是,今后“傳統飯館”與“預制菜餐廳”,終將分野。
02
中消協點名:使用預制菜未告知,消費者知情權受損
江蘇省消保委近日開展的調查顯示,74%的受訪消費者不知道自己點餐吃的可能是預制菜,87%的受訪者不愿意在外賣和餐廳里吃到預制菜,高達93%的受訪者認為商家應在點餐前告知使用了預制菜。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預制菜的成本、添加劑使用情況、營養價值等跟現做現炒的菜品有差異,消費者有權且有必要知曉菜品的真實“身份”,商家不應隱瞞。
北京市潮陽律師事務所律師胡鋼表示,這一行為涉嫌構成消費欺詐,消費者有權要求賠償。
近日,中消協發布《2022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熱點分析》,點名了預制菜菜品標識不詳細的問題,并表示:外賣、堂食中使用預制菜未告知,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受到損害。
近些年,預制菜逐漸成為了快餐、外賣商鋪選擇的原料,據《2021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數據,目前我國預制菜銷售渠道85%以上集中于B端,真功夫、吉野家預制菜餐食占比達100%,西北莜面村和小南國也達到了85%。
8月4日在外賣平臺查閱吉野家、真功夫兩品牌門店菜品,介紹并未標明是預制菜。當詢問兩品牌門店菜品是否為預制菜時,吉野家一門店承認,真功夫一門店否認,稱都是現制菜。
胡鋼律師8月3日向記者表示,商家若未告知產品是預制菜餐食,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相關經營者存在虛假告知或隱瞞真相,致使消費者誤認誤購的,涉嫌構成消費欺詐。
消費者有權要求實施消費欺詐的經營者承擔“退一賠三 最低五百元”的懲罰性賠償。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胡鋼律師還認為,預制菜的成本、添加劑使用情況、營養價值等跟現做現炒的菜品有差異,消費者有權且有必要知曉菜品的真實“身份”,商家不應隱瞞。
商家使用預制菜菜品的食材成本比現制菜高。據安信證券《2021年預制菜行業深度報告》,一份鹵肉飯外賣商家用預制菜的食材成本是7.5元,直接購買食材的成本為6.5元。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元的餐品直接購買食材也比預制菜食材成本便宜1元。
既然預制菜在味道上不如現制菜,不告知消費者涉嫌違法,食材成本還更高,餐飲行業為何還要追捧預制菜?
03
餐館里藏了多少預制菜?
據中國飯店協會發布的《2020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餐飲企業各項成本占比前三的是原料進貨成本、房租及物業成本以及人力成本,占總營收72.45%。據《2021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隨著原材料、租金、人工等成本逐漸上漲,餐飲企業的利潤越來越低。
據安信證券、前瞻產業研究院,預制菜既能提高出餐速度、效率,又能降低整體成本、提升利潤。
還是以一份鹵肉飯預制菜為例,雖然食材成本比現制菜要貴1元,但其人工成本低了0.8元,租房成本低了0.4元,能源雜費低了0.2元,合計利潤多了0.4元。
根據以上數據,餐飲業的“三高”,預制菜可以改善。
與此同時,一些餐飲企業還依靠預制菜零售業務獲得第二增長點。
廣州酒家已推出廣式豉油雞、傳統咕嚕肉等20款預制萊單品。2020年,其受疫情影響餐飲業務營收較上年下滑26.7%,但整體營收仍保持正增長,主要得益于速凍食品40.08%以及月餅系列15.59%的營收增長。
據其2022一季度財報,廣州酒家的速凍食品業務繼續增長,成為營收第一、同比增速第一的業務,實現營收2.74億元,同比增速為27.66%。
由此可見,速凍食品(預制菜)成為了廣州酒家的重要增長點,該業務甚至帶動公司整體向好。
但值得注意的是,廣州酒家的預制菜是比較成功的案例。但許多商家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提供預制菜,消費者發覺口味不對后是否還會復購?將是個問題。
提倡建立預制菜告知制度,不是覺得它低人一等,而是通過亮明身份,為預制菜探索更敞亮的生存空間。沒準兒消費者吃了店里的干燒魚,覺得不錯,順手就買一盒回家自己做呢?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預制菜還得在提高品質和技術含量方面加把猛火。《2022年中國預制菜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61.8%的消費者認為預制菜的口味復原程度需要改進,47.8%的消費者認為預制菜的食品安全問題需要改進。
尤其在資本追風下,預制菜行業已經出現同質化、價格戰的苗頭,產品質量、技術研發讓位于營銷包裝,為這個火熱的行業帶來隱憂。
近期,多個行業協會倡導發布了一些團體標準,希望以此拉高預制菜的行業水準。
定標準會產生一定作用,部分地方特色濃郁的菜品,例如揚州炒飯、河南胡辣湯等,可由當地烹飪協會或者地理標志持有人,依據菜品的標準化生產工藝制定相應的預制菜標準。
但中華美食百菜百味,還不斷誕生創意菜,想為所有的預制菜制定標準或者制定一個標準規范所有的菜,不太現實。比如,食品標準經常會涉及加工方式和固形物含量,可拿東坡肘子和蒜蓉扇貝來說,兩道菜的制作工藝截然不同,固形物含量也不可能是一個標準。
標準暫時拿不準的,可以讓市場來規范、讓法律來管。預制菜現在正在“賽馬”,各個企業、各種特色菜肴爭著想出頭。
比起定標準,當前最關鍵的是嚴格落實食品安全法,守住食品安全底線。跟所有食品一樣,預制菜首先必須安全,在此基礎之上,再拼口味、拼分量、拼服務,讓市場之手替大家篩選出那些最能滿足中國胃的產品。
預制菜好不好,市場說了算;預制菜安全不安全,全社會都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