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漠??
來源:紅餐網(ID:hongcan18)
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1-9月,烘焙食品行業投資事件多達22起,投資金額達57億元。
憑借頻頻出現的上千萬甚至上億的瘋狂融資,以及火爆的排隊現象,新中式烘焙在2021年成為了餐飲圈新貴。
但2022年春節后,新中式烘焙的勢頭大不如前:多個爆火品牌發展減速;品類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的熱度也在下降……這讓人不禁發問,新中式烘焙怎么了?
01
新中式烘焙成“過境風”?
新中式烘焙今年的聲量明顯小于去年。
年初就有媒體報道稱:墨茉點心局進行了大面積裁員,超40%的員工被裁。一時間,“國潮點心下神壇”“長沙模式失靈”“新中式烘焙涼了”等討論在網上發酵。
盡管墨茉點心局及時進行了澄清,但其品牌發展減速似乎已成事實。窄門餐眼數據顯示,截至5月12日,墨茉點心局共有67家門店,但其中70%以上的門店,是在2021年5月-2022年1月開出,從今年2月至今,墨茉點心局僅開了7家新店,相比去年的30余家,開店步伐明顯放緩。
△圖片來源:墨茉點心局官方微博
降速的還有虎頭局·渣打餅行,據不完全統計,虎頭局今年以來新開門店數累計約16家,距其2021年對外宣稱的“一年百店”目標,相差甚遠。
除了頭部品牌,行業整體的發展勢頭也在下降。近日,美團外賣數據顯示,雖然中式糕點線上門店總數增速仍超過100%,但較去年同期收窄明顯。鑒于hon烘焙產品特性,大多數線下門店開設線上門店的比重非常大,我們姑且以此判斷hon烘焙行業概況。
與此同時,2021年烘焙門店的淘汰率也達到了23.77%。
△數據來源:美團美食
促成新中式烘焙浪潮的另一方——資本端,對中式糕點尤其是對新中式烘焙的關注,也在今年有所降溫。今年以來,資本在新中式烘焙上幾乎沒有較大的投資動作。
而在消費端,消費者對烘焙產品的遺忘周期,也正變得越來越短。從最開始火遍全網的芝士蛋糕、臟臟包,到尚未走出“遺忘曲線”的肉松小貝,再到現烤麻薯、芝士脆、桃酥等新中式點心,在全網的起始聲量、巔峰火熱度都大不如2021年。
不僅如此,消費者對新晉產品的好奇心、新鮮感也逐漸走低,網紅烘焙單品火熱的時間變得越來越短。
△數據來源:美團美食
02
精彩卻暗藏隱憂的上半場
勢頭減弱的更深層次原因,可能在于新中式烘焙的品牌、產品本身。
1、營銷熱度遠大于消費熱度
去年掀起的新中式烘焙熱潮,很大程度上是墨茉點心局、虎頭局等一眾品牌的強勁勢頭推動的。
在大家見慣了傳統烘焙店、傳統烘焙產品的情況下,墨茉點心局、虎頭局等新中式烘焙品牌無論在產品、營銷方式,還是在裝修、包裝上的創新,都契合了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的傳播規律,跳脫了傳統的模式,讓消費者耳目一新。
△圖片來源:虎頭局渣打餅行官方微博
這些新中式烘焙品牌的門店,多是走的小店模式,占地小且能快速復制,產品也可以倚仗供應鏈進行標準化生產,讓不少投資者看到了“下一個XX”的潛力。因此,在疫情反復,優質餐飲投資標的不多的情況下,新中式烘焙成功吸引了資本的目光。
在資本的進入和資源幫扶下,新中式烘焙的熱度又進一步。“在長沙或杭州兩個商圈開爆一家店,就能拿到一家門店1億估值”,網傳的投資人言論也正源于此。
短時間內快速的崛起,讓新中式烘焙并沒有經過真正的大市場的檢驗,品類在營銷層面的熱度,遠遠大于實際的消費熱度。不少消費者都是抱著嘗鮮、湊熱鬧的態度在消費,各大品牌對市場空間、消費者之于產品的需求等也都沒有經過更多有效的論證。
△圖片來源:墨茉點心局官方微博
正如品牌營銷專家李興敏所說,對正處于探索階段的品牌來說,僅憑一家門店的經營情況難以產生說服力,多家分布在不同區域、層次,甚至面向不同消費者的門店才更具分析價值,才有充足的數據去探索商業模式。
2、產品短板尚未解決
新中式烘焙雖然跑出了門店模型,產品上的原生短板,卻尚未解決。
首先來說,新中式烘焙的產品說到底還是糕點、點心,都具有一定飽腹感,而且味型大都以甜為主,不具備辣的成癮性,容易讓消費者產生“膩”的感覺,同時也不符合日益占據主流的健康、低糖的消費追求。
△圖片來源:鮑師傅糕點官方微博
這些產品的天然弱點,都極大地限制了消費者的購買量和購買頻次。
其次,新中式烘焙產品進入門檻低,同質化嚴重。
盡管新中式烘焙對傳統的點心進行了口味、造型等各方面的創新,但本質上來說,從最開始的臟臟包,到后來的肉松小貝、麻薯,大部分產品都沒有太高的制作門檻。產品的低準入門檻,讓新中式烘焙店的開店門檻也連帶著低了起來。
比如此前主營古早蛋糕的“南洋大師傅”, 多家門店就搖身一變成 “南洋點心局”,直接嫁接新中式烘焙。而在頭部品牌還來不及覆蓋的城市,各路“神似”的中式烘焙品牌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03
烘焙下半場
向健康主義、長期主義升級
盡管新中式烘焙的勢頭減弱,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它仍在發展,并不是像外界說的那樣“涼了”。疫情下,上半場爆火的品牌也仍在開店,只是開店速度不及預期。
而熱鬧的上半場,確實促進了新中式烘焙品類的發展,甚至整個烘焙行業的升級。在新中式烘焙“高調跑馬圈地”的同時,好利來、鮑師傅、元祖、味多美等一眾老牌烘焙品牌,也乘著東風在2021年不聲不響地實現了發展。
好利來和瀘溪河分別開出84和142家店,鮑師傅也逆勢開出44家新店,幾乎占據所有門店的40%,而元祖、味多美、多樂之日等品牌2021年新開店的數量,也都接近甚至超過19年疫情前的水平。
△圖片來源:瀘溪河官方微博
仔細觀察這些品牌會發現,在新中式烘焙不斷推動新品的市場中,它們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創新能力,產品豐富度相較此前也有了提高。
產品之外,在營銷方面,傳統的烘焙品牌也在新中式烘焙身上找到了流量密碼。從調性到出品,從產品文案到出街海報,好利來、稻香村等都在“學習”國潮風,通過好吃又好玩的品牌表達,順利打開了社交媒體通路。
△圖片來源:好利來官方微博
比如好利來“主題店+城市限定款”戰略,在成都的主題店推出“川辣三重巧克力和熊貓說唱系列”,上海主題店有“青梅口味雪絨芝士”等14款限定甜品,武漢主題店有“打call茄茄、害羞鴨”等武漢限定款,既積累了當地消費者的好感度,又充分制造了話題。
老字號稻香村也于去年在其百年前的蘇州舊址重開新店,打造了一個集民俗、美食、文化、城市記憶為一體的“國潮主題店”,既有傳統糕點,也有改造傳統的創意產品。
△圖片來源:稻香村官方微博
在紅餐網看來,這些老品牌之所以能迅速跟上新中式烘焙炒起的熱度,靠的其實是穩固的后端供應鏈、長期積累的產品實力,以及豐富的市場、拓店、管理、制度經驗。而這些,恰恰正是很多新中式烘焙品牌在急速發展中最為欠缺的。
新中式烘焙品牌,仍然需要更長的發展周期,打磨和沉淀品牌模式、供應鏈、產品,讓此前的營銷熱度與實際消費熱度相匹配。
美團數據顯示,中國休閑食品行業規模早在2018年就已破萬億,而烘焙類食品正是其中的第一大品類,2021年烘焙糕點類的市場規模超2800億元,預計2022年將突破3000億元大關。
△數據來源:美團
這么大的市場,整體的行業裝填卻仍“小、弱、散”,從這點來看,無論是傳統烘焙品牌,還是新中式烘焙品牌,都還有大量機會,烘焙行業的下半場競爭,或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