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食業家(ID:shiyehome)
明天,6月7日,2022年高考將正式開始。1193萬學子將走進考場,迎來他們人生當中的一次大考。高考,就是中國少年的成年禮,也奠定了其拼搏向上的精神底色。
此刻,每個為夢想全力以赴的考生,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夢想!而創業和高考高考一樣,唯有心中有改變的星星之火,才有最終改變世界的燎原壯闊。
01
1954年,鐘睒睒雖出生在書香門第,但家里一貧如洗,小學5年級就輟學,被送去學泥瓦匠,后來又學木匠。1977年,鐘睒睒已經23歲,所事薄技僅能糊口,看不到任何可期的前景。
1977年,中國恢復了高考制度,無數人迎來命運的轉折,鐘睒睒也是其中之一。
然而因為學習中斷過早,鐘睒睒連基本的代數知識都沒掌握,自然很難考得上大學。兩次高考,他距離招生線每次都差20多分。
在父母的建議下,鐘睒睒最終考上了電大中文系。畢業后,鐘睒睒輾轉文聯、《江南》等工作。
很有意思的是,當時住在文聯宿舍里的鐘睒睒正在備戰浙江日報的考試,而此時的馬云卻在樓下為第三次高考做準備。
不過二者當年也同樣幸運,馬云因為出色的英語成績被杭州師范大學錄取,而鐘睒睒則是順利進入了浙江日報,當上了一名農村記者。
02
1951年,劉永好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新津當地的法官,母親鄭康致曾受訓于黃埔軍校,建國后成為當地的人民教師。
在很多人還不識字的時候,劉永好家中就擺著《參考消息》等只有干部家庭才能有的各類雜志書刊。劉永好兄弟四人能都考上大學,離不開家庭的熏陶。
1973年,劉永好參加了當年舉辦的一次臨時高考,成功考進了四川省德陽機器制造學校,讀機器制造專業。畢業后,他順其自然地成為了當時的大學老師,并在校內認識了自己后來的妻子,校醫李巍。有著受人尊敬的工作和溫柔嬌妻,劉的前途充滿了希望。
劉永好當年因“政審不通過”,補錄了第二志愿,進入四川省德陽機器制造學校,就讀機器制造專業。
畢業后,他順其自然地成為了當時的大學老師。但劉永好并不甘心每個月只拿著38.5元的工資,于是和三個哥哥變賣家產,湊了1000元啟動資金開始了創業之路。
同樣幸運的還有陳先保,他憑借堅實的基礎,考上了無錫輕工業學院(江南大學)。4年后,陳先保被分配到安徽省商務廳下轄的糖煙酒公司管理崗位。九十年代中期,他毅然辭去了科長的職位,投身創辦民營企業的浪潮。
03
有人金榜題名,有人名落孫山,更多的人在高考中跌倒過、失敗過。但失敗沒有擊倒他們,反而成就了他們不平凡的人生。比成功更可貴的是那些失敗后絕不服輸的時刻。
上大學并非是那時唯一的選擇。讓人羨慕的還有王健林、任志強、寧高寧這樣的軍人,張瑞敏、王石這樣的工人,以及宗慶后這樣的送貨員。
敏銳者早已從蛛絲馬跡中感受到時代的變遷,有志者亦不甘被庸常的生活所埋沒。
1945年出生的宗慶后,在初中畢業后,宗慶后下鄉到舟山的“西伯利亞牧場”。15年的時光,宗慶后做過農活、修過大壩、挑過大糞,甚至學會了殺豬。
1977年,超齡的宗慶后無緣高考。直到1978年,他才得以頂替母親回到杭州工作。恢復高考后的第十年,42歲的宗慶后白手起家,從腳踏三輪車送貨起步,靠借款成立杭州保靈兒童營養食品廠(娃哈哈前身)代加工花粉,由此開始了娃哈哈創業歷程。
1989年,已經42歲的陶華碧,用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一點錢,和四處撿來的半截磚和油毛氈石棉瓦,一夜之間搭起了一間簡陋的餐廳,僅能擺下兩張小桌的實惠飯店,專賣涼粉和冷面。
沒有人敢輕視一個發狠的中年人。同樣,生活唯有堅持才能看到希望。
結語
高考的魅力在于它讓人相信可以改變命運,殊不知命運一直握在我們自己的手里。這世上幾乎不存在不把書念完就能拿到好工作的美夢,任何工作,都需要你的汗水、訓練與學習。
高考更像是少年的成人禮,畢竟拼搏過、奮斗過。它只是宣告青春已經結束,新的征程再次開啟。而真正決定自己命運的,只有自己。
愿所有的考生乘風破浪、落筆無悔,不負人生的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