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樣
來源:檸檬品牌社(ID:lemonclub2031)
五月的上海,在一次又一次的核酸中度過。五月也在視頻號預約了周杰倫的演唱會,雖然是錄播,但兩場的確都是周董最棒的LIVE了,值得期待。
同時,驚喜的發現周邊的便利店、外賣商家越來越多,連我們樓下阿姨的小店,也開門營業了。
雖然解封了,可還是出不去小區。但一家家小店的恢復營業,讓我覺得離解封越來越近了。也終于看到希望,如果順利的話,今年的端午節,應該可以在人民廣場的星巴克喝一杯美式,吃一個星冰粽了。
這一次大家真的是待了很久,足足2個多月沒出過門。
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魔幻的疏離感。明明我就在上海,但我卻感覺自己被上海拋棄了,這是一種很迷幻的感覺,在看《重生之門》的時,看到深夜的便利店,我瞬間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那一瞬間,是一種魔幻的疏離感,感覺離自己好遠,好陌生。
上海的外灘依然亮著等,陸家嘴的三件套也依然在,就連小區門口的梧桐都沒有太大變化,這些屬于上海的、標志性的東西都還在!陜西南路的老洋房、武康大樓他們都還在,一切我們熟悉的上海的建筑都還在。
但仔細感受下,地鐵的轟鳴、便利店進店歡迎聲音和洶涌的人潮全都消失不見了。我突然發現,沒有人的城市變得陌生了起來。
因為城市并不是只由那些建筑物和鋼筋水泥組成的,這兩個字的背后,其實還有更多。清晨地鐵里拿著全家飯團的程序員,背著LV拿著Manner的小姐姐,還有在奔波的CBD之間的外賣小哥!還有在陸家嘴做對沖交易的Vivian和樓下羅森收銀的李美麗。
這些才是城市的靈魂。只是在平時,我們未曾注意到。
城市離不開人,而人們離不開這個城市的便利店。
無論是在河南駐馬店的夫妻老婆店里給外孫買零食和趣趣蛋大媽,還是在深夜的陸家嘴樓下的全家里買飯團的投資人。
看似日常里我們忽視的便利店,里面卻藏著這個城市獨特的煙火氣!這次疫情,也讓我感覺到了,城市里真的沒有24小時的便利店,真的會覺得少了很多。
身邊很多朋友,喜歡用各種數據來描述一個城市,在這些數據里,人的存在是被數字量化了的。數據,是最直觀,也是最有效的,但城市的的商業氛圍,也不只有數據。
一個小小的便利和一個綜合商超,他們的價值自然是完全不同的,體現在GDP當然也是天差地別,我們可以用數字來區分他們的不同。
但在疫情里,我發現,一家小小的便利店帶給城市的價值和大型商業綜合體的價值,同樣必不可少。
01
消費者的不便
就是便利店的機會
人才是一個城市的靈魂。而人的生活,就在如毛細血管一樣大大小小的便利店里。無論是北上廣深還是其他二三線城市,人們生中總有種種不便,解決消費者的不方便,就是便利店的機會。
便利店的品牌也有很多了,頭部的711、羅森、全家等。各地區現在也有自己的便利店品牌,很多都是來源于夫妻老婆店的升級。但這些便利店也有各自不同的打法,也有差異化。鮮食就是便利店向消費者展現品牌差異化的商品,既有差異化,還有較高的利潤空間。
1、美好的一天從“茶葉蛋”開始
每個便利店,都有自家的秘密武器。一顆小小的茶葉蛋,大家配方各不相同,烹煮工藝與SOP也有所不同。全家所有的鮮食(盒飯壽司三明治飯團面包關東煮包子等)都是自己的工廠生產的,這樣的好處是擁有獨立的美食研發團隊,產品更穩定,且上新也更方便,關鍵是不受制于人。
另外一個代表就是“關東煮”。因為湯頭需要調味,所以各便利店品牌開發的味道不盡相同,但廣州的7-11要更特別一點,廣州的7-11有車仔面、咖喱魚蛋等特別小吃。
2、咖啡
作為一名打工人,咖啡自然是不能少的。星巴克屬于商務空間,日常頻次不會太高,瑞幸的配餐少一些“溫度”,都是冷餐包系列。但瑞幸咖啡的崛讓更多人開始嘗試咖啡,價格也喝得起、但要是低價咖啡最成立的場景,我覺得還是便利店內的現磨咖啡。
因此,便利店咖啡市場迎來一道曙光,全家、7-11等已經全線上了自己的現磨咖啡品牌,美式、拿鐵等冷熱均可。同時還能搭配餐包飯團等。從家里來到公司樓下,大多數第一站就是會便利店,用咖啡因和碳水開啟自己一天的摸魚生涯。
而便利蜂更是推出了獨立品牌不眠海來做門店咖啡,不同于其他品牌,不眠海選擇的是半自動咖啡機(全家等是全自動咖啡),同時為了滿足晚上售賣的場景需要,還有含酒精系列的雞尾酒。
所以,便利店作為都市人的一個小小“驛站”,現煮咖啡絕對是一道必選題。
02
便利店,還是要看日本!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覺在日本的動漫、電視劇等影視作品中除了清酒、便當、櫻花等耳熟能詳的元素之外還有一個出境率極高的存在那就是便利店。
我們或者我們的父輩,都在“逛超市”,而日常的生活用品什么的,都會去超市集中采購。但在日本幾乎不會去超市集中采購,他們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在樓下的便利店就可以滿足了。
1980年~1990,就是日本經濟危機大爆發的前10年,是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的十年,也被是“便利店文化在日本萌芽并發展壯大的重要時期”。而直到今天,便利店更是滲入到了每一個民眾的生活當中。很多民眾將幾乎全天營業的便利店視為“家中另一個冰箱”。
日本的便利店的確非常便利,那它到底便利在哪呢?
首先,最核心的要素,就觸手可及。
便利在分布的密集度和服務的全面性上!不論你在公司樓下,還是家里周圍,或者是從酒吧出來街頭,都可以見到便利店。
在日本,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已經不僅僅只是一個商店那么簡單了,它能給人們帶來的,除了那些便利的生活服務,還有那么一份安心感。有了它,夜間工作的人們也可以吃上熱飯、喝上熱飲;有了它,晚歸的人們也不再覺得不安害怕。
日本的便利店,無論是頭部品牌還是一些極小的其他品牌,提供的服務都非常全面,從早午餐可以提供的鮮食咖啡等,還會提供打印復印等服務,再到日常水電繳費、ATM取款、還有周邊演出、電影票的售賣等非常全面,不過這類服務在中國,一個支付寶就可以解決了。
03
中國的便利店與日本有何不同
日本的便利店崛起和我們今天的經濟環境很像,但又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我們的國土幅員遼闊,但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比較大。沿海的一線城市、中西部省會發達城市,無論從經濟還是人口來看,都很符合便利店的發展。但是在部分二線城市、省會,以及它們的下屬城市,完全沒有達到便利店的操作水平。
所以,目前在低線城市更多還是夫妻老婆店為主。品牌連鎖便利店想下沉去打,從當下的時間來看,還有一點點早。
就比如,在第一段提到的鮮食商品,比較飯團、三文治等,在北上廣比較容易接受,但是到了低線城市就不一定能接受。而且,低線城上而言,小攤小販的豆漿油條、煎餅果子更適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
還有,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口味各不相同,很難復制一樣的商品,這就造成了對供應鏈--工廠商品研發的難度異常之大。就比如在711在廣州賣得很好的車仔面和魚蛋,在上海就看不到。而每個地區產品的差異越大,供應鏈難度就越大。
所以,現代化便利店的發展離不開人均收入相對均衡,供應體系建立完善,社會節奏普遍很快等因素。而這些也是日本和臺灣發展出"現代"便利店文化的根本。
04
尾聲
1968年,中國第一家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星火日夜商店在上海開業。從此以后,每一家小小便利店都陪伴了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群。
目前而言,便利店的主戰場還是在北上廣深的一二線城市,很少涉足其他低線城市。但未來,往下沉市場走成為絕大部分便利店品牌的共識,那里有新的增量空間。
那里同樣有極具消費力的人群,大家的生活方式也在改變。這既是大品牌便利店下沉的機會,也是當地夫妻老婆店崛起的機會,但二者并不矛盾。7-11創始人鈴木敏文曾經說過:“真正的競爭對手,并不是其他品牌的便利店,而是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